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在全球一體化不斷深化的21世紀,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不斷加深。這種互通不僅僅是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更是文化上的。我們中國作為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有必要講好我們本民族的故事,而要講好本民族的故事,就必須深入挖掘我國56個民族的優質傳統文化,并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輸出能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品德的,與當今時代主旋律相契合的正能量文化。要講好我們中國故事,少數民族的故事也必不可少,而赫哲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其悠久的歷史和一代又一代人對文化的薪火相傳使其有了豐富的文化積淀,而赫哲族的民間故事更是這豐厚的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讓世界更好地接受我們赫哲族的民間故事就需要我們做好翻譯的工作,做好故事中的各種文化內涵的傳達。
翻譯根植于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之中,絕對不是一個純粹的語言行為。巴斯奈特的著作《翻譯研究》中對文化翻譯觀的基本內涵有如下解釋:第一,翻譯研究要以文化為基本的單位,而不單單停留在語言層面。第二,翻譯不是簡單的譯碼-重組過程,更是一種交流的行為,包括文化內部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通過語言,人們得以了解各個民族的習俗、思維特點和生活方式,文化深深地扎根于語言之中。所以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1],在了解本民族文化時,也要了解外國文化,洞察兩者的異同之處。第三,翻譯不是簡單描述原語文本,而是尋求該文本在另一種文化中的功能等值[2]。翻譯應該是一個動態的轉換過程,在需要達成功能上的一致時,譯者必須對原文進行大的調整。也就是說,譯者在兩種文化差異較大時有權利根據需要對原文進行增減修改,以達到更好傳達原文文化內涵的目的,更好地實現文化意義上的功能等值。第四,由于文化群體有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翻譯的原則和規范可以有所不同,翻譯的目的就是滿足不同文化群體的需要。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長河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往往提出不同的翻譯方法或標準,其目的都是滿足不同文化群體的需要。[3]
赫哲族是中國人數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中國東北地區的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是以漁獵文化為核心的少數民族。赫哲族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其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其獨具特色的赫哲語。作為一個沒有文字只有語言的民族,赫哲族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前輩族人對后輩族人的口口相傳。而其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就是通過世代相傳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來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可以說,赫哲族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中蘊含著大量的民族情結,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赫哲族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類先民普遍存在的信仰與崇拜。因為赫哲族普遍信奉薩滿教,而薩滿教又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教派,所以赫哲族信奉的對象涉及萬事萬物,有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體,有風,雨,雷,電,虹,云,水,火,石,山等自然力和自然物,也有諸如鷹,鳥,龍,魚,豬等動物[4]。所以赫哲族民間故事傳說與自然的關系極為密切,拋去先民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使然,認知能力不及現代科學知識較為豐富的現代人來看,這些故事和傳說中所蘊含的對自然的敬畏,與萬物生靈的共生共榮的觀念是先進的,是值得全人類提倡的。
赫哲族民間故事傳說對日月星辰的解釋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情感,在人文倫理上的觀念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是與普世觀念所契合的。赫哲族民間故事《天河》中,烏哈沙特(意:星星)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后來母親生病需要吃天河里的魚才能好,烏哈沙特便坐船讓薩滿把他送到天河捕到了魚,給母親吃了后果然好了,后來母親又病了,烏哈沙特還沒來得及捕魚母親便去世了,烏哈沙特葬下母親便回到了天河,成為天河的守護人。如今抬頭就能看到的幾顆亮星就是烏哈沙特做的小船,旁邊的小星星是木漿。最亮的那個就是烏哈沙特。從這個故事所傳達的是孝文化和好人有好報的道理,可以說這些都是與現代價值觀完全契合的觀念。
赫哲族民間故事傳說還有一個部分就是對莫日根(意:英雄)的歌頌。其中有在戰爭中奮勇殺敵,威風凜凜的戰將:也有帶領族人開疆辟土,戰勝自然災害的首領:還有積極發明創造,為族人生產生活提供幫助和便利的能人。可以說只要對族群做出貢獻的人,都是族民歌頌敬仰的莫日根。這些英雄人物身上大多具有勇敢,勤勞,堅強,不屈不撓,甘于奉獻的美好品質,這些都是現代社會人們所需要的優秀品格。
作為以漁獵文化為核心的民族,赫哲族對魚有著原始崇拜,他們以魚為衣,以魚為食,因此也加以信賴,以魚為神[5]。民間故事傳說中也隨時可見魚的身影。可以說魚是赫哲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他們赫哲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物質基礎和文化來源。所以赫哲族對魚的崇拜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那些關于魚的故事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赫哲族人民對這種感恩之情的傳遞。
赫哲族民間故事大多帶有神話色彩,是赫哲族先民在生產能力低下的時代背景下對大自然的樸素的理解,對人文倫理的正確引導。故事雖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人文情懷確實符合我們現當代普遍的倫理觀、價值觀,值得被世界人民所看到,所聽到。
要想向世界講好赫哲族民間故事,我們必須要將這些故事中的文化內涵原汁原味的傳達給讀者群體,也要根據讀者文化群體的差異來調整翻譯的準則和語言。這就與文化翻譯觀中的觀點不謀而合。
根據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我們在翻譯時需要將文化作為翻譯的基本單位,不能僅僅將翻譯當作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而是要讓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突破不同語言間的障礙,使兩種或者多種文化能夠得到交流甚至交融。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了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盡可能地將原文中特有的文化移植到目標語言中。此時。譯者可以借助加注,釋義的方法,添加必要的文化信息,幫助譯文讀者了解其文本想要傳達的文化內涵。
作為以漁獵文化為核心的少數民族,赫哲族有大量的民間故事都是跟魚或漁獵有關的。如《叉魚能手莫爾高》《天河》等。這些故事跟魚或漁獵密切相關,因此可能會有讀者產生疑惑,為什么赫哲族民間故事中有如此多關于這方面的故事。這時,就需要譯者采取加注、釋義等方法來添加必要的文化信息,補充說明漁獵文化在赫哲族文化中的地位,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所讀文本和赫哲族民族特點。
根據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由于不同文化群體的需要,譯者在翻譯時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譯原則和規范。翻譯的目的就是要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
例如,有關“莫日根”的故事的翻譯,如果我們將目標讀者定位為青少年兒童,就需要簡化其中對復仇故事,原始殺戮場面的描述,而將筆墨著重于對因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而成為莫日根的人的描寫。而如果我們的翻譯受眾是外國從事民間故事研究的學者,就需要更加忠實于原文,盡可能地傳達出原文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使這些學者能更好地了解赫哲族的民族特點特性,精神情懷。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特別強調了一點,即“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譯者不僅需要了解本民族文化,也需要了解外國文化,知道兩者之間的異同。這就是說,如果譯者能夠對兩種或多種文化有深刻了解,就必然能敏銳的覺察出不同文化間的共性,而這種共性能促進讀者對譯文中所要傳達的文化內涵有更高的認同感。從而真正做到文化的交流,甚至交融。
赫哲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對自然萬物具有敬畏之心。有很多赫哲族民間故事都表現出對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敬和感恩。這不僅與外國很多民族或宗教的觀念契合,也與現當代的環保思維,萬物平等的觀念相契合。所以,從這方面來講,同樣的觀念和價值取向能使文化內涵的傳達和認同事半功倍。
翻譯不僅僅是不同語言間的直接轉換,更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行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論強調的是講文化之間的移植,傳達不同文化間的理解,這為赫哲族民間故事的翻譯外宣工作提供了重要導向。該研究在文化翻譯觀的理論框架下,對赫哲族的一些民間故事進行了分析翻譯工作。該論文的目的不僅是弘揚赫哲族的優秀民間故事,也可以在今天為增加祖國的文化軟實力提供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