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技師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相輔相成,兩者的結合貫穿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理論教學傾向于基礎知識的教授,實踐教學傾向于技能的培養,目前教育部門已經加大教育力度,號召各個高校積極的構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目的在于培養應用型優秀人才,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模式的構建,以下為筆者給出的相關分析與建議。
以往的理論知識教學圍繞課堂進行開展,實踐教學主要集中在實驗室中,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理念總是實施優先理論之后實踐的策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教學模式重點是在相同的時間與空間中進行,交替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1],并沒有特殊限制理論和實踐的教學順序,而是要確保在教學期間落實理中有實,實中有理。
對于一體化教學模式,不同的學者給出的表述不盡相同,一種思想便是一體化教學為方式的表現形式,作為實踐教學的附屬體;第二種思想便是一體化教學結合理論與操作訓練;第三種思想便是一體化教學基于學生創新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培養,優化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每一個流程,完成理論和實踐知識在組織模式與落實模式上充分結合的改革教學模式。總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一體化,關注教師主導作用的彰顯,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給予教學內容帶來實踐性與應用性,便于教學環節的整合,致力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和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對比,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存在以下特點:首先是教學內容,融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組建有機整體[2];其次是教學手段,彌補以往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劃分導致的時間空間混亂的教學局面,確保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有效結合;再次是師資團隊,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還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組建“雙師型”教學團隊;最后是學生自身,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發揮自身主動性與積極性,落實被動學習狀態朝向主動學習狀態的轉變。
高素質與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對象為具備創新精神以及實踐綜合能力的人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整個體系,一體化教學模式作為復合型的一種教學理念,教師指導學生了解專業知識以及操作能力,教學中不僅包括講授法,還包括其他方法的訓練,尤其是演示法、參觀法與提問法,強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
教學方案成為組織與執行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的前提,按照人才培養的目標,教師編制課程的教學計劃,涉及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與教學考核,把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分為多個課題,每一個課題之間都要具備理論與能力的支撐,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構建新型的教學課程結構體系,促使教學過程不再是單一化的教學,而是瞄準目標的一體化教學模式[3]。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嚴格化要求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師應該具備多個領域的知識以及操作能力,同時將兩者進行充分融合。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存在扎實的教學經驗,并且具備生產操作經驗以及熟練的實踐水平,了解該專業和其他行業的今后運作形式,還要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教學能力。一體化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所有的教學活動要按照實踐內容加以操作,按照不同的課程以及學習時期,采取對應的教學方式。
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構件上,重點是結合理論和實踐之間,彰顯直觀性教學理念。評價教學成效要基于兩個角度入手,首先是基本能力的獲得流程,強化實踐內容的教學力度,促使學生加強基本能力,因此在評價環節中,衡量的標準可以引進會或者不會,也就是在學生學習期間,評價學生是否可以準確的進行知識的操作,并不是將能力視作熟練操作的唯一標準[4]。再次是基礎類型知識的了解,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要加強能力的培養,保證學生可以了解基礎知識,目標是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能力的培養不發生沖突。
目標定位:按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辦學宗旨,構建學科門類相對齊全,且鮮明應用型院校,發展為服務地方性經濟建設的科研基地。服務定位:從現有院校辦學條件與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思考人才的基本需求,培養優秀的教師,便于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教育。辦學功能定位:延伸培養功能,致力于師資與時代需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進行地方性經濟建設,全面給時代的開展提供咨詢與服務[5]。辦學特色定位:基于院校的歷史和發展現狀,宣傳學生職業能力訓練的辦學特色,共同探究院校文化特色內容,落實區域性經濟的文化發展。
應用型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適應時代給予人才的需求,不可以基于課程發展為主線,所以應用型教育要巧妙的結合專業與行業教學形式,代表著課程目標的設置要思考到教育的基礎性以及階段性,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按照“工作目標、學科基礎、能力培養、素質取向”的原則設計專業課程,創建學科與應用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并且在院校中設置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的指導方案,定位區域性經濟時代建設的高級人才培養,將實踐應用落實在課程的選擇上,開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素質課程以及實踐課程教育平臺[6]。
應用型人才培養立足于技術應用、復合應用和服務應用與職業應用的層面,強調人才工作組織能力與專業技能的培養,實踐教學中要按照應用能力的提升組建完整的教學結構,和理論基礎知識教學進行結合。能力主線滲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結構中,針對性地對院校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上,可以給予課程教學賦予時代的特征,盡量減小學生從業適應期,將教育培養和實踐進行零距離的接觸,把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引進在教學方案中。學生職業能力訓練逐步呈現院校創造的教學特色,在實踐摸索過程中,院校可以設置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實驗、實習、實訓和畢業論文設計等等,匯集在課程結構體系中。
應用性教育的師資素質在知識結構層面,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還應該具備綜合實踐能力;對于能力結構層面,不僅要具備基礎教學水平,還要存在較強的應用能力,也就是教師團隊要充分的了解“一線”職業需求,致力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于院校而言,其首先要構建教師團隊建設的機制,尤其是激勵機制,落實人才強校戰略目標,號召專家在對在職教師進行教學培訓。之后是安排理論教師承擔實驗教學課程,加入多種實踐教學體系中,落實生產與生活[7]。最后在事業單位中邀請專業人員充當實踐教師,緩解校內教師生產與生活服務經驗不足的沖突,有效地做好校企之間溝通的橋梁,創建良好合作關系。除此之外,院校要積極的擴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服務內容。應用型教育研究主要是面向應用,對于應用型的專業設置與教學過程,按照直接性生產服務的人才教育目標,全面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設計、教學內容選擇與實驗教學結構等研究課題,在教學評價的基礎上整合人才培養理念。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建立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環境的支撐,其不只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在視覺與聽覺和嗅覺的作用下,促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大量學習信息。選擇計算機教學技術,把文字教材和導學光盤以及學科網絡結合,引進投影與錄像的先進教學儀器,設置圖書與資料計算機管理的模式,時刻貫徹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不斷研發與創新新型技術。
綜上所述,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背景下,教師應該合理的構建人才培養體系,致力于社會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工作,強化院校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國家的前進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