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高新區美陸小學 王燕南
部編版教材中新增了對培養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容設定,這對師生來說也是一次全新挑戰。新教材中的“快樂讀書吧”和“名著導讀”這些全新的版塊,積極引導學生閱讀詩歌、寓言、名著等各類文章,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因此,教師在采用“語用”策略授課時,需重點關注寫作素材的積累,將讀與寫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一篇好的作文需要相應的事例作為基石,沒有素材的文章只會顯得單薄無力。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朗讀、背誦、角色扮演等多樣的課堂形式,鞏固學生的知識積累。還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課后閱讀遇到的好詞好句,培養學生積累素材的習慣。閱讀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才能“下筆如有神”。而在寫的過程中,仿寫和改寫又是對素材的二次運用,能把積累的素材用到極致。教學中,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合適的仿寫,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記憶,把零散的寫作素材再次用起來。而改寫更是對落實讀寫結合這一策略的訓練方法。例如在教授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十課《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我就鼓勵學生進行改寫。這篇課文的結構是典型的總分總,又暗含一年四季變化的時間順序。課上除了出示更多的四季風景圖,我還引導學生根據圖片對課文進行改寫,將小興安嶺的景色作為最佳素材,讓學生實現從領略美景到寫出美景的轉變。
在現階段“語用”型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調動積累的寫作素材,利用已有的體驗經歷,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習作八就是很典型的生活化習作教學,習作主題是“那次玩得真高興”。課堂伊始,我以接龍表示高興的成語引導學生的課堂參與,通過“語用”來完成詞語的積累,幫助學生回憶并學習形容高興的詞語。接著,請同學們描述書上的插圖,相繼指點介紹時應該交代的要素,讓學生明白描繪的時候要講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了解按一定順序講的原則。而后,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拿出自己玩得高興時拍的照片,上臺介紹高興事。
介紹交流的過程很成功,學生有的再現了冬日堆雪人的興奮高興,有的回憶了第一次做蛋糕的激動喜悅,有的展示了周末動物園之行的戀戀不舍,還有的表達了學會騎自行車的欣喜快樂……大家的高興事各不相同,正是因為體驗過了,他們介紹起來滔滔不絕,有聲有色。視線轉向臺下,我發現聆聽的學生都對臺上同學的介紹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聚精會神地聽著。
這時候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玩得高興的體驗,將提供的成語運用到寫作中,把當時高興的心理、語言、動作、神態等充分表達出來。學生的寫作興趣在一次次的回憶中被激發,他們會萌生一種將自己的高興記錄下來的情愫,他們會想寫好屬于自己的那件高興事。學生可以從介紹好高興事進化到寫好高興事,而我們的作文課也將不再是枯燥乏味的。
語文教師應當將寫作教學生活化,以日常生活作為參考,將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調動出來,促使學生產生創作的興趣,用真情實感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感悟,寫好自己的文章。通過“語用”完成習作,讓學生靈活地將語言運用在口語表達和寫作創作中。
每個人只有融入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如果我們僅僅聚焦在寫作技巧的訓練,勢必會導致學生對寫作產生厭惡。如果將生活實際和語文知識進行聯系,可以營造出相應的教學情境,實現語言的內化和想象的啟發,促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完成創新,進一步強化“語用”型寫作。
很多時候學生面對作文會有無話可寫的感覺,實際上,生活中處處是寫作素材,生活經驗比比皆是,因此,我們需要創設出各種交際情境,幫助學生完成表達的創新。三年級的學生受感官影響較大,當他們的眼睛、耳朵和鼻子受到了感染,就很容易產生寫作的欲望。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針對學生這一特點進行授課。在對學生進行日記指導時,我便實實在在營造出了拔河的情境,做到了“寓教于樂”。
“語用”型寫作教學的課堂上要做好寫作素材的積累工作,把讀與寫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再將生活實際和語文知識相融合,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如果想要完成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習作,就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體會感悟,這樣才能寫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