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軍 倪 亮
我國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要求大學教育應以立德為首,不僅教給大學生知識與技能,促進大學生的智力發展和身體發育,更應關注大學生的品德、思想和心靈。大學文化是大學生成長的環境和氛圍,也是一所大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創造和累積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對師生思想、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等形成和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體現出教育對人全面發展的本質關懷。文化基因存在于大學文化之中,是大學文化的深沉結構和核心“密碼”。只有賡續文化基因,營造大學校園和諧環境,注重大學精神的長期熏陶,不斷增強師生對大學自身文化傳統的主動認同與自愿理解,內化為學校的辦學品質,同化為師生的思想素養和行為素質,才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文化的最初含義是對土壤的耕作和對植物的培育。隨著人類生存空間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一詞的含義不斷豐富和升華,已經指向人類在自然和精神領域中的積淀和成就。席美爾說:“文化當令生命富足。譬如一棵野梨樹,天生結酸果。可在人工培育下,它會結出甜美果實。故此,文化類似培植,即將人從自然提升至完美。”[1]長期以來,學界從不同層面對“文化”進行定義和闡釋,但至今仍爭論不休。通過長期爭論,學界對“文化”的內涵達成基本一致的認識是,文化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產物,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與歷史演進仍在不斷累積的積淀物。從當下社會生活可以看出,文化實際上已涵蓋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甚至涵蓋了人類社會的一切。文化這種歷史語義的變化反映出人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的空間拓展和人對自身認識的歷史性升華。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在辦學治校過程和發展進程中積淀而成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一直以來,大學被人們賦予了特殊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地位,被人們與社會區隔開來,認為其是文化重地和道德高地,是樹“文德”的場所。因此,對社會整體文化而言,大學文化雖是社會文化中的亞文化,是整體文化的一部分,但具有示范性和引領性。學界對大學文化的研究通常包含著多個層面,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3]:二分法指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三分法指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四分法則是在三個層面之后再加上行為習俗層面。不管采取哪一類分層法,不可否認的是,大學文化的存在首先要有物質基礎,隨后才能通過物質的積淀形成物質文化。
大學的首要職責是培養人才,人群主體是師生,大學內以師生為主體的整個群體的行為表現積淀形成大學的行為文化;行為文化基于物質文化,通過大學內整個群體的行為習俗不斷積淀而成,展現的是大學的精神文化,能化無形于有形,借有形以化人,充分發揮特有的導向、凝聚、塑造等功能。大學的精神文化雖然無形,但更為深沉、更為持久。它或者通過師生對辦學理念、精神要素、價值取向等一所大學長期積淀的精神財富深入挖掘研究和主動傳承,進行自覺的文化把握;或者通過對師生思想行為潛移默化的持久影響,猶如人行濃霧中久了也會打濕衣衫一樣的非自覺的文化浸潤,從而滲透到大學文化的行為主體和各類載體中。因此,可以說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靈魂,也是大學文化引領社會文化的制高點[4]。大學制度,如大學章程,既是大學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通過對物質、行為和精神文化進行提煉固化和升華,對大學師生為主的文化行為主體的有力指導、約束和規范,從而讓大學文化得以持續發生作用。
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為基本、最為持久和最為深沉的力量,自然也是一所大學的最為持久和深沉的影響力。從我國眾多高校的辦學實踐來看,一所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受制于特定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因素。名校因為辦學歷史、基本校情、校風校訓、價值傳統、文化積淀等不同,最終沉淀為各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形成自己特有的大學文化,從而影響甚至決定其發展道路。因此,對大學文化再進行深究,靈魂深處卻是文化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5]一所大學的基本物質形態、行為習俗和精神面貌也應該是在與民族和國家命運的深刻聯系之中、在自身發展歷程中完成基因測序,從而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精神追求。大學的文化基因來自大學的校園建筑、文化設施等物質的積淀,更來自大學整個群體的行為習俗和精神的積淀。大學的文化基因以這個群體的價值體系為核心,由校園人際關系、環境氛圍以及群體作風、觀點、信念等元素疊合交融所形成,可以通過校園建筑、文化設施和環境布置等有形元素綜合形成的物質成果來展現,也能通過師生的行為規范、文化生活、精神風貌和思想觀點等元素物質化后來表現。大學的文化基因以一種更加隱性的方式,實實在在地影響著這所大學里生活的每一個人,時刻規范著群體的精神生活和行為習俗,構成一種持續的根本精神力量和教育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6]大學是社會的精神高地,必須對社會文化發揮持續引領的功能,大學的文化基因也只能在傳承中才會更有生命力。我國高校必須不斷凝練和傳承好文化基因,既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當好中國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進而當好青年大學生價值的塑造者和社會文化的引領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7],傳承文化基因,重在結合不同時代的大學生的心理、思想和精神特征,把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有效融入專業課程教學,融入大學教育教學全過程,讓每個大學生從歷史中汲取精神營養和人生智慧。要抓住教師這個教學行為的主要實施者,厚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和素養,以身示范、言傳身教,使其自覺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引導大學生增強民族認同感、尊嚴感和自豪感、增強“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涵養精神世界,架構心靈空間,從而塑造我國青年大學生健全人格與優良人品。
踐行和擔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需要更好賡續中國的革命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革命實踐產生的中國革命文化已經成為中國人民精神的原點、初心的支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凝結成中國人民的紅色基因。我國高等教育傳承文化基因必須傳承好紅色基因。一方面,注重“思政課程”的實踐性,既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也講好當代中國的英雄故事,特別是用好本校的紅色資源和大學生的身邊典型,用信仰鑄魂,以英雄人物勵志。另一方面,要注重“課程思政”的思想性。把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新時代先進文化貫通起來,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廣泛開展的社會實踐和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結合起來,融入專業知識教育、實訓實踐教育等人才培養各環節。貫通“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貫通課程教學的“第一課堂”與大學生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第二課堂”,形成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的良好教育格局,為青年大學生投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提供堅強的精神支撐。同時,要加強黨對學校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發揮好師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聽黨的話跟黨走”成為青年大學生鮮明的思想和行為特征。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高校之高絕不在于高樓之高,而在于精神品格之高;名校之興不僅在于其學術之興,更在于大學文化之興。抓好大學文化建設,傳承和弘揚大學的文化基因,既是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應有之義,又是履行高校文化傳承的切實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