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實驗小學 周丹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有這樣一首古詩《長相思》,納蘭性德的這一首《長相思》,是一首最經典的思鄉的古詩詞,在這一首古詩中體現出了游子的膾炙人口的思鄉情緒和羈旅懷鄉的主題,下面結合《長相思》從“讀”的四個方面談談古詩詞的教學策略。
在我國古代大部分的文獻資料中,最主要的一種書面的表現形式就是古詩詞,古人用以記載情緒和事情都是以古詩文或者文言文為主要的形式,在三千多年的跨越時空的距離中,古詩詞是連接古代與現代的一個橋梁?,F在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和古人交朋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走進古詩文,那么學好古詩文其實就是建立橋梁最基本的方式。古詩文往往一字多義,不易理解,但它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講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讀就一定會讀出它的韻味。
“未成曲調先有情”,課始,我們可以用情款款地誦讀《鄉愁》,把學生帶入了悠長的鄉情中,為此奠定了格調。
新課開始,讓學生自由讀《長相思》,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先告訴學生這首詞有一個生字,有一個多音字:更(geng),結合誦讀穿插討論:“更”為什么要讀平聲?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另一個讀音是什么?怎么組詞?
“自古漢詩皆吟誦”,是說古詩詞都是那些古人們吟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重視朗讀,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但是朗讀同樣也需要一定的指導,教師在進行指導的過程中,知道的技巧主要就是讓學生先讀,然后再進行指導,也就是說,讓學生在讀之后自己體悟和感悟不一樣的地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無形中進行教育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師很自然的引導過程中學生就不僅讀懂了這首古詩的大概意思,也會在傾聽和感悟中了解了一定的學習的方法,這讓學生在后期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的古詩素養。
其實書上的一些插畫并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讓學生在朗誦課文的時候也可以仔細觀察書上的一些圖片和插畫,然后根據書上的一些注解想一下這首古詩大概是什么意思,這樣學生就能更加了解古詩的含義,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古詩教學注重讀,注重意會,自己去體會。筆者淡化分析,用朗讀表情達意,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觀察插圖,借助注釋。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
詩詞的語言凝練,字字千金,容不得半個廢字出現,那里面出現的具體的東西都飽含著詩人的情感。筆者在引導學生體會“山一程,水一程”時,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山長水遠、路途遙遠,體現出了長路的漫漫;“風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風、鋪天暴雪,再次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意思,讓詩句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加深對詩的理解,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并且讀悟結合,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要求,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怎能不融入其中,沉浸其中呢?
其實古詩詞就是以詩情畫意為主的。古詩的句子可以轉化為一定的畫面,而一定的畫面也可以在古人的眼中變成古詩詞。詩和畫之所以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進行相通,是因為兩者都具有一定的意境美和結構美,以及一定的色彩美。其實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因為古人在寫詩的過程中就是將畫面轉換為文本,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借助一定的畫面讓學生了解也是教學的一種手段。
讓學生了解作者,告訴學生:納蘭性德的詞是一幅形象鮮明的畫,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接著引導學生再次走進課文,齊讀《長相思》,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插圖。此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這一路上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從哪里知道這一路他是怎樣走過來的?你們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此時在學生的腦海自然形成一幅三四百年前詞人跋山涉水、輾轉難眠、孤獨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故此,對詩詞中出現的景和物都不是普通的景和物了,在詩人眼中,景物都是有靈性有生命的。然后教師話鋒一轉,“故園無此聲”,那么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納蘭性德的故鄉到底是怎樣的呢?這其實就可以根據納蘭性德的古詩進行還原,從而轉入心系故園另一層面的想象,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在我們的記憶中,家鄉應該是美麗的、溫馨的以及祥和的,這就是故鄉二字所承載的無限的美好和想象。但是在軍旅的途中,這一切都是沒有的,沒有了親人的關懷,沒有了美好的風景,也沒有了鳥語花香。從前后的一些不同的地方進行對比,再次去朗讀這篇文章,學生就會有不一樣的情緒,也會更加撞擊到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感受到作者的思鄉情懷以及充滿了無奈的情緒。這樣,學生在整個誦讀的過程中就會有更加飽滿的激情,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這首古詩時的記憶。整堂課讓學生體悟鄉愁,感悟詞人的愛國情操。
利用鏈接出示課外閱讀書籍《城南舊事》中雪景的片段描寫,把孩子與詞中雪景進行對比,更深刻地領悟對于詞人所表達的情思,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實對比是最能表現出不同的地方,正是通過這樣的無限的對比數,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整個旅途的艱辛和困苦。這樣才能更加強烈表達作者對于家鄉的美好以及親人溫暖的思念。在這種意境之中,就能表現作者的思鄉之情、親情和詩情。教師引導學生在古詩中進行想象,想象出一個空間,讓自己處于這個空間中,設身處地地感受到詩人的情懷。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古詩,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樣在結尾可借助多媒體拓展展示納蘭性德的另外一首詞《菩薩蠻》,有助于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的寫作風格。由此,用一個遠離,一個牽掛,遠離越久,牽掛越長,征途越遠,相思越長,再次引出題目《長相思》。如此一個“長相思”的長,一個“聒”把詩人的情思深苦、綿長心境,緩緩地展露出來。
由此可見,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中,不能只是對學生進行單一的評價,也不能讓學生只是機械地理解古詩文和記憶古詩文的意思,應該讓學生走進古詩文里,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古詩詞的欣賞和鑒賞之中,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了解詩人所想表達的情緒和感情。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誦讀是最主要的,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意境和感受畫面,讀出了一定的情懷之后,才能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記憶,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和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才能更加熱愛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