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一帶一路”的全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是這兩個稱謂的簡寫。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9月份和10月份相繼提出,戰略發展的主體是中國和沿線周邊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和其他國家連為一體,借助現有的政治平臺更好地發展本國及沿線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促進貿易往來,開始友好關系的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借助古代絲綢之路之名,對現今世界發展寄予更高的厚望。讓和平發展、互惠共贏的大旗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上空飄揚。積極地與沿線國家開展友好合作,共同打造經濟融合、政治自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1)世界金融經濟的不穩定性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提供了經濟環境。從最近幾年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金融經濟領域局勢極為不穩定,具有很大的波動性,金融危機、經濟風暴不同程度的席卷著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全球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當然,也為民眾生產生活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大企業面臨風險與挑戰,小機構難以存活等現象成為常態。無論對企業發展而言,還是對民眾經濟收入、就業等問題而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損害,不利于全球經濟局勢的穩定,民眾生存與發展也面臨一系列的挑戰。世界局勢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漸出端倪,國際貿易格局和投資格局也在做相應的調整和轉變,因此,在這一時代發展背景下,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與經濟全球化、世界多元化有機結合起來,尊重文化多樣性,實現兼容并包、共贏互惠的發展目標。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金融局勢,為企業發展和國家貿易掃清部分障礙,從而加深國際交流合作,激發全球經濟發展活力,為人類更好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2)本國改革開放中的新需求。縱觀中國發展長河,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進行改革調整,改革貫穿中國發展的全過程。雖然我國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意味著我國的改革完美無缺,沒有任何瑕疵。我國在以往的改革中,更多的是關注本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民生等發展概況,對國際事務關注相對較少。現如今,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較以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在發展中的關注點不僅僅停留在本國上,而是不斷地關注國際發展概況和趨勢,以大國的姿態對待全球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該戰略的提出惠及的不僅是中國,而且也將惠及周邊沿線國家,真正的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站在世界舞臺之上。
(3)發展不再是單國作戰。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增多,各國之間日益融為一個整體,將世界稱為“地球村”無可厚非。從傳統發展情況來看,各國可憑借一己之力,完成研發、生產、銷售等工作,但是從當前發展情況來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與產量的增多之間存在滯銷等矛盾,每個國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滯銷滯留等問題,單國作戰已經不能適應本國發展需求,當然也不符合世界發展趨勢,因此,為了使全球商品和生產力更為有效的流轉,“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可謂是時勢所需,跳出已有的狹隘本國觀,樹立了全球觀,從宏觀上把握時代脈搏,構造了適合全球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藍圖。“一帶一路”倡議的明智之處在于以絲綢之路為紐帶,將各國在發展中的優勢和不足進行了有效整合,取他國之優勢,彌補本國之不足,資源共享,有效整合,合作共贏,實現經濟、政治、文化有機結合的命運共同體,從而造福整個人類社會。
(1)有利于促使兩國合作朝著縱深化方向發展。中國與俄羅斯自古以來都保持有良好的文化交流關系,兩國文化交流密切不僅源于地理位置,屬于區域上的鄰國,同時,兩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中也有相應的利益訴求,而合作交流則為兩國的發展提供了途徑和便利。中俄兩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學習漢語的人數逐步增多。以“漢語熱”為表征的文化交流增多。換而言之,中國文化在俄羅斯文化中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文化交流為中俄兩國的發展提供了東風之便,俄羅斯在搭上“一帶一路”這班順風車之后也為本國發展謀取了新機遇,文化交流成為中俄合作的窗口,在此打開窗口的基礎上中俄兩國根植于更深層次的合作,不僅包括文化領域,也包括國際貿易和政治交流,雙方互信互惠,彼此都致力于維護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在能源、軍事、農業、科技等領域簽署合約,拓寬了兩國合作的范圍,促使其朝著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合作方向邁進。
(2)中俄民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進一步增多。俄羅斯毫無疑問是一個處處透露著藝術氣息的國度。文化的發展需要立足實踐的根基并依托民眾的智慧從而使其蓬勃發展。文化對于每個國家而言,在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難免會遇到瓶頸,需要從其他區域、其他民眾、其他文化傳統中尋找發展所需的生命精元和血液。現階段精神文化產品難以滿足民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再加之科技的發展,社交軟件、娛樂軟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民眾之間的交流也打破了時間、地域的界限。越來越多的民眾想邁出當前所在領域,想去其他領域涉足。因此,俄羅斯領導審時度勢,牢牢地把握住了民眾的心理動態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認清本國形勢和國際局勢,積極地與中國開展合作和交流,于交流中吸收中華文化的精髓,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并在此基礎上雙方共同協商,勇于創新,在內容和形式上生產出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當然,中國民眾也是面臨相同的境遇,中俄文化在“一帶一路”交流中次數增多,中國也在文化交流中汲收了俄羅斯文化中的藝術成分,不斷豐富中國文化內涵,從而使其更具生命力。中俄文化的合作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文化需求,迎合了民眾口味,中國文化在與俄羅斯文化交流碰撞中更具魅力,為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源源不斷地提供軟實力和內驅力。
(1)孔子學院的建設。中俄在“一帶一路”中的文化交流現象增多,孔子學院建設的現象尤為明顯。從當前發展情況來看,中俄經貿關系的發展對語言文化交流提出更高的層次和要求。因而,搭建合理的語言交流平臺顯得尤為必要。孔子學院的興起恰好滿足了中俄發展的需求,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孔子學院在俄羅斯國家的不同城市相繼建立。到目前為止,俄羅斯開設17家孔子學院,并開設了5所孔子課堂,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開課在中俄兩國之間架起了友好的文化交流之橋,著力促進文化互通,增加對彼此文化、政治、經濟、民俗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需要作為貿易往來、政治合作的基礎,在中俄兩國關系構建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孔子學院的建設為兩國文化交流合作開辟了快速通道。
(2)人文藝術活動交流增多。中俄兩國政府致力于構建友好的合作關系,中俄雙方政府和民間采用多種方式開展藝術活動。舉辦相應的電影展覽活動、舉辦與兩國相關的藝術節,并邀請俄羅斯友人參觀中國革命教育場所,與此同時,也召開相應的圓桌會議,從而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思潮。中俄兩國的友誼在電影院影片的思維碰撞中,在藝術節的視覺盛宴中,在圓桌會議的協商探討中進一步升溫。人文藝術活動傳承中俄兩國友誼,在友城之間、專業協會之間豐富了中俄兩國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形式。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友人面孔進入中國春晚等節目,中國以大國的形象表現了對俄羅斯友人的友好。中俄間日益活躍的文化交流為中俄兩國合作往來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和根基。俄羅斯的文化精髓和內涵深入中國民眾心間,中國文化也漸入俄羅斯民眾視野,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3)中俄交換生增多。常言道: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國家在對人才培養方面不能僅僅將其局限于國內,需要采取一切措施拓寬青少年的視野,唯有縱觀世界山河,方可擁有指點江山之能。僅僅將青少年局限于一方領域的培養,往往顯得過于狹隘。“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意味著青少年需要具備更高的科學素養,具有過硬的綜合技能和素質。因而,中俄兩國開設了互換生、留學生等政策,歷時已久,人數日漸增多。中俄實行互換生、交流生等政策,不僅有利于增進兩國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也有利于為兩國友好關系的構建埋下根基,當然,更有利于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
(1)漢語教師師資隊伍薄弱。中俄文化交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意味著其在發展過程中一帆風順,一片坦途,恰恰相反,中國文化在交流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表現為漢語教師師資隊伍薄弱。近年來,孔子學院在俄羅斯的數量逐漸增多,意味著需要大量的漢語教師投入到這一領域中來。雖然我國也派遣了部分教師前往羅斯授課,但是由于部分教師思想觀念陳舊或水土不服等因素在教授一段時間后選擇回國,進而需要重新派遣教師前往俄羅斯,增加了師資隊伍的適應期限,為孔子學院漢語課程系統性發展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2)中俄兩國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依然存有交流不平衡的狀態。中俄兩國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仍然存有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俄羅斯文化產品基本上輸出為主,需要引入的相對較少。中俄兩國在文化交流中存在一定的收支差距。再加之,中國文化在俄羅斯民間市場上的份額占比相對較少,在俄羅斯演出中國需要投入過多的時間、人力、財力,加劇了中國演出的成本。因此,中俄兩國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處于相對薄弱的地位。
(3)官方主導。中俄兩國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依然以官方合作交流的形式為主,官方交流雖然為中俄兩國文化、經濟貿易提供了便利,并取得一定的業績,但是由于官方到民間信息在傳輸過程中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從而使得其在交流中出現信息傳輸不及時、信息閉塞甚至信息傳輸錯誤等問題。民間交流次數相對有限,民間市場的活力沒有被充分激發和挖掘出來,仍然處于萌芽狀態。由于民間市場沒有被搞活,中俄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現實的根基和土壤。俄羅斯民間市場缺乏活力,當然,也意味著中俄文化交流缺乏相應的民眾基礎,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延緩其發展進程。
(1)漢語教師需轉變思想觀念。針對孔子學院漢語教師人才流失等現象,院辦負責人要予以高度重視。對教師選擇回國的原因詢問清楚,并為教師做相應的思想指導工作,確保教師可以在俄羅斯安心工作。可以通過豐厚的薪金、優良的待遇讓漢語教師安其居樂其業。除此之外,漢語教師也要轉變思想觀念,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再將個人成長和發展局限于國內,而是甘于在世界的每一處角落開花結果。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堅守職業道德,秉持職業操守,明晰自身肩上所負的重任和使命,敢于打破傳統思想觀念,勇于創新,為孔子學院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協調雙方文化交流收支狀態。為使中俄文化交流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態得以有效扭轉,中俄兩國領導人要采取一切措施予以解決,可在中俄兩國文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創造出適合中俄兩國民眾接受的文化產品。不可單方面的硬輸,而是要進行融會貫通,多角度、多方式的去思考俄羅斯民眾所需,從而使俄羅斯文化產品輸出較多,中國文化產品輸入較少的不平衡局面得以有效緩解。除此之外,中國要樹立文化自信,結合俄羅斯國情,為中國文化產品的輸出挖掘合適的土壤。
(3)充分發掘民間市場的潛力。中俄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深化發展,需要俄羅斯民眾為其交流提供肥沃的土壤,把俄羅斯的市場搞活,釋放俄羅斯民間市場的活力是中俄文化交流的當務之急。因此,中國要派遣專家前往俄羅斯民間駐扎調研,對民眾生活習慣、民風習俗、價值取向、思想動態、心路歷程等進行全方位考查,并總結出普適性規律特征。組織文學藝術家生產適合俄羅斯民眾的文化產品,從而于影視、音樂、戲劇、藝術品、詩歌中加深對中國的印象和了解。當然,中國政府也要積極與俄羅斯政府進行交流協商,為兩國發展頒布合適的政策法規,充分激發民間市場的活力,釋放其應有的生命力,促使兩國經濟深化發展,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推進。
“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0月3日在印尼發表講話時提出的政治性發展策略,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愿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系,中國將繼續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實現與周邊沿線國家的友好合作,進行多邊合作,形成友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實現合作共贏,互利互惠的發展目標,從而共筑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俄羅斯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一,進一步加深與中國的交流與合作,其合作交流內容不僅涉及經濟貿易領域,同時也包括文化領域,文化合作內容和形式不斷增多,為兩國文化的持續性發展注入了鮮活的血液,使其具有了強勁的生命力。當然,中俄兩國為使現有的合作友好關系更為鞏固,雙方在協商交流中表達了共同的訴求,對未來的展望寄希望于“一帶一路”發展的文化交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