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雪
(阜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礎教學部,安徽 阜陽 236000)
高等院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促進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可提升高校的文化建設水平,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近年來,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挑戰,因此,強化思政教育,合理融入紅色文化內容,指導人們生產與生活變得愈發重要。
文化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變化,紅色文化形成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國家的重要時期,對我國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時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應堅持立足過去、把握現在與放眼未來相結合的原則,在物質領域、精神形態以及制度組織上對其進行豐富與完善,以此,促進紅色文化的內涵永葆生機與活力,使其兼具時代發展的內容[1]。
針對紅色文化的物質層面分析,主要指紅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包括紅色革命根據地、相關的紀念館以及歷史文化憑證等,它涵蓋了革命年代以及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無數革命先烈艱苦奮斗的痕跡。而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方面的內容,則包含了革命精神與奮斗精神,是我國紅色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對指導社會實踐具有積極的作用,具體包括黨在各階段形成的優秀精神,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等。紅色文化制度方面的內涵包括了黨的法律法規和組織制度,例如三大民主、三大作風、三大法寶等等,體現了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先進性與規范性。物質、精神、制度共同構成了紅色文化的內涵體系,對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
紅色文化應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大學生共產主義思想理念教育提供精神文化支持。紅色文化的核心思想與內容是實現共產主義,高校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儲備力量,在未來的思政教育中將發揮領導與先鋒作用。因此,促進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加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外各種思想文化觀念涌入國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了沖擊。大學生群體,由于防范意識較低,受腐朽文化的侵蝕較為明顯,高校階段是大學生獨立人格以及綜合素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加強紅色文化教育,促進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統一,對學生高尚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紅色文化中包含著鮮明的愛國精神教育與民族情感形成。新時期,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持續進步,在安逸的生活環境下,大學生更應具備居安思危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斷完善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精神與愛國精神是時代發展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時期大學生群體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加強自身的思政文化建設,促進高尚獨立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2]。
紅色文化誕生于我國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其中包含了革命人員先進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高校學生在新時期的學習與工作實踐中,應不斷加強愛國主義精神,避免崇洋媚外風氣的形成。新的歷史階段,國家之間的競爭更加多樣化,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利用紅色主題文化建設活動,可激發高校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其認識國情、了解時事政治,由此擔負國家以及社會賦予學生的責任與使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青春與力量。
高校的思政教育與教學內容應體現時代性,相關教育工作者應結合社會發展的最新內容,不斷豐富紅色文化的開展內容與形式,促進高校思政文化建設水平的有效提升。紅色文化其主要內涵是愛國精神與奮斗理念,對高校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并探究合適措施,促進文化教育開展的有效性,可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
針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言,思政教育內容的豐富性有著重要的作用,紅色文化承載著優秀的民族奮斗歷史,是黨和國家建設新中國的風功偉績,展示著未來光明的發展前景。在高校思政教育課堂,教師可利用紅色文化不斷豐富教學工作內容,將思政課堂與紅色文化有機聯系起來,例如進行長征精神、抗戰精神以及雷鋒精神的宣傳與推廣,促進我國優秀紅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多樣化的紅色文化內容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內容。
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師對學生采取單一的教學方式,通常為灌輸式的思政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相關知識理論,使得思想政治的預期教學效果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影響高校教學水平的提升。而基于紅色文化背景主體的思政教學方法,不僅創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方法,也合理拓展了思政教育途徑,對改善思政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具有積極作用。
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也為高校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題材,學校不僅能夠在課堂上利用紅色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在課外實踐中開展以紅色文化背景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得到延伸與拓展,實現文化教學活動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方式,也活躍了思政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寓學于樂”的實踐教學效果。
為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可操作性,學校方面應提高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教學體系中,以課程編排的形式促使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在具體的工作中,為保持新時期紅色文化教學內容的時代性,使文化教學活動永葆生機與活力,高校教學工作者應始終堅持創新的工作理念,創新是文化發展不竭的動力,為高校思政教學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提供支持。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進行思政教學工作的安排,以此發揮紅色文化本身的精神魅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高尚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情感。
在構建紅色文化的課程體系中,教師應注重紅色文化思政教學內容與其他課程設計之間的具體聯系與協調,充分考慮思想政治內容的實際教學內容,注重各部分之間的組織與銜接,以此強化高校思政教學開展過程的連續性。實際工作中,應建立以“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體系為主,注重設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主要方向的紅色文化教學方案,促使思政教學與愛國教育形成系統且完善的有機整體。在思政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使命,注重應用發展的眼光,不斷審視與提升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促進教學過程的科學合理發展。紅色文化課程體系的構建也能為大學生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經濟、文化、政治方面問題提供解決方法。由此,促進紅色文化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實踐的有機聯系,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洗禮,更好地指導學習工作與生活實踐。通過系統的學習與探索,可促使紅色文化理念扎根于學生思想,使其具備先進的文化素養,增加集體榮譽感和愛國精神[3]。
在高校發揚與推廣紅色文化概念,活躍紅色文化的宣傳氛圍,對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是促進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有機融合的重要方式。在實際工作中,高校教師應積極促進紅色文化走進校園的活動。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思政教學的實際進度以及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安排內容合理的紅色主題教學課程,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與價值。例如教師可設計以紅色文化內容為主題的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中,也可播放與愛國主題相關的影像資料作品,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紅色文化的意義,由此促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鞏固紅色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教師在影音資料放映結束后,應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以此活躍學生紅色文化學習開展氛圍,發揮文化教學對學生的積極有益影響。
為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注重豐富文化教學活動,開展諸如演講比賽、有獎征文、紅歌演唱等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以此強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紅色文化氛圍。此外,高校還可利用校園廣播站、校報專欄等形式,加強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與宣傳,充分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學工作理念,使得紅色主題愛國教學活動在高校范圍內健康有序開展。紅色文化氛圍的形成對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民族家國情懷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實踐工作中,教師還應注重特殊節日的文化主題建設,例如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的系列主題文化建設,促使紅色主題教學內容真正走進校園。同時,在“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抗日戰爭勝利等紀念日,應重點強化紅色文化的價值與意義,督促高校大學生群體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4]。
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在改變人們生活與工作方式的同時,也給文化建設工作帶來挑戰。現階段,基于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發展起來的網絡應用平臺,在紅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擁有高校官方網站,在黨建平臺模塊,相關技術人員可添加相關的紅色文化知識以及實踐工作模式,然而,在現實發展中,部分高校的黨建平臺還存在落后的問題,相關的活動版塊內容更新不及時,未能發揮黨建平臺對學生的指導意義。因此,實踐工作中,高校教師應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化技術的有效作用,不斷完善與豐富高校紅色教育工作形式,發揮紅色文化對學生的引導與示范作用。
為保證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時效性,高校教學工作者應充分發揮網絡應用平臺的優勢特點、促進資源共享與信息流通,進而不斷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黨政文化教育對學生思想的影響力與滲透力,為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傳承與推廣奠定堅實的基礎。實踐工作中,教師還應致力于打通文化建設與思政教學的網絡授課渠道,發揮基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在宣傳與教育上的優勢作用,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式的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為充分發揮紅色網站教學平臺在思政教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教師應重視平臺內容的更新與完善,并組織各部門人員積極參與高校紅色網站的資源建設與系統維護、促使各部門人員各司其職、有效提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水平。
在促進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利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對紅色文化網站的建設進行統籌與規劃,使其與本校的文化特點相融合,由此,不斷提升思政教學工作的科學有序開展。大量實踐表明,沒有特色的紅色文化教學內容與組織形式,對學生積極性的發掘明顯不足,形式雷同的紅色網站內容也對構建思政教學體系的發展目標不相匹配[5]。因此,為促進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教師應注重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創新思政教學形式,以微課、多媒體、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形式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提升思政教學工作水平,實現紅色文化與高校教學體系的有機結合。
開展基于紅色文化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實效性的必然要求。在現實工作中,紅色文化為高校思政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物質題材與精神素材。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可促進紅色文化與思政教學的有機融合,由此,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在文化活動的組織工作中,教師可利用先進的媒體技術,進行紅色主題教學場景的虛擬,進而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有效性,使學生具備紅色文化的直觀感受與形象化認知,例如教師在課堂組織學生觀看愛國題材的影視作品,使學生養成高尚的品質與情操。基于課堂形式的紅色文化教學活動雖然具有成本低、受眾廣、效率高的教學特點,但是,針對學生的實踐體驗而言明顯不足,未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紅色文化的意義及價值。因此,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教學活動,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觀紅色革命根據地以及相關的紀念館和博物館,以此提高學生的視覺體驗和精神感受。然而,現場參觀以及實地考察的思政教育教學手段也有一些缺點與不足,例如成本高、受眾面較小,需要高校根據實際的教學進度以及自身的條件進行合理化的安排,以確保相關的實踐教學活動達到最佳效果。高校是思政教學工作的主陣地,針對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應具備科學性與有效性,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對思政教學工作的引導作用,促進高校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不斷提升,以此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為促進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的有機融合,學生相關部門應為思政教學工作制定完整且科學的制度體系,保證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實踐工作中,相關部門應開展廣泛的調研,針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教學現狀以及主要問題進行問卷分析,根據學生以及社會相關人員的反饋意見,進行高效思政教學工作的改革,為紅色文化氛圍的構建奠定扎實的制度基礎。此外,為保證高校文化教育與思政教學工作開展的有效性,相關部門應創新基于紅色文化建設的社會參與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及相關組織的協作共建,進而節約經濟成本,保證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質量。實踐工作中,應保持德育優先的原則,注重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發展,并適時引導學生開展文化建設活動,逐漸強化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合理開展[6]。
總之,在高校思政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紅色文化的內涵及價值,并對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現實意義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進而不斷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水平。具體工作中,高校教育工作者,還應強化對創新型技術手段的應用力度,以此保證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信息化與現代化,促進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機融合。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通過加強紅色文化課程體系構建、活躍文化宣傳氛圍、應用信息化網絡技術以及開展基于紅色文化主題的實踐活動等方式,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促進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相關措施的實踐應用,也實現了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