溫 彬 康麗娟 靳麗麗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急診科,河北保定 071000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中醫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按照卒中的病因,可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1]。由于其起病急、發病率高、死亡率和致殘率高,醫學界將其與冠心病、腫瘤并稱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中風起病急,多以患者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為出發癥狀,多伴發口角歪斜、語言不利和半身不遂等后遺癥,給患者及其家庭、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負擔[2-3]。針對中風患者后遺癥的康復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有限,針對中風后遺癥治療的方法尚需進一步探索。藏紅花又稱西紅花、番紅花,因其活血化瘀、散郁開結的強大功效,一直應用于臨床[4-5]。近年來,藏紅花對中風患者的治療價值開始有報道[6],但對中風后遺癥的治療價值,尚未研究清楚。基于此,筆者將藏紅花應用于中風患者后遺癥的治療,以期為臨床治療中風后遺癥提供建議,拓寬臨床治療途徑。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于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就診的中風后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診斷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7]中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具有明顯的中風后遺癥癥狀,包括:面癱、肢體偏癱、口眼歪斜、失語等;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期曾存在或者目前危及生命的嚴重疾病例如惡性腫瘤等;②合并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或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③曾接受過中風后遺癥治療。共納入患者120 例,其中男71 例,女49 例;年齡38~80 歲,平均(73.5±5.2)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藏紅花組。常規組60 例,男32 例,女28 例;年齡39~80 歲,平均(72.9±4.8)歲。藏紅花組60 例,男39 例,女21 例;年齡38~80 歲,平均(74.1±6.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1 常規組 根據患者病因,適當給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監測各項生命指標,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常規治療。同時采用甘露醇脫水降顱內壓、尼莫地平控制血壓、胞磷膽堿鈉活化腦細胞等治療手段。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積極進行康復訓練治療,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
1.2.2 藏紅花組 在常規組的基礎上,每日加用藏紅花治療。具體用法為,取約1 g 藏紅花用開水浸泡15 min左右,代茶飲用。
兩組患者均進行8 周治療,8 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1 神經功能缺損評價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8-9]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分,分值越高顯示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越嚴重。
1.3.2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價 根據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10-11]評定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情況進行評價,得分越高顯示患者恢復越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1.3.3 血液流變學指標評價 患者晨起抽取空腹血,放入肝素抗凝管中。用文氏紅細胞沉降率管15 000× g離心5 min,檢測患者紅細胞比容;用物理自然沉降法檢測患者紅細胞沉降率;用14.3%(NH2)4SO4比濁法檢測纖維蛋白原;用FASCO-3010 型全自動表觀粘度快測儀(重慶大學維多生物工程研究所)自動測定檢測全血黏度(低切和高切)和血小板聚集指數。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紅細胞比容、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小板聚集指數等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情況。
1.3.4 治療療效評價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包括顯效、有效、無效。與治療前比較,NHISS 評分的降幅程度作為判斷標準[12-13]。顯效:NHISS 評分降幅程度>90%;有效:NHISS 評分降幅程度范圍為90%~18%;無效:NHISS 評分降幅程度<18%。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 和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ADL 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治療后,藏紅花組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藏紅花組的ADL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紅細胞比容、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小板聚集指數等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藏紅花組患者的紅細胞比容、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小板聚集指數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與治療前比較,常規組患者治療后的紅細胞比容、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均明顯降低,藏紅花組治療后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和ADL 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和ADL 評分比較(分,±s)
注: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動
藏紅花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中風患者生存率顯著提高,但患者中風后遺癥的治療卻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中風后遺癥表現出的語言障礙、半身不遂、肢體障礙、口眼歪斜等癥狀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4]。西醫治療的常規方案主要是以常規神經內科治療為主,通過藥物緩解癥狀,可以幫助患者恢復神經功能與腦功能,但由于治療容易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15-16],治療效果多不穩定。藏紅花作為中醫治療中應用已久的藥物,味甘性平,能活血化瘀、散淤止痛,藏紅花的提取物有抗凝血作用,提示藏紅花可能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方面有重要作用[17-18]。
本研究應用藏紅花的藥理作用,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藏紅花治療,中西醫結合,對中風后遺癥患者進行綜合治療。NIHSS 評分系統在評估中風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患者恢復情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ADL 評分和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均明顯小于治療前,提示兩種治療方式都可顯著改善中風患者的后遺癥癥狀,治療有效。治療后,藏紅花組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提示藏紅花可以顯著提高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效果,藏紅花對該病治療有應用價值。治療后,兩組患者ADL 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提示兩種治療方式都可顯著提高中風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治療后,藏紅花組的ADL 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提示藏紅花可以顯著提高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活動能力,對患者生活能力有改善提高的作用。治療后,藏紅花組患者的紅細胞比容、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小板聚集指數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低于常規組;與治療前比較,常規組患者治療后的紅細胞比容、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均明顯降低;藏紅花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降低。這一研究結果與藏紅花的藥理作用相符合,藏紅花可以通過激活一系列通路,改變血液流變學,可有效改善中風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和血液狀態[20-21]。藏紅花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提示藏紅花可有效提高和改善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藏紅花可明顯提高中風后遺癥患者神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降低患者紅細胞比容、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小板聚集指數等血液流變學指標,提高患者的治療效率,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