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霍家街小學 張茜
空間觀念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的內容,這一內容對學生未來的數學教育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因為這個內容不僅包含了圖形的認識、變換、位置等,還有大量關于數學空間圖形的分析、綜合,甚至還有很多數形結合的內容。空間觀念的教育對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影響,也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后一階段的數學學習。
首先在基礎教育階段,數學空間觀念的內容是一點一點增加的。比如小學階段的平面圖形、初中階段的平面幾何、高中階段的立體幾何等。這些內容之間都是有連貫性的,都與空間觀念有直接關系。一個階段的數學知識沒有學好,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后一階段的數學學習效果。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的空間觀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其次,我們生活在一個較大的空間環境里,空間觀念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周圍的世界。有了空間觀念就能比較好地去觀察、思考,提升個人的直覺思考能力,促進學生空間思維的發展,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運用空間觀念能夠及時地調整生活中的一些認識誤區,也能夠讓學生在思維的指導下進行更加完善的社會實踐。
小學生數學空間觀念的培養受制于學生的階段性特征。小學生雖然有較強的接受力,但是他們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育教學,這樣才能夠讓教育活動恰到好處。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同,教師的教學并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種現實的困境影響了小學數學空間觀念的教育教學。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需要有大量的實踐基礎,將生活中的各種空間內容引入教育教學中。然而,在實際的教育中存在很多與現實脫節的現象,教師過度地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知識在現實中的運用。這樣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只會“死讀書”,所學知識無法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如果這樣的問題堆積久了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另外,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實踐能力受到多方面的掣肘,比如學生生活環境的差異、各地教育水平的不同等。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觀察,幫助學生建立比較完善的空間觀念。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恰當地結合現實生活內容,組織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較好地促進小學生數學空間觀念的發展。
首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備課,做好設計規劃。從簡單的內容出發,逐漸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認識。
其次,在小學數學空間觀念的教育中,教師要聯系生活內容,讓學生形成直觀的認知。生活實物的應用,會讓學生產生更真實的感受,獲得深刻的空間知覺。這就會為學生未來的空間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再次,教師要引導好小學生。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性比較強,在學習的時候學生要善于觀察和分析事物。認識事物往往是最直接的空間觀念的形成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地進行觀察總結。教師可以用語言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從形狀、特點、顏色等入手,慢慢地上升到空間的大小問題。教師創設出具體的教學情境,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去觀察,這樣才能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
最后,我們的教育教學最終是為了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發現問題,像手工制作、多媒體技術等都可以運用到教育教學中。這樣才能有目的地引導小學生觀察實踐,在實踐中發現更多的問題,形成空間觀念。
總之,在小學數學空間觀念的培養中,每一個教育者都要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在“感知——表象——思維”的發展過程中去安排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不僅僅是看和認,還要自己動手,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腦海中比較全面地形成空間觀念,將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做法落到實處,最終讓空間觀念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周圍的世界,這對小學生未來的空間知識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注:本文為濟寧市任城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 年度研究課題“小學生數學空間觀念的培養實踐與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