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與信息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
青少年時期是人性發育的重要時期,青少年生殖健康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與下一代的人口素質密切相關。我國政府在聯合國人口基金的資助下,自1998年開始在第4周期(1998-2002)的生殖健康/計劃生育國際合作項目中開辟了青少年生殖健康項目,也開啟了國內學者對青少年生殖健康相關問題的研究。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青少年生殖健康項目、世界衛生組織生殖健康項目、歐盟流動人口生殖健康項目等國際項目的合作與實施,對我國青少年生殖健康有著積極的促動作用。可以說國內青少年生殖健康研究的興起也受益于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
該文運用文獻分析法,根據研究性質和內容分析梳理如下。
國內學者對青少年生殖健康進行政策性研究主要有:鄭曉瑛等對中國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的可及性進行了調查,以基礎數據報告的形式為改善青少年的性與生殖健康可及性提供政策支持[1]。許潔霜等對我國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決策和實施的定性研究。分析了我國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決策和實施過程中“青年參與”的程度和方式[2]。后又在其博士論文中對中國青少年生殖健康相關政策的過程及實施可行性進行了案例研究,并對我國青少年生殖健康政策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回顧和分析。
國內學者對青少年生殖健康進行理論性研究主要有:陸艷平對青少年生殖健康進行了綜合評價及干預研究,構建了青少年生殖健康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及理論模型。提出青少年生殖健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含4個潛在因子,即生殖環境、生殖知識、生殖態度、生殖行為[3]。陸艷平、吳漢榮對我國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研究進展進行了闡述(2011)。余小鳴等對中國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現況及效果進行系統評價(2012),建議加強發展建立以理論為指導的、全面的、并有良好評價指標體系的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框架[4]。馮寧建議國內對青少年的年齡界定應與聯合國系統的標準相一致,即:將青少年年齡界定為10~24歲(2014)。楊雨帆等用德爾菲法構建大城市青年生殖健康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15~24歲青年生殖健康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可用于指導該人群生殖健康素養評估工具和干預材料的開發(2017)。
國內學者對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踐應用性研究。涉及領域如下所述。
程怡民等對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進行了研究(1999),認為當時中國青少年現具有的性知識程度較差,獲得性知識渠道也不夠理想。倡議亟待進一步深入開展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方面的研究與工作。齊玉玲、唐維紅早在1999年對未婚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識教育現狀與需求進行了調查分析。陳仙君在對青少年生殖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2005)。代國紅、楊勤等進行了青少年生殖健康現狀及服務利用狀況調查(2005);丁菊紅、湯軍等對江蘇省青少年生殖健康基本狀況進行調查研究(2006);黨紹林、豐瑯對男性青少年學生生殖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2007)。王麗卿對湖北省青少年生殖健康現狀及性行為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2011)。張志紅等采用面對面個人深度訪談的定性調查方法探討了社會變遷中青少年生殖健康存在的問題(2011)。張鵬博士對亞洲三地未婚青少年性相關行為模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2011)。鮑冬紅對安徽省高中生性與生殖健康現狀進行了調查(2017)。崔雅杰、宋海媛對杭州市計劃生育宣傳技術指導站性與生殖健康咨詢熱線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并對如何做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議(2018)。何麗蕓等對中學生性與生殖健康知識、態度、行為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指出我國中學生生殖健康的知識不足,性安全意識缺乏。建議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應從小抓起,應推廣“醫教結合”模式,對青少年提供全方位、滿足需求和可及的服務[5]。武俊青等對中學開展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現狀及需求進行了調查分析(2019)。徐曉莉等對上海閔行區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現況及對策進行了闡述(2019)。
劉寧對青少年傳遞性健康信息和知識進行了探討(2003)。周幸等對青少年性知識及避孕服務獲得的渠道、方式、內容以及得到服務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進行了闡述(2004)。馮素娥、李艷梅對黃埔區青少年的生殖健康保健知識基本需求、行為模式進行了調研(2005)。馮寧等對農村青少年生殖健康相關知識認知情況分析(2009)。婁潔瓊等對上海市青少年生殖健康相關知識與態度現狀進行了研究(2016)。
3.3.1 干預現狀研究
余小鳴對澳大利亞青少年生殖健康促進現狀進行了闡述(2001)。張德英等在對我國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務的現況調查中,對婦幼保健機構已開展服務的適宜性、可接受性、有效性以及服務提供者對青少年特有的敏感性和服務態度進行評價(2003)。倡議盡快發展制定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務指導和規范。吳靜等對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干預研究情況進行了綜述(2005)。陳華、鄭曉瑛對未婚女性青少年生殖健康治療服務需求和中國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務利用的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進(2011、2012)。張波從社會工作介入角度對青少年生殖健康狀況及干預進行了研究(2015)。李紅梅從健康教育角度探究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現狀及有效措施(2017)。
3.3.2 干預措施研究
梁霽針對避孕套可得性與青少年生殖健康進行了研究(2002)。周建芳就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進行了探討(2002)。趙泉實施了通過因特網在青少年中實施性及生殖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2004)。余小鳴等對中國4城市青少年生殖健康就診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2004)。周慶芝、張江生等開展參與式性健康教育喚醒流動人口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研究(2006);吳靜對青少年性健康行為形成的早期干預模式進行了研究(2007)。馮寧等對我國農村地區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適宜形式研究(2008),對城鎮青少年對青少年友好服務特征喜好進行了排序研究(2014),對多部門合作促進青少年友好型生殖健康服務利用的干預情況進行了研究。沈潔等利用新媒體平臺對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需求識別進行探索研究(2016)。鐘羽西、杜莉探索社區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新模式,以期更好地滿足青少年對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識的需求,提高青少年生殖健康水平(2018)。郭未、張本波通過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的應用對西部地區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咨詢服務提供情況進行了研究,認為開展性教育和相關咨詢是解決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2015)。
3.3.3 干預效果研究
吳靜等對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預效果評價做一綜述,對我國青少年性教育與生殖健康服務工作提出借鑒性建議(2007)。余小鳴、李游等探討發展以青少年為中心的適宜服務方式,對青春期門診服務的實際利用情況及效果進行了評價。建議結合中國國情推廣青少年友好服務的理念與模式(2005)。王筱金博士對上海市青春健康促進項目進行了效果評估(2006)。高爾生對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的干預決策效果提供了證據,并對今后發展和研究進行了決策思考(2010)。馬星對青少年性生殖健康教育及其短期效果進行了評價(2018)。
近些年該領域學者開始對不同群體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進行了關注和研究。如:龐成等對建筑工地未婚男性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識、態度及行為進行研究(2011)。王洋對西部農村留守青少年性健康知識現況和干預情況進行了調查和研究(2014)。胡琪、張蘋對上海市流動青少年生殖健康知信行及家庭支持狀況進行了調查,為制定流動青少年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據(2014)。馮寧等對農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認知和行為進行了定性研究,為開展農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促進項目提供依據(2015)。齊文娟等對聽力障礙學生生殖健康知識狀況進行了調查,了解到城市和農村地區聽力障礙學生生殖健康知識現狀、獲取途徑和障礙,為加強聽力障礙學生性與生殖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2018)。
國內對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研究呈區域不平衡狀態。經濟發展好的地區對青少年生殖健康關注的早,研究范圍也比較廣,從青少年生殖健康現狀、問題到對策、干預以及干預效果評估,研究的比較全面、深入。例如北京、上海、深圳青少年生殖健康促進政策及實施力度大、支持項目多、政府重視程度較高。經濟發展較落后地區對青少年生殖健康不夠重視,研究較少,缺少對區域內青少年生殖健康狀況的整體把握,有針對性的干預就更少。因此,鼓勵學者加強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研究是學界、政府及非政府組織需要重視的問題。
青少年生殖健康研究視角較窄。生殖健康研究應涉及多個學科,共屬于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共同研究的領域。青少年生殖健康不單單屬于衛生健康領域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更是全社會都要重視的問題。例如:青少年對性及生殖健康的態度,可以從社會學視角加以分析;面對近幾年大學生群體艾滋病病例增多的現象,可以從倫理學視角加以分析;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預,可以從心理學、人際溝通與交流的視角加以研究;青少年生殖健康涉及疾病問題,需要從醫學角度加以研究等等。
青少年生殖健康研究缺少系統性。目前,我國青少年生殖健康研究多數是在項目支撐下開展的,項目注重實施效果,項目結束意味著研究告一段落。從現有的研究文獻分析,青少年生殖健康研究主要內容如上文所表述,整體看來,一是理論性研究較少。例如:關于青少年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指標還未形成一個公認的評價量表。二是政策性研究不足。例如:對青少年生殖健康問題干預,政府該處于何種角色?具體誰來實施比較好?如何科學合理的干預?都需要政策性研究支持。三是應用效果研究不足。對于青少年生殖健康問題干預的效果評價,采用何種評價體系,達到何種效果屬于干預成功,有些問題需要學者們深入研究。
青少年生殖健康研究總體不足。首先,研究機構不多。目前,國內研究青少年生殖健康的機構主要有:復旦大學生殖與發育研究院和公共衛生學院、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和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其次,系統研究人員不多。青少年生殖健康方面研究發表文獻在3篇以上的學者有20多人,其他人員多為臨時性研究,未做深入、長期性研究。再次,研究產量不多。目前在中國知網關鍵詞檢索“生殖健康”并含“青少年”共有140篇文獻。其中期刊118篇、國際國內會議6篇、博士論文5篇,碩士論文11篇。
綜上所述,從近些年艾滋病在青少年間傳染呈上升趨勢來看,青少年生殖健康研究需要更多學者進入該領域,需要學者和社會乃至教育部門正視的問題,不要因為這一研究屬于中國傳統文化避諱范疇就涉入少或不涉入,不要因為研究困難就不研究,我們要有“敢于啃硬骨頭”的精神,做長期、系統性研究。目前我國已經有生殖健康咨詢師職業,希望從事這一職業的工作人員,能夠將其工作中的普遍問題及有效的解決方法,進行分析、總結并通過文獻形式分享給更多人,用于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