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林
統編語文教材構建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將課外閱讀課程化、教材化,旨在落實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明確要求。教材的變化和定位,亟須對課外閱讀的目的、內容、指導、評價等做理性指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第一學段(1~2 年級)應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第一目標,這提示我們不要把讀書作為硬性任務“攤派”給學生,應是興趣使然。美國傳奇教師雷夫說:“我要我的學生愛上閱讀,閱讀不是一門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軌的人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币虼?,培養閱讀的興趣,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學生生活的基石,以至在長期閱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潛移默化而“讀書明理,讀書啟智,讀書做人”。
一是教材保底。統編語文教材構建了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體系,真正將課外閱讀納入課程,在1~12 冊教材中以“我愛閱讀”“和大人一起閱讀”“快樂讀書吧”等形式呈現。閱讀內容包含了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中外名著、科普讀物等,這些精心遴選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是供學生閱讀的保底書目,語文閱讀由此向課外延伸。
二是適當拓展。課標為小學畢業生閱讀給出了量化指標:“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 萬字?!苯滩闹兄付ǖ拈喿x量與此要求還有一些差距,教師應適時抓住學生閱讀的興奮點,及時推薦一些與“快樂讀書吧”相關的作品,拓展學生閱讀面,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三是個性選擇。一方面,引導學生拓寬閱讀面。既要讀文學書,也要讀科學書,還應讀一些歷史人物故事、自然、地理常識及關于人類自身發展的書,均衡閱讀,提升閱讀品位。另一方面,要保護學生閱讀的“個性喜好”,培養學生獨特的閱讀興趣。
一是利用教材,激發閱讀期待。教材中“快樂讀書吧”的導讀是對學生內在閱讀需要的激發和召喚,閱讀教材、關注導語是最切實可行的指導策略。3~6 年級每冊教材中的“快樂讀書吧”,無論是前面的引言,還是“你讀過嗎”“相信你可以讀更多”等板塊,都設計了懸念性導語。帶學生閱讀這些導語,會讓其情不自禁地產生閱讀沖動,形成閱讀自覺。
二是借助教材,提示閱讀方法?!翱鞓纷x書吧”中“你讀過嗎”板塊,在宏觀上對閱讀相關作品的方法、策略作了一些精準而簡明的提示。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懂以上提示,明白讀小說關鍵要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并關注故事情節,在閱讀中學會閱讀方法。
三是依據教材,上好閱讀指導課。在讀前推介課上,教師可以借助“快樂讀書吧”對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情節等設置懸念,閱讀“你讀過嗎”中的精彩片段,觀看與作品相關的影視片段等形式,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和欲望,并幫助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在讀中推進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解決“快樂讀書吧”中“你讀過嗎”板塊,組織學生交流閱讀進度,分享閱讀方法,提出閱讀中的疑惑,實現深度閱讀。在讀后展示課上,教師可以在期末重點圍繞“相信你可以讀更多”中的要求組織交流、展示,讓學生從展示、分享中獲得閱讀的成就感。
課標對1~9 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提出總的評價要求是:“應根據各學段的要求,通過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進而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在小學階段,評價應定位在“了解閱讀量和閱讀面,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上。
其一,評是否“來過”。閱讀有讀過、讀懂、讀透三個不同的漸進層次。小學生對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認知有限,“讀過”了,認識了一些人,知道了一些事,有些模糊體驗即可,不求“含英咀華”,只要“浮光掠影”。其二,評是否成為“需要”。閱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評價要著眼長遠,重點關注閱讀興趣、習慣的養成,讓閱讀成為學生受益一生的生活方式。其三,實施“個性”評價,尊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