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埭實驗小學 倪紅琴
內容和形式是語文這枚硬幣的兩個面,學語文,既要理解內容,也要領悟文本要表達的思想。近年,指向表達的小學語文教學方興未艾。如何通過解讀文本,體驗文本表達之妙,激活學生的創作欲望,培養其語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需要教師不斷探索。
1.發現選材角度的獨特之處
學習《四季之美》這篇課文時先要帶領學生發現作者選材角度的獨特之處。讓學生讀題思考,如果你寫四季之美,會寫些什么?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顯然,這篇文章沒有遵循通常的寫作思路,抓住四季特有的景物如春花秋月,夏陽冬雪來寫,而是抓住了四季中較為獨特的四個時段展開描述。這樣的視角與眾不同,表現了獨特的體驗和感受。
2.揣摩表達的維度
發現了作者是從不同時段表現四季之美后,還可進一步理清框架:各個時段分別是從什么維度寫的。這個問題關鍵不是讓學生精準或一致地說明維度,而是引導他們發現四個季節各具特色的美,明白作者表達的維度靈活多變。因此,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感悟到春天的黎明最美的是天空色彩的變化,這是色美;夏天夜晚最美的是月光和螢火蟲的光,這是光美;秋天的黃昏最美的是飛翔的鳥兒、風聲和蟲鳴,這是物美;冬天的早晨最美的是燃起炭火取暖,這是事美。每個季節都有各自的表現維度,避免了重復或雷同,使文章內容靈動多變。
3.聚焦表現手法
教學繼續深入,就要聚焦表現手法,感知和探究意象的共性。文章較短,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玩味,逐步探究表現手法。一是圍繞課后習題,關注文中景物描寫的背景。二是聚焦作者著力描摹的對象:閃著微光的螢火蟲、比翼而飛的大雁等,這些都是動態變化的景象,進而發現作者都是基于大背景寫小景象,動靜結合,相得益彰,表現了作者獨特的情思和感悟。
發現語言形式,關注語言形式,深入研究語言形式,才能學到表達的藝術。教師解密文本形式,能讓學生學得通達曉暢,提升表情達意的能力。以《望月》的教學為例:
1.比較動詞,精準表達
《望月》一文中動詞的運用豐富生動,匠心獨運。教學中,先讓學生找一找作者寫“我”眼中的月亮和小外甥口中的月亮分別用了哪些動詞,然后比較這兩組動詞各有什么特點。經過點撥,學生很容易發現一組為書面語,多是雙音節詞,顯得優美舒緩;另一組是口語,多為單音節詞,顯得俏皮可愛。因此,“我”筆下的月色寧靜優美,小外甥口中的月亮調皮可愛。
2.比較短語,涵養語感
還可讓學生找寫“我”眼中的月亮和小外甥口中的月亮分別用了哪些含有“的”或“地”字的短語,通過比較,學生很快會發現第一組短語比較長,都是書面語,節奏舒緩,優美;第二組短語比較簡短,更符合口語的特點。不同的短語,描繪出了不同風格的月夜景色。
3.比較片段,領會特征
在上述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朗讀比較“我”眼中的江天月景和小外甥口中的月亮童話這兩個段落,學生自然會發現這兩段語言形式不同,語言風格也不同——“我”眼中的江天月景,體現了散文語言的優美細膩,小外甥口中的月亮童話體現了口語的簡潔靈動。
在充分閱讀后,學生的想象力被激活了,這時應趁熱打鐵,讓學生寫出心中的月亮??梢詫懗缮⑽模梢詫懗赏捁适?,也可以寫成現代詩歌。讓學生自由選擇語言形式,表達獨特的遐想與感受。例如:
生1:月亮像一枚銀色的貝殼,閃耀著清亮清亮的光輝,我多想把它摘下來,看看里面藏了多少珍珠?。?/p>
生2:月亮像什么?月亮像一個貪吃的女孩。它最愛吃星星面包,漸漸地越來越胖,成了一個大胖子。月亮害羞了,決定不再吃星星面包了,終于它又變苗條了。可是,忍了半個月,它又開始偷吃了……
了解文體的特征是學習議論文的金鑰匙。議論文的三要素,提出觀點→舉例論證→得出結論的論證結構和夾敘夾議、正反論證、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等知識是這一文體的教學重點。就《學與問》一課來說,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如何圍繞中心論點論述,理解“事”與“理”之間的聯系,并嘗試仿寫。教學的難點在于搜集了名人勤學好問的事例后,要學會分析和判斷,用概括性的語言敘述事例,并提出精煉的觀點。
在解讀作者是如何論證觀點時,學生很容易找到兩位名人的事例,即第2自然段用哥白尼的事例論證要“學會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第4自然段用沈括的事例論證“在求知的過程中,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學習的坡度在哪里呢?就是第3自然段,這里沒有明顯的事例,該如何跨躍這個學習之坎呢?可以分三步進行:1.概括主要內容;2.理清結構脈絡;3.引入新的概念。
著眼說理文鮮明的文體特征,把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發現“事”與“理”的關系上,放在論證邏輯的探究上,放在論證順序的感悟中,學生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結構。教學時,無需避諱專業術語,學生能夠接受,且一些專業術語對學生理解課文也是有幫助的。
1.分享名人故事
課前讓學生搜集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如《宋濂冒雪訪師》《陶弘景菜園求學》《勤學好問的伽利略》等。
2.選取合適的事例
讓學生想一想:“如果課文還有一個自然段,你認為用誰的事例比較合適?”通過交流,可以發現哥白尼和沈括一個代表外國,一個代表中國;一個代表現代,一個代表古代,從而發現如果再添加事例,選取一位當代科學家的事例比較合適。
3.提煉精準的觀點
出示《屠呦呦:我與青蒿素有不解之緣》中關于發現青蒿素的過程的文本,讓學生提煉重要事件:如 “走訪老中醫”“整理古代醫學典籍”“多次實驗”“第191次低沸點實驗”等。從而提煉出觀點:在求知的過程中,要把勤學好問與親自實驗結合起來。
4.濃縮故事的內容
引導學生根據觀點把故事內容濃縮為150字左右的小故事。如:屠呦呦為了研究抗瘧新藥,先走訪老中醫,并整理古代醫學典籍,最終獲得了640方中藥抗瘧藥方。接著做篩選實驗,發現200多種中藥的提取物的抗瘧效果有限。后來,她在《肘后備急方》中獲得了靈感。她將實驗對象鎖定在青蒿上,但由于提取方法不當,沒有達到理想狀態。最后,屠呦呦采取了低沸點提取青蒿的方法,終于在第191次實驗中,發現了抗瘧神藥青蒿素。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聚焦文本表達,從讀中悟寫,使閱讀、寫作融為一體,幫助學生練就扎實的語用能力,提高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