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海石灣第一小學 楊秀琴
本次問卷調查涉及三所公辦小學和私立小學部分3~6年級的學生,通過整理、統計和分析調查數據,形成了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新授課中教師和學生課堂提問現狀的初步了解。第一,就教師的課堂提問次數來看,有一半的學生認為提問過于頻繁;20%的學生認為提問次數有點少;剩下30%的同學則認為剛剛好。第二,就學生是否愿意回答教師的提問來看,45%的學生認為提問難度適宜,愿意回答;有近一半的學生認為提問無聊或太過簡單,不想回答。第三,就教師提問對學生產生的作用來看,2/3的學生表示教師的提問能夠刺激他們提高注意力;然而只有不到20%的學生覺得回答問題有助于他們理解課堂內容。綜合以上數據來看,教師的提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課堂學習,但在提問頻率、提問方式、提問效果上仍存在一些問題。
面對調查結果,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拉近師生距離,數學新授課中核心問題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是問題數量適度性原則。在課時為一節課的新課學習中,教師應盡量將核心知識點濃縮為1~2個,避免因知識點過多而導致提問次數頻繁。這樣會使學生整節課都處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緊張情緒中,不利于其學習。第二是問題難度適度性原則。即使有課前預習,但大部分學生對新課的熟悉程度不高,因此教師要注意準確地把握核心問題的難度,設計一些既有一定挑戰性、學生思考一下又能回答的問題。難度適中的問題才會對教學起促進作用。第三是對核心問題的提問包含技巧性原則。教師在授課中沒有鋪墊地直接提問,有時會使學生來不及反應而選擇不回答問題;提問語氣過于平淡也無法有效、及時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核心問題的提問時要變換語氣和方式,聲音略高一點,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除了遵循核心問題設計的原則,教師在授課中還應把握一些核心問題設計的方法。第一,教師帶領學生瀏覽課本,初步感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生能夠在預習中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對象,對核心問題形成初步印象。第二,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核心問題。問題情境會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會使學生想繼續學習以解決問題。第三,教師圍繞核心問題設計認知沖突或知識對比,引發學生的認知欲望,鼓勵學生參與到核心問題的討論中來。
第一,抓住教學重難點,提煉核心問題。教學重難點是一節課的重中之重,教師對重難點知識的把握和講授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抓住教學重難點,提煉核心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把重難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增加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又將核心問題與重難點結合在一起,學生只要理解了核心問題,就掌握了重難點。例如,在“求圓的面積”的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難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從已經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入手,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教師可以提煉出核心問題:如何將圓變成長方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剪出一個圓形,沿任意一條直徑將圓平分成兩個半圓,再將每個半圓剪成盡可能多的大小相同的扇形,然后將剪好的扇形依次拼接起來。這時教師提問:同學們發現拼成的圖形像什么?學生有的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了長方形。教師及時總結道:剪的扇形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近似于長方形。此時半圓形的長度(圓周長的一半)就是長方形的長,圓的半徑就是長方形的寬,由此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通過教師帶領示范和學生親自動手,本節課的核心問題得到了解決。
第二,總結學情狀況,設置核心問題。對于任何學科的學習來講,前期的知識都是為后期的學習奠定基礎,數學尤其如此。因此,數學教師要學會時時回顧總結已教授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鏈和知識面,并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講授新知識,這樣學生就可以實現由舊及新的過渡。在教授新課時,教師可以總結學生的學情狀況,將新課知識點設置為核心問題,師生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習新知識的過程。
第三,圍繞教學目標,發現核心問題。在教學大綱的統攝下,教師的每節課都會提前設置教學目標,按照教學目標建立本節課的教學框架,填充教學內容。對于教師而言,核心問題處于教學目標的中心位置,引導學生從教學目標出發,發現核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不失為一次好的教學實踐。因此,教師要反復研讀課本,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引導學生在眾多瑣碎的知識點中發現本節課的核心問題,這是上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
小學數學新課講授中核心問題的設計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的實際能力,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