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學院,陜西西安 710077)
我國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等,其中應用型高校作為我國大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致力于為社會為國家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并且在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企業面臨著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企業要想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和發展,科學有效的企業管理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應用型高校中企業管理專業成了炙手可熱的專業,如何在應用型高校中開展符合時代需求的企業管理人才的培養,成了廣大應用型高校共同面對的問題。
高校作為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地,如何進行企業管理人才培養,成了高校教育中的重點。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應用型高校教育的要求也逐漸提升,除了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應用型院校的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需要立足于社會需求,將企業用人需求和教學內容相結合,開啟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首先,作為應用型高校的定位在于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機構,在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致力于企業需求,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從經濟學、管理學以及工程技術等學科進行綜合教育,從而提高學生今后踏入社會的職業競爭力。
在我國應用型高校的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教學的主要目標,同時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原則之一。所以在應用型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還要引導和推動企業管理人才教育逐漸向實踐性教育轉變,通過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強學生學習中的實踐,從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礎。
“雙創”是21世紀應用型高校人才模式的基本原則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不僅需要專業技能型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具有創新、創造能力的人才。所以在應用型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還要遵循其創新性原則,一方面在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創新,另一方面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專業化人才。
就目前我國應用型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地培養定位來看,很多高校將企業管理人才定位于基層干部方向,大學生在畢業后工作不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學生很難在工作中有所突破。即使有些高校在企業管理人才培養中分為基礎干部和中層決策兩種人才定位,但是就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實際就業情況來看,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就業情況,并沒有呈現應有的效果。
在教學模式上,大多數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是延續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僅理論課程偏多,而且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不僅缺乏應用實踐,而且純理論的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往往會逐漸磨滅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影響學生學習效率。
應用型高校的定位于實踐性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大多數高校教學中,理論仍然占有很大的一部分。一方面市場變化非常快,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瞬息萬變,學校教材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實際用人需求相差甚遠,從而影響學生日后的就業和發展;另一方面,教學中大都以理論教學為主,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至于學生所學知識無法和實際工作接軌,脫離社會需求。
在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作為教學的主體,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直接影響學生對企業管理的認識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所以在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要緊扣社會需求,明確高校企業管理人才的定位。首先,我們要立足于社會企業的發展和用人需求,確定專業培養的方向。例如,定位于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面向社會中小型企業和機構的發展和用人需求;其次,根據企業管理人才培養定位,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秉承著理論+實踐+綜合素養的理念和企業管理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著重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從而使學生的專業知識更加扎實、專業實踐能力更加熟練、專業素養更加全面。
在應用型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課程作為學生學習的核心知識,提升自身企業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在整個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就筆者對現行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來看,大多數畢業生會在畢業后1~2年內從事基層業務型的崗位;3~4年左右才能正式進入管理層次,擔任組長、經理等職務;直到畢業后的5~6年才有可能擔任所在單位的中層管理者。所以就畢業生日后的工作實際來看,我們需要在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建立以職業崗位為基礎的教學課程,使教學課程更加具有程序性、系統性,保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而形成一個完善的教學體系,以學生未來的發展為基礎,為學生制定適合學生成長的系統化、全面化的課程體系。
在教學內容上,大多數高校采取的是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教學模式,各學科之間的比例相信各高校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合理的教學體系。但是在21世紀,經濟發展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以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難免會產生滯后性,傳統的教學內容已經逐漸被社會所淘汰,不再滿足教學的發展和企業的用人需求。所以在高校企業管理人才模式培養中,我們要注重和企業用人需求接軌,更新教學內容,更好地將教學內容和實踐需求對接,培養更多優秀的實用型人才,助力我國企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在電子信息化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企業管理也是一樣,現代化的企業管理逐漸替代了傳統企業管理模式,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和生產方式、產銷活動也逐漸被應用和普及,所以在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傳授學生電子化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學習先進的企業管理知識,更好的充實自身,為日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可以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學生的知識技能提升。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才能引導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此,筆者建議從教學模式入手,轉變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提高學習的能動性。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提高其積極性;利用生活化情境,加強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共鳴;利用趣味化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中的快樂,提高學習興趣。或者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開展多媒體教學、微課教學、藍墨云班課教學等等,既可以讓學生突破傳統課堂空間、時間上的束縛,同時還能讓學生近距離的了解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為學生日后工作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問題啟發、案例分析等等將理論教學應用到實踐當中,建立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更好地將知識融入實踐。
應用型高校的建設致力于加強學生實習平臺和基地建設,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所以在應用型高校的企業管理過程中學生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為應用型高校首先要完善自身建設,為學生建立完善的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將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加深知識的鞏固和內化。其次,作為高校可以由專業的教師牽頭,創立產教融合的實踐模式,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最后,高校要和周邊的企業密切合作,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實現高校、學生和企業的三方共贏。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定期舉辦專業知識的學習、競賽活動,像知識問答、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深化。這樣一來,既可以加強學生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能讓學習更加貼近實際,為學生日后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校企業管理人才培養的熱潮與思考,作為應用型高校在企業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立足于企業需求,明確人才定位、優化教學課程、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增加教學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