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壯
雨洪管理是針對中小型級別的管理。在系統性城市建設過程中,提出了三種概念。一個是生態城市,第二個是低碳城市,第三個是海綿城市,這三個概念的關系是相互包含,層層細化的關系。其中生態環境是面臨生態危機而提出的規劃理念,隨著人與自然關系結構的變化應運而生,它是城市化建設規模擴大后的一個新概念,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里程碑。
海綿城市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亞學者提出來的,用來隱喻城市對周邊鄉村人口的吸附效應,此后逐漸變成城市與水文關系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美國提出“最佳管理措施”[1],最初主要用于控制城市和農村的面源污染,而后逐漸發展成為控制降雨徑流水量和水質的生態可持續的綜合性措施(Gfeller E,1972)。20世紀80年代末,澳大利亞提出水敏感城市設計(WSUD),強調當代城市環境規劃設計方法要注重水資源的可持續性、適應能力和環境保護。20世紀90年代初,新西蘭結合低影響開發技術和水敏感城市設計理念提出低影響城市設計與開發(LIUDD),強調在場地開發過程中采用源頭、分散式措施維持場地開發前的水文特征。21世紀初,英國提出了可持續排水系統(SUDS),強調排水設施兼顧過濾作用以及提高降雨等地表水的重復利用率。
美國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以及低影響開發體系(low impact development ):這種開發體系的潛在條件是,人類在對城市進行基礎改造時,要以達到最低的自然影響為前提,通過研發的新興技術或者是結構調整規劃使得改建后的海綿體城市既達到最初的改建目的,又不損害其原有的生態調節功能。這種管理模式對技術的要求十分高,如何策劃具體的實施方案是研究人員致力探索的方向。這種管理模式對財政指出的要求很高,采用何種融資模式也有待商榷。
澳大利亞的水敏感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ity urban design):這種管理模式充分考慮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加入了防洪體系,通過將自然現有的河海流域與新建的海綿體循環體系結合起來,共同打造一個整體性的雨水管理模式,需考慮當地的地形地貌,做大量的地質勘查,適合用于自然水庫比較多的地區。
英國的可持續排水(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這種模式是將雨水的循環利用作為建設的出發點,通過不同的雨水排放方式,把多余的雨水以不同的方式存積到不同的位置或是范圍,通過復雜的地下排水體系,減少地表水的存量,減少水污染的同時,也合理化的將雨水的流向做了合理的分配。
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后發現,國內外學者對PPP模式補償機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較少有針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補償辦法進行研究。對國內外相關文獻和理論進行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研究內容上,較多著眼于整個PPP項目的補償機制進行研究。現有文獻較多研究整個PPP項目補償,分具體項目來看,也多集中在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市政道路上的補償機制研究,較少針對海綿城市PPP項目補償辦法進行研究。
研究層面上,對海綿城市PPP項目補償辦法研究的學者多數停留在定性層面。現有文獻對于海綿城市PPP項目補償辦法研究多為概念闡述和理論分析等定性層面,缺乏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補償機制進行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
補償方法上,多數針對一種補償方法進行研究。對于PPP項目補償方法的研究,大多數文獻多針對一種方法進行量化研究,缺少對多元化補償方式進行量化研究和組合優化研究,鮮有見到針對海綿城市PPP項目補償辦法進行組合優化研究,也鮮有見到針對不同類型的海綿城市項目選擇合適的補償辦法。
綜上所述,后續研究當從政府角度出發,對我國PPP模式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補償辦法進行研究,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對補償辦法進行進一步組合優化和組合效果分析,針對不同類型的海綿城市項目選擇合適的補償組合模式,并結合實例進行檢驗,提出補償建議。
海綿城市建設大多屬于非盈利或半盈利建設,其建設成本的高額性,易導致政府財政壓力過大,須通過新的開發模式和組成結構提升其建成的可行性。從參與主體的多元化,融資模式的多元化,以及受益類型的多元化等方面出發進行建設優化。針對海綿城市資金籌集方式,此處做出以下幾點建議:
①將spv項目公司打造為一流海綿城市建設團隊,公司可將整個項目的研發,策劃,建設,以及調整的整個流程都納入到自身的工作范圍內,以此為方向極力構建大型綜合海綿城市上市公司,利用資產證券化進行融資。
②根據績效和滿意度,對利益相關方(市民、保險公司、自來水公司、企業、商業酒店)等個體或單位進行激勵,鼓勵投資并擬定合理的實施方案。
③政府部門可以設定專項建設基金和債券,向社會群體出售債券和基金以獲取大量的低成本資金。
④采用雨水治理收費模式,將雨水治理的責任分攤給所有的受益群體,對自行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個體和企業進行相應的補貼,刺激小型化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產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