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霞(中共陜西省委黨校 陜西行政學院)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農業社會化組織為主導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1-2],對于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報告中提出“建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3],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當中。近年來,榆林市把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作為完善經營體制、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以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不斷促進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截止2018 年底,全市農民合作社數量達10808 個,全市家庭農場2903 個。然而,伴隨著快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著不少問題與困難,其中資金短缺與融資困難的問題極大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良性發展[4],了解現有的融資需求,探索建立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體系成為當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5]?;诖?,本文以榆林市6 個縣區131 個樣本為例,調查分析榆林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有效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與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提供決策參考。
1.數據來源
榆林市下轄榆林市下轄12 個縣區,按照南北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將其分為“南六縣”(綏德縣、子州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與“北六縣”(神木市、榆陽區、橫山區、府谷縣、定邊縣、靖邊縣),為了使樣本更具有代表性,減少抽樣的誤差,調研首先采取分層抽樣法確定了樣本的選擇范圍,從“北六縣”“南六縣”各抽取3 個典型縣區進行調研,分別是神木市、榆陽區、靖邊縣以及綏德縣、米脂縣、子洲縣,隨后采取簡單隨機抽樣,其中神木市、榆陽區、靖邊縣每抽取30 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調研,綏德縣、米脂縣、子洲縣各抽取20 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調研。此次研究制了發放問卷150 份,最后回收問卷145 份,經整理剔除無效問卷14 份,因此此次研究以131 份有效問卷的數據調查結果作為分析的原始依據。
2.被調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樣本描述分析
(1)經營者基本信息。此次調查的有效樣本中,被調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比例,其中男性人119 人,女性12 人;年齡集中在36-55 歲之間;受教育程度以中或中專最多,依次是大專及以上、初中、小學以下;有40.5%的被調查者在企業、村委會、政府部門擔任過職務;64.9%的被調查者參加過相關培訓。
(2)被調查經營者對金融環境與政策認知情況。樣本中只有36.2%的經營者對涉農金融政策有所了解,且只有4.6%的樣本對當前的金融服務比較滿意有62.6%的經營者認為當前的融資成本比較高,60.3%的經營者認為當前的貸款利率較高。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特征
被調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類型主要以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分別樣本總數的43.5%、46.6%;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種植業占20.6%,養殖29%,種養一體占20.4%,從事農機農產品加工服務占30%;其中80.2%的主體經過注冊或認定;樣本年經營收入主要分布在20-100 萬元之間。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特點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單一。調查數據顯示,農業經營者融資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以民間借貸與信用社以及農商行為主,分別占樣本總體的34.4%、47.3%,其他金融機構借款融資比例非常低,僅占7.6%。信用社及農商行貸款及民間借貸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融資渠道。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用途相對集中。根據調查研究發現,被調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用途方面相對集中,主要用于生產經營中購買生產資料、改造擴建和其他資金周轉,資金能否到位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發展經營的關鍵,體現了資金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性。
(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較大。樣本中有85.2%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1-2 年內有融資需求。融資額度集中在30-50 萬元之間(見表1),融資需求較大。相較于以往以民間借貸以及信用社和農商行為主的融資渠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者更期望從信用社、農商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獲得資金(見表2)。

表1 被調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期望融資金額及
本文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出發,結合以往的研究,根據調研樣本的實際情況,將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的因素歸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經營者特征因素,主要包括經營者的受教育程度、曾經任職情況、是否參加過組織培訓三個指標;第二類是經營主體的自身經營狀況,主要包括是否經過注冊或認定、年經營收入;第三類是經營主體外部因素,包括是否獲得過政府補貼與銀行貸款以及涉農政策的了解程度與金融服務的滿意程度四個指標。

表3 變量解釋及定義
本研究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定為有和無兩種情況,運用Logistic 二元回歸模型對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構建模型如下:

其中Y代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β1-9表示回歸系數,ε表示誤差項,X1-9變量解釋如下:
本文通過SPSS25.0 軟件,對構建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影響因素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
1.新型農業主體經營者特征方面
經營者的受教育程度與是否參加過培訓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有顯著正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融資需求越強烈,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維眼界更加開闊,會有更大的融資需求;參加過培訓的經營者對融資生產經營、融資政策等各方面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從而有融資需求欲望。經營者的任職情況對于是否有融資需求無顯著影響。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特征方面
是否經過注冊與認定與年經營收入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有顯著影響。經過認定或注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本身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效益,同時,年經營收入越高需要更多的資金來維持或擴大生產,取得更好的效益。
3.經營主體外部因素方面
政策的認知程度與通過銀行貸款經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有顯著正影響。對涉農融資政策更了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敏銳度更高,有著強烈的融資需求。有過銀行貸款經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貸款政策以及流程等更加熟悉,所以相較于沒有通過銀行取得貸款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有較強的融資需求。金融服務的滿意程度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融資需求無顯著影響。

表4 回歸結果
本研究基于榆林市6 個縣區131 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樣本數據,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者的受教育程度、參加培訓經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注冊認定、年經營收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認知程度以及過往的銀行貸款經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有顯著影響。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發展成為重要支撐,為了解決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困境,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管理。不斷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定標準、評級定級辦法等制度建設,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經營管理,建立健全財務制度,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經營能力與金融機構的認可度。二是加強政府涉農政策宣傳與培訓力度。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中、省及當地政府為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補貼和支持,提供擔保平臺等有利政策,但調查過程中發現,較大一部分經營者對政策并不了解因此政府應該加大相關政策宣傳力度并且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者的培訓力度。三是搭建融資綜合服務平臺。在目前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逐漸建立的基礎上,在縣級搭建綜合融資平臺,提供專業的信用等級評級服務,優化融資流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金融機構間提供專業的溝通平臺,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便捷融資。四是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通過設立農業擔保基金、農業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和建立以農業融資性擔保機構,同時提供補貼、獎勵等方式合理降低農業信貸擔保費用,與銀行、保險機構合作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無抵押、低利率的貸款服務,不斷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