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小紅 寧慶剛
山東濰坊市老年大學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一項重點。眾所周知,口傳心授是非遺傳承的重要方式。要做好這項工作,就必須精心打造一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師隊伍。近幾年來,濰坊市老年大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培育過程中與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濰坊非遺協會)合作,共同開設濰坊市老年大學濰坊非遺協會分校,采取制訂計劃、聚集人才、轉換角色、構建體系、提高效果的閉環式工作法,共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培養傳統藝人、培育推廣傳承人才,建立了濰坊市老年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隊伍。
三年計劃,有序推進。根據《濰坊市老年教育三年發展計劃》,制訂了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教學年度計劃,按照傳承人、項目條件、現場教學等各因素成熟程度,確定每年重點推進培育3-5個項目,計劃第一年推進剪紙、風箏、刺繡、年畫、古琴等項目課程;第二年推進陶藝、核雕、拓片、面塑、藍印等項目課程;第三年推進布老虎、武術健身、隆盛齋糕點制作、葫蘆烙畫、繭綢織染等項目課程。近三年來的實踐,計劃基本完成,效果明顯,實現了以項目傳承人為核心,帶動身邊老同志、輻射社會愛好者的目的。
建立平臺,聚集人才。建立濰坊市老年大學濰坊非遺協會分校,并共同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濰坊非遺協會提供場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現場制作、展示展覽、參觀游覽,吸引更多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愛好者集聚進來。廣泛團結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量,發揮濰坊非遺協會會員各自能量,用項目名錄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水平,采取幫助民間傳統藝人整理傳統項目申報國家、省、市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引導,集中吸引社會傳統藝人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組織,共同培育壯大民間傳統項目。現非遺文化傳統人才達到60余名。
立足培訓,轉換角色。以由人才轉換成教師為目的,舉辦非遺傳承人校園教育傳承與研學師資培訓班,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老年教育發展規律,對市區非遺協會會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統手工藝藝人進行培訓。舉辦老年大學教學專題培訓班,培訓期間下發《濰坊市老年大學志愿服務教師管理辦法》,簽訂《濰坊市老年大學志愿服務教師服務協議》,填寫《濰坊市老年大學教師基本情況登記表》。每學期開學前召開一次教師會和班長會,非遺傳統教師、班長、分校管理人員參加,明確開學前的教學工作安排、教學注意事項、學校規章制度及要求、教師職責,了解學員狀況和對接班級情況等內容。跟班學習,預開項目課程的傳統教師走進老年大學班級向優秀教師進行跟班、跟學,與學員交流、掌握教學技巧,使他們由傳承人才轉換成老年大學非遺項目教學教師。
規范教學,構建體系。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點,與濰坊非遺協會共同進行課程設置、教材編撰、理論研究、游學線路開發等方面工作。深入研究傳授技藝教程,制定傳授技藝教學計劃,編寫非遺項目講義。依托濰坊非遺協會各傳統藝人工作室進行教學,積累教學經驗。現開設風箏、年畫、古琴、剪紙、刺繡等5個班級。并制作了《中國風箏軋制文化與制作技藝教程》《青州花毽》《聶家莊泥塑》《濰坊刺繡》等教學視頻課件。依托濰坊市老年大學教育聯盟和濰坊非遺協會,利用市、縣、鎮街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組織和老年大學對當地有特色、傳統技藝進行調研,挖掘傳統藝人,并分級、分類進行登記造冊。發揮老年大學辦學優勢,開設市、縣、鎮街三級老年大學非遺組織分校,建成市、縣、鎮街三級教學體系。
加大宣傳,提高效果。搭建舞臺進行廣泛宣傳,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師到大中專院校和中小學進行授課,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技能,同時達到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目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丁培玲,每周定期到濰坊高校、濰坊小學授課,深受學生們喜愛。借助節會進行策劃宣傳,在“世界旅游大會”“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學術交流會”等場合把濰坊非遺項目和傳統教師推薦出來。充分發揮好濰坊市老年大學微信公眾平臺、濰坊市老年大學網、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微信公眾平臺的作用,宣傳教學成果和創作的作品。利用打造非遺文化教學示范點途徑,設計游學線路和開發傳統文化物質項目品牌,吸引更多來濰調研學習觀摩團隊,進行經驗交流,使教師學員更加受益。通過這些形式的宣傳,讓他們走出去,發揮作用,收到傳承效果。
濰坊市老年大學與濰坊非遺協會在合作共享、攜手發展基礎上,在橫向上進一步擴大合作項目,針對非遺項目特點探索靈活教學模式,增加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在縱向上進一步加大市、縣、鎮街三級分校的非遺項目力度,深挖更多的傳統文化項目,培育更多的非遺愛好者成為專業人才,為全市非遺項目的發展和繁榮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