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 許茹燕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結構的自然學科,這就決定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扎實、全面的提升。在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即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等綜合的數學素養。由此可見,空間觀念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也是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應具備的一項重要的數學核心素養。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空間觀念普遍較為淡薄,直接影響了學生數學課堂學習的效率和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空間觀念主要是指學生對形狀、位置以及運動的理解能力以及印象水平,空間觀念的具備能幫助學生更加快速、準確地進行現實中關于空間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活經驗少、認知水平有限,小學數學教學中空間觀念的內涵就有著具體的指向,主要指“圖形與幾何”方面的內容。在小學數學的“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內容中,具體可以包括:一是圖形的認識。要求學生能快速地從直邊圖形到曲邊圖形、從靜態圖形到動態圖形進行所有圖形形狀的辨別,并了解其存在的數學特性。二是圖形的測量。要求學生能熟練進行測量工具的使用,并能對圖形的長度、周長進行測量,估測及比例知識的了解等。三是圖形的運動。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圖形的軸對稱、平移、旋轉等運動狀態,能從靜態進行動態變化的分析與理解。四是圖形的位置。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應有層次地對學生進行位置關系的教學,最終達到學生能夠利用數學的方式獲得物體準確方向和距離的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空間觀念的教學已經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專業素養的限制,對其中的教學內涵缺乏正確、全面的認知,只側重空間圖形的特殊情形進行教學,這樣就使學生無法通過常態化的形式進行空間觀念的形成與發展,限制了學生空間意識的形成。
空間觀念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數學素養,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要么利用教具進行課堂講解,要么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空間形式的直觀展示。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無法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提升,也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及對數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限制了學生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的形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部分教師一直認為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差,沒有必要進行空間觀念的培養。這種陳舊的教學觀念使教師對學生空間觀念的教學一直采取較為忽視的態度,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實現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就需要教師進行自身教學觀念的轉變。首先,教師應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學目標進行深刻理解與貫徹。其次,教師還應對課程標準中關于空間觀念方面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進行深刻的學習,并將自己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認知,滲透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進行學生空間觀念的引導與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得到空間意識的強化,實現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數學的實用性和工具性,使學生能在對數學知識進行實踐運用的過程中進行現實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應結合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指導生活的特性,在對學生進行空間觀念培養的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各種空間結構的真實案例,并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對現實生活中空間形式的理解來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知,有效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空間觀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空間觀念培養的過程中,課堂講解作為最為主體的教學形式,能使學生獲得基礎的理論知識,為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奠定基礎,同時教師還應通過具有實踐性教學模式的實施,來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另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及與數學教學的整合,也為教師形象、直觀、動態地進行空間形式、結構的講解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學生能更加直觀地進行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認識與把握,很好地實現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綜上所述,數學是一門具有實用性、工具性的教學課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嚴謹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及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空間觀念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空間觀念的感知與把握,從而形成具有高度洞察力的思維模式,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