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一悟小學 高海燕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氛圍沉悶,活動單一,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難以產生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的情感傾向,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驅動力和保障。低年級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也是學生們打好數學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因此,在組織低年級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采取趣味性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獲得學習成功,從而自主投身到后續學習中,提升數學學習質量。我在實施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時候,一般應用如下策略創設趣味活動。
所謂的情境是指在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聯系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創設的特殊的教學場景。情境通俗地說就是教學環境。建構主義理論者在研究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提出,環境是影響學生的直接因素。在傳統的低年級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之所以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是因為教學環境沉悶無趣。針對該情況,我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初,嘗試為學生們創設趣味性的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以“分類與整理”為例,在組織活動之初,我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示了一間房間圖片。熟悉的生活場景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觀看圖片的過程中,學生們發現,這個房間里的東西擺放得亂七八糟。立足圖片內容,我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如果我們的房間也是這樣的,我們會怎樣做呢?”在生活經驗的輔助下,學生們自然會提出整理房間,“那么,我們要如何整理房間呢?按照怎樣的方式整理房間呢?可以不可以把書籍和零食放到一起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整理這個房間吧。”如此生活情境的創設,點燃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自主初步認知整理和分類,同時帶著任務走進情境中,切身體驗分類,有利于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無法長時間端坐在座位上認認真真聽課,同時也無法借由教師機械地灌輸知識,建立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不少學生提起數學就頭疼,反映數學很無聊。針對這種情況,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做中學”的理念,要求教師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們創設多種多樣的操作活動,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使學生通過切身的體驗,感知學習樂趣,同時獲取現象,總結規律,自主建構對所學的理解,增強學習信心。對此,我在組織低年級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借助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取樂趣。
以“20 以內的進位加法”為例,該節課的實施重點是引導學生掌握“湊十法”。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課堂上先為學生們分發了不同數量的小棒。接著,在黑板上寫下一個算式:9+5=?引導學生們操作手中的小棒進行計算。根據算式,學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移動小棒。有的學生從九根小棒中拿出五個放到五根小棒中,湊出10個,再加上剩下的4個,獲得14;有的學生從五根中拿出1個放到九根小棒中,也湊出10個,再加上剩下的4個,獲得14。經歷如此操作活動,學生們自然而然地透過數學現象發現了“湊十法”,建立了20以內進位加法計算的深刻認知。立足學生們獲取的認知,我繼續設計其他練習題,驅動學生們運用“湊十法”進行解決,從而通過順利解決問題,獲得滿足感,增強數學自信心。
實現生活化教學是數學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而且,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立足新知,為學生設計練習題,覺得學生解決練習題就是應用所學。如此做法,不僅遠離了生活與數學的關系,還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誤解,認為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練習題,影響他們獲取數學學習樂趣。為了解決此問題,使學生們獲取學習樂趣,我講授了新知之后,一般會為學生們創設生活實踐活動,驅動學生們體驗生活。
以人民幣為例,在講解了新知之后,我創設了扮演角色活動,要求學生們在不同的學習用品上標上不同的價格,扮演顧客和導購員,體驗購物、結算,潛移默化地運用所學,在歡樂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趣味性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必然趨勢,在實施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組織操作活動,設計生活實踐等,豐富教學活動,驅動學生切身體驗,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享受到數學學習樂趣,為今后自主學習數學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