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區天和城實驗中學 李航閱
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但要求教師在知識技能培養上加大力度,還應重視教學方法的應用,并完成優化學生情感態度的教育任務。這種三維目標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教師發揮自身作用,同時實現三個維度上的全新教育要求。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教師往往會忽視情感和態度目標,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導致課堂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針對這種情況,要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充分挖掘鄉土地理資源,并在人文地理課堂中合理應用。
由于學生對鄉土資源有著特殊情感,利用小組合作、案例探究、情境創設等方式完成對資源的應用,可使學生參與其中,實現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獲取知識的轉變,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幫助其獲得和建立更為深刻的知識體系認知。
鄉土資源作為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在地理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可增強地理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拉近知識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容易獲得學習的感受,增強獲取知識的高效性。同時,通過家鄉的窗口,更容易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欲望,了解鄉土地理的生命活力,引導學生樹立長遠發展的志向。另外,鄉土地理資源作為教學實踐的輔助資料,教師可借助家鄉建設的具體案例,開展案例教學實踐活動,更加立體化了解自然資源利用、空間分布、農業生產等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樹立人文意識,增強學生綜合性能力,實現學生學科素養的切實提升。
人文地理教材中涉及的理論知識通常以文字講述為主,對于學生而言,過于抽象和枯燥的知識很難在單一講解下完成深度理解。同時,依照教材內容進行簡單教學,缺少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會阻礙學生能力的全方位發展。為此,將合適的鄉土資源應用到課堂中,并利用實際鄉土地理案例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在教師引導下開展分析和探討活動,可使學生了解知識要點,并通過與生活的聯系完成對知識的把握和消化。
以“工業區位選擇”知識為例,首先,教師可依照教材內容選擇學生生活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工廠為教學案例,為學生提供工廠選址的基礎信息。其次,教師可依據工業區位變化相應的知識點,引導學生以四個案例為素材,討論各工廠在選址時要考慮哪幾方面要素。在學生完成討論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代表不同的工廠,陳述選址的原因。其他學生可向工廠代表提出問題,針對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可再次組織討論。通過學生對區位知識的理解,以及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學生能掌握工業區位主導因素相關知識點,完成對本節課程的學習。
人文地理要素存在空間層面的差異,同時在實踐層面上也具有動態性的特征。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講解人文地理知識時,立足動態和靜態相互結合的視角,全方位探尋人文地理知識的存在規律,幫助學生形成地理時空觀念,實現思維能力的切實提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加強對地區資源的了解,并關注人文地理發展的動態,整合資源形成教學資料合集,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以學習“人口增長模式”相關知識點為例,教師可結合我國人口發展實際情況,為學生構建人口政策相關的動態情境。比如向學生展示我國不同發展階段推行的生育政策、三種不同政策影響人口發展和增長的情況。為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單獨二胎政策調整為全面二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這種政策給我國人口數量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分析問題,并了解人口發展的動態性特征,使學生之間形成在人文地理知識學習中的變化性思維模式,更高效解決各類人文地理問題,增強解題效率,收獲良好的學習成果。
總而言之,人文地理知識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處在動態的變化中,具有復雜性特征。這種知識內容的特點,給地理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當前教學改革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應在了解人文地理知識特征的基礎上,以動態性思維看待地理教學,并加強對鄉土資源的合理應用,以降低學生理解難度,擊破學習難點,并在學習中有所收獲,實現能力和素養的協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