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第三高級中學 陳穎芳
情境教學是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新穎多元性與教學內容簡單形象性的主要手段,也是深化高中數學素質教育改革及滿足高中生個性化數學學習情感體驗的主要途徑,還是激發(fā)高中生數學學習好奇心與求知欲的主要方式。
教師可以利用數學模型、生活常見物品等來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生動準確地演示抽象數學規(guī)律的推演過程與運用效果,引導高中生自主發(fā)現并解決問題,在提高數學教學趣味性與教學氛圍活躍性的同時,也提升了高中生的數學實驗探究及質疑批判能力,促使高中生主動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解答社會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或不理解的生活現象,提高了高中生數學知識的理解認知與綜合運用能力。例如,在學習《基本立體圖形》相關知識時,教師提前準備好棱柱、棱錐、棱臺、圓柱、圓錐、圓臺、長方體、正方體等多種多樣的立體圖形模型,讓高中生在以小組為單位近距離地觀察分析立體圖形模型的基礎上,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概括出不同模型的基本特征,幫助高中生在腦海中形成虛擬的立體圖形,打破了高中生的空間思維障礙,緩解了高中生對立體圖形的恐懼感與陌生感,為高中生以后深入學習空間立體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實驗情境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模擬或具體組織開展數學實驗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富有趣味探究性的教學情境,既可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互動性、趣味性與實踐性,給予高中生數學學習的新體驗,也降低了高中生理解與掌握數學重點規(guī)律的難度,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更對高中生的數學思維、邏輯思維及想象創(chuàng)造力等產生積極促進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結合高中生數學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及數學發(fā)展訴求、教學目標等來確定實驗主題,綜合考慮實驗流程、實驗場所及實驗目標,提前準備好相應的實驗器材,推演可能出現的突發(fā)情況,完善實驗備用方案,保證數學實驗活動的順利開展。例如,在學習《統(tǒng)計》相關知識時,教師設計“班級男女統(tǒng)計”“高中生每周體育鍛煉時間”“口袋中紅球與籃球的比例”等數學小實驗,讓高中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選擇實驗主題,共同設計實驗實施方案。此時,大多數高中生會設計數據統(tǒng)計表格與確定抽樣比例,通過口頭詢問或調查問卷等方式來獲得相關的數據信息,將數據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這不僅加深了高中生對簡單隨機抽樣、統(tǒng)計等定義的理解,也鍛煉了高中生數學思維能力及實驗分析能力等,促使了高中生轉變數學無用論的觀點,加強了高中生數學學習的內在動機。
問題情境則是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不同的學習情境,激化教師設計問題與高中生原有數學學習經驗之間的沖突,強化高中生數學自主思考的動機,挖掘高中生數學學習的潛能。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時間的長短、數學知識的特點及高中生分析思考能力等設計3~5 個問題,并根據高中生課堂學習狀態(tài)及問題回答效果等調整提問的節(jié)奏與問題內容,引導高中生在思考與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我數學知識水平。另外,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應堅持難易結合、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在提高高中生問題分析思考與解答能力的同時,也強化了高中生的成就感與自豪感,實現了高中生逆向與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持續(xù)提升。例如,在學習《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以同一平面內點、線、面之間的關系為契機來設計3~4個難度逐步增加的問題,“分析點、線、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空間點與直線有哪幾種位置關系”“直線與直線的關系有哪幾種”等問題,大多數高中生會下意識地為第一個問題設置“點、線、面”在同一個平面內的前提條件,快速準確而又自信滿滿地喊出問題的答案。此時,教師告知高中生回答錯誤的結果。高中生會產生懷疑迷惑甚至質疑的情緒,教師趁機提出“點、線、面不在同一平面”的前提條件,這顛覆了高中生以往數學知識的認知,促使高中生思考空間與平面的關系,強化了高中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探究發(fā)展意識。當教師在初步講解空間點、直線與平面相關理論知識后,讓高中生再繼續(xù)自主思考與回答下面的問題,從而實現了高中生數學知識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正視傳統(tǒng)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的弊端,充分認識到情境教學法對高中生數學學習的效果及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性,通過創(chuàng)設形象情境、故事情境、實驗情境、問題情境等途徑來提高教學水平與活躍教學氛圍,為實現高中生及高中數學教育事業(yè)的共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