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乘航幼兒園 蔡玉婷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多姿多彩的生活,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向蝙蝠學習,我們發明了雷達;向蜻蜓學習,我們發明了直升機;向青蛙學習,我們學會了蛙泳……
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是一項集趣味性、游戲性、自主性等于一體的幼兒美術教學活動。因為開展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需要各種各樣的美術活動材料,所以許多幼兒教師對此感到一籌莫展,不知道究竟應該如何在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中投放材料?殊不知,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就有許許多多材料。下面我將結合一些典型案例,詳細論述在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中選擇和利用自然材料的一些有效策略,希望能夠給更多的幼兒教師帶來啟示,讓更多的幼兒教師在開展幼兒美術區域活動時,合情合景地選自然之材,育自然之美。
或許在部分幼兒教師看來,將一些樹葉投放到幼兒美術區域活動中,幼兒就只會用這些樹葉做樹葉粘貼畫。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幼兒的眼中,這些樹葉還可以做成一條漂亮的手鏈、一根獨特的項鏈、一件百看不厭的工藝品等。正因如此,幼兒教師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投放自然材料的時候,要堅決摒棄“一‘材’一用”的慣性思維,鼓勵與引導幼兒“一‘材’多用”。
例如,我曾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投放過一些石子,這些石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五顏六色。除了投放這些石子之外,我還投放了一些用石子制作的創意美術作品。有一張用圓且扁的石子做成的戲劇臉譜,有一顆用圓潤且飽滿的石子做成的恐龍化石,有一座用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石子做成的“濃縮版”的假山……很顯然,這些展示出來的美術作品,正是對所有幼兒的一種無聲啟迪、有形引領。當幼兒贊不絕口地欣賞這些創意石子美術作品時,從內心深處就會產生一種利用各種各樣的石子創作美術作品的沖動與欲望。不僅如此,透過這些創意石子美術作品,幼兒也會嘗試“一‘材’多用”,嘗試用一樣的石子,創作不一樣的美術作品。
多“材”混用,顧名思義,就是讓幼兒將多種自然材料混合到一起創作美術作品。將多種材料混合到一起,不僅能豐富幼兒美術區域活動內容,還能拓展幼兒的思維空間以及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等。同樣,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利用多種材料,天馬行空地創作各種美術作品,幼兒教師也應該給予幼兒一些啟迪。或者說,幼兒教師應該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放置一些“范本”,以這些“范本”為扳機,幼兒教師就可以觸發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我曾在幼兒美術區域活動中投放了一些茄子、黃瓜、蘋果、香蕉等果蔬。為了啟迪幼兒多“材”混用,我還在該美術區域活動中張貼了一些創意美術作品的彩色圖片,有用蘋果、香蕉和梨子等做成的水果拼盤,有用黃瓜、茄子、洋芋等做成的蔬菜雕刻作品,水果拼盤的樣子非常多,蔬菜雕刻作品的樣子也特別多。實踐表明,相比在幼兒美術區域活動中投放一種自然材料而言,投放多種自然材料不僅能夠使美術區域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也能夠使幼兒創新空間更加廣闊。
吃蘋果時削去的蘋果皮、吃香蕉時剝掉的香蕉皮、吃橘子時剝下的橘子皮……這些自然材料,在普通人眼中也許是廢棄物,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些自然材料投放到幼兒美術區域活動中,那么,在幼兒的奇思妙想下,這些“廢棄物”就會變成一些創意美術作品。
例如,有一次,因為幼兒中午起床之后吃的水果有蘋果、香蕉以及橘子等,所以等幼兒吃完之后,桌子上有一大堆蘋果皮、香蕉皮和橘子皮等。于是,我就將這些蘋果皮、香蕉皮和橘子皮投放到了幼兒美術區域活動中。在此次活動中,有些幼兒用紅色的蘋果皮做出了鮮艷的小花朵,有些幼兒用黃色的香蕉皮做成了漂亮連衣裙,有些幼兒用橙色的橘子皮做成了橙色的“表情包”,“喜怒哀樂”樣樣俱全。由此可見,在開展幼兒美術區域活動時,教師引領幼兒舊“材”新用,既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等。
總而言之,選擇與投放材料是幼兒教師引領幼兒開展美術區域活動的前提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