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愛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 圖書館,廣東 廣州511442)
供給側改革最早是作為經濟改革要求提出的,其后供給側改革理念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文化教育行業也不例外。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把職業教育擺在突出位置?;ヂ摼W時代,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開始衰落,用戶需求向多元化、個性化、精細化方向發展,讀者需求的變化是圖書館發展創新的依據與機會,只有牢牢把握住讀者需求端,才能實現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供給側改革為高職圖書館轉型升級、構建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服務體系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2019年2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雙高計劃”,“雙一流”建設是高職院校當前重點奮斗目標。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化信息中心,被譽為高等學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在“雙一流”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圖書館職能、優化資源結構、提高服務質量、瞄準用戶需求、實現精準服務、緊跟學校高質量發展步伐、同步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進程,是高職圖書館亟須探索的重要問題。簡而言之,推進高職圖書館供給側改革,是促進圖書館與學校協同發展的有效策略。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0年,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保?]擴招生源由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高素質農民、在職職工及應(往)屆畢業生等構成。多元生源帶來多元的信息需求,學生個性化發展特點更加突出,亟須圖書館做出相應調整。圖書館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以讀者為中心,圍繞讀者需求,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優化文獻資源配置,解決讀者痛點,給讀者提供更優質、更精準的服務,實現圖書館的升級轉型。高職圖書館供給側改革適用于目前高職院校多元生源結構的現實情況,是滿足讀者多元化需求,實現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4年,李建良梳理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圖書館“要素說”的研究成果,清晰地闡述了圖書館要素的理論演變[2](155-156+158)。2017年,吳衛華、曹健、王艷紅在對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高校圖書館供給側五要素:文獻、設備、空間、館員、服務[3](104-107)。筆者對比了圖書館要素的相關理論,認為吳衛華等學者提出的“五要素”理論全面涵蓋了高職圖書館的供給側要素,本文將從這五要素剖析高職圖書館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高職圖書館存在紙質圖書借閱量下滑,電子資源利用率不高的情況,看似豐富的館藏資源難以滿足學校發展與師生需求,文獻資源有效供給狀況不佳。在紙質資源建設上,部分高職圖書館因經費限制,文獻資源采購缺乏長遠規劃,難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例如:部分高職圖書館為了滿足高等學校圖書館館藏評估要求,短時間內突擊采購,或接收大量捐贈圖書增加館藏量,館藏量達標后文獻采購量明顯減少。電子資源缺少有效的宣傳推廣,資源信息不能快速傳遞到所需用戶手中,信息阻塞導致圖書館與讀者之間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智慧圖書館建設是新時代圖書館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圖書館應對挑戰的重要抓手和關鍵,實現智慧轉型是高職圖書館的重要任務。高職圖書館智慧轉型的限制因素主要有兩點:(1)經費。智慧圖書館建設需要良好的設施設備、先進的技術工具和優質的資源,依靠經費支持,盡管經費投入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受制于文獻資源和設施設備價格快速上漲及運維成本不斷提高的現實情況,很多高職圖書館的經費增量難以支持圖書館工作。(2)館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需要圖書館專業館員的參與,做好智能服務的引導工作,第一時間處理讀者問題,既懂信息技術又懂圖書館專業知識的綜合素質高的館員才能勝任,這類館員是高職圖書館急需的人才。
圖書館館舍空間呈社交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高職圖書館服務廣大師生,學習型和研究型讀者居多,師生讀者對圖書館空間布局要求更加舒適且具有互動性,空間改造是讀者的迫切需求。與公共圖書館及本科高校圖書館相比,高職圖書館空間改造進展較為緩慢,除了經費限制外,圖書館空間改造還受原有館舍結構的影響,很難突破原有的結構制約,導致空間改造進展緩慢[4]。
一支專業過硬、高素質的圖書館員隊伍是滿足用戶需求,向用戶提供更精準的專業化知識服務的前提條件,是圖書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因素。高職圖書館地位“邊緣化”、圖書館員“去職業化”傾向嚴重,大量非圖書館專業的人員占據圖書館員的專業崗位。這一現象直接導致圖書館員職業精神削弱,職業歸屬感下降,影響團隊的積極性與創造力,所以高職圖書館出現人員足額配置卻無人可用的困境。此外,高職圖書館員缺乏可持續的專業性、系統性培訓,業務能力停滯不前,直接影響服務深度。
目前,高等學校圖書館開展深層次服務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科(專業)服務、個性化服務、特色資源服務等[5]。高職圖書館受人員結構、經費、運行機制等系列因素的影響,大部分拘泥于傳統服務,出現傳統服務過剩,專業化、精細化服務水平不夠高,深層次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以學科(專業)服務為例,有圖書館學者2019年通過網絡調查了100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圖書館專業館員服務開設情況,僅有10%的圖書館在網站明確設置了專業館員服務相關欄目,且存在服務內容不全、整體質量不高等問題[6](6-10)??梢?,大部分高職圖書館深層次服務處于初級探索階段。
多元采購模式可以兼顧多方需求,為文獻資源采購提供科學依據,促進文獻資源的有效供給。在符合采購程序的情況下,實行“圖書館+讀者決策采購+專業教研室采購”的三元采購模式,具有一定優勢。其一,圖書館依然在文獻采購中占據主導地位,可從全局上把控文獻采購質量與數量。其二,三元采購模式兼顧了讀者需求,采購到受讀者歡迎的文獻能提高讀者滿意度,目前有部分高職圖書館抽出小部分經費,通過讀者決策采購模式零散采購圖書,比如“讀者薦購”“你選書,我買單”讀者活動,普遍規模不大,采購零散較為煩瑣。其三,三元采購模式能更好地服務教學工作,助力學校專業建設,在專業書目的采購上,專任老師應該比圖書館員更有話語權。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需要新興技術與軟硬件設備強有力的支撐。近年,RFID技術廣泛應用于圖書館領域,部分高職圖書館引進了RFID技術,例如: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圖書館。RFID技術的使用把圖書館館員從煩瑣的基礎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通過RFID技術所做的智能書架等產品,大大提高了圖書館的館藏管理效率,同時解決了讀者找書難、圖書亂架等痛點問題。引進自助借還機、智慧書柜、自助打印機等自助服務設備可以拓寬服務渠道,一定程度促進讀者閱讀,推進圖書館泛在化服務。又如,在軟件方面,圖書館引用網約信息服務有助于圖書館資源公平分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預約入館有效實現了讀者分流。
大多數高職圖書館受客觀因素的限制,空間改造難以實現較大突破,部分高職圖書館一邊盡力解決現實困難,爭取更多資源,一邊在現有條件下立足實際積極拓展,循序漸進實現讀者的“小心愿”,在能力范圍內盡力滿足讀者需求,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近年來,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圖書館先后設置了研修室、教工交流中心、具有獨立隱私空間的閱覽座位、休閑閱覽區、電子資源體驗區等,每一次改變都給讀者帶來了新鮮感,讀者可從改變中感受到圖書館的發展與努力,利于保持讀者黏度。此外,資金是圖書館進行空間改造的必要條件,高職圖書館可用于空間改造的資金較為緊湊,必須科學合理配置空間改造經費,在充分調研讀者需求的基礎上,立足于館情、深入論證、主次分別,優先滿足讀者最迫切的需求。
專業人才是高職圖書館改革轉型的關鍵因素,資源建設、讀者服務、空間改造等業務都離不開專業館員的參與。為改變因為人員配置問題引發的高職圖書館服務端供給側失衡的現狀,一方面積極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調動現有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強化創新能力,注重非專業館員職業精神、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培養,建立持續的館員培訓體系,通過專業培訓、輪流換崗、學術研討等形式補齊知識結構短板。另一方面不斷完善和規范館員績效評估體系,對每個崗位的館員進行標準工作量核定,將館員服務讀者滿意度作為評估指標之一,既是鞭策又是激勵。
1.建立多維度的讀者反饋機制。
高職圖書館缺乏讀者參與決策機制,讀者用戶權利自我認知存在忽視與淡化。讀者未清楚認識到自己享有的圖書館權利是什么,更不會主動參與圖書館管理和監督,甚至在意識到自己權利可能被侵犯的前提下,也不愿主動聯系圖書館提出意見,與圖書館對自身服務、用戶權利等方面的宣傳不到位也有重要關系。多渠道的用戶反饋機制是發現讀者“痛點”與幫助其“去痛”的重要路徑[7](48-51)。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供需關系平衡是暫時的、相對的,不平衡是長期的、絕對的,讀者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變化的、多樣的。要想及時跟進讀者需求,打造更好的服務體驗,就要搭建讀者反饋平臺,形成長效反饋機制。
2.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深層次服務。
新媒體平臺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是圖書館開展深層次服務的有效手段,也是圖書館與讀者溝通的重要橋梁之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個圖書館積極應對,新媒體平臺成為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的重要陣地與主要載體,保障圖書館各項服務工作有序開展。高職圖書館可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新生入館教育、信息素養教育、參考咨詢等專業服務,嵌入“我的圖書館”“讀者薦購”“預約引擎”等微服務,方便快捷,是做好讀者個性化定制服務、資源推送服務的重要渠道。
解決高職圖書館存在的供需矛盾,增強活力與創新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以圖書館供給五要素:文獻、設備、空間、館員、服務為切入點。這五要素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貫通的,高職圖書館要盤活好這五者之間的關系,精準采用供給側改革策略,不斷協調好圖書館與讀者的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