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清
(高臺縣第二中學,甘肅 高臺734300)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特別提出:“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美術館、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及私人博物館、當地文物資源、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作坊等。”重視地方美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美術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新課改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目的是通過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豐富課程內容,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新課程改革要取得成功,開發與利用新課程資源起關鍵作用。教學中,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主力軍,作用不容忽視。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時期教師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
美術教師要善于思考,善于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擇優去劣,提煉適合學生的美術課程資源。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接觸到許多事物,認為很平常,沒有特別之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用藝術家的眼光去審視、去欣賞,才會發現它們的美,收集和利用它們,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又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以外的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意識的教師看來,每一種事物都是富有詩意的、有藝術價值的,都可以作為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因此,如何開發課程資源是新時期教師的重要任務。
自然界與人類生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美術素材,只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那么可開發利用的課程資源俯拾即是。教師只要有課程資源意識,就會對美術課堂教學充滿信心與激情。
課堂教學中有了資源意識,課堂就充滿了活力,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充滿好奇,在觀察中不斷有新的發現。自然界中的寒來暑往、行云流水、花開花落等物象都是值得學習的藝術珍品。學校智力、物力資源豐厚,教書育人是學校的根本職責。學校的各種宣傳櫥窗、特色文化、課程文化、環境文化等都是可開發利用的現成資源,通過科學合理的開發,成為間接的課程資源。
校外的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民俗風情等都是值得開發與利用的課程資源。有特色的、健康向上的資源可以激發學生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培養善于學習的良好習慣。
學校圖書館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我們要利用好這一資源的優勢,充分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現代信息技術是我們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時可借助的工具。學校互聯網絡的全面覆蓋,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有力推進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學校課程改革進入了快車道。
如何把教師“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才是現代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新課改下,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發現,在改革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創新。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利用電影、電視、圖書等課程資源,促進學校美術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美術欣賞課中,要引導學生認真欣賞品味課本上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了解其藝術價值。課本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地方藝術殿堂,如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藝術藏品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走出學校學習時讓學生完成一定的作業。如:“寫出你喜歡的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陶器、玉器或古代繪畫作品,并說說喜歡的理由。”“說出你喜歡哪位古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寫出觀后感”等,教師要啟發學生自覺地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提高審美能力。
欣賞最新的藝術作品,了解當前的美術動態,需要通過互聯網進入國外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看一看,如英國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亞尼的死者之書)、法國盧浮宮美術館(鎮館之寶——蒙娜麗莎)、意大利梵蒂岡美術館(鎮館之寶——西斯廷小教堂、拉斐爾畫室和《拉奧孔》)、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鎮館之寶——倫勃朗《夜巡》)、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鎮館之寶——《宮娥》)、俄國冬宮美術館(鎮館之寶——伏爾泰坐像)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感興趣的藝術作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及思想內容,拓展審美思維,開闊學習視野。通過互聯網,學生把意大利卡拉瓦喬的靜物油畫《花果籃》與我國藝術大師齊白石的《蔬果圖》進行比較、討論。學生對兩種不同的畫種、表現手法及藝術特點進行討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積極性高。
記住昨天,喜看今天,展望明天。自實施“建設新農村,共同奔小康”以來,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幢幢漂亮的小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敞的道路四通八達,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考察參觀新農村,可讓學生與現代新農村發展零距離接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使他們對“發現美、欣賞美、描繪美”的過程及評價標準有清楚、直觀的認識,教師的引導要有目的、有重點。筆者整合資源開發了一堂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課。

?
民間傳統藝術內容很豐富,剪紙、捏泥人、編草龍、根雕、銀飾等各具特色、各有韻味,我們要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富有藝術價值的東西,充實美術課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學校地處黑河濕地新區,風景秀美,綿延的祁連山、悠悠的黑河水、碧藍的大湖灣、金色的胡楊林、質樸典雅的石拱橋、古色古香的水上棧道、寬闊的公路、挺拔的建筑群,看到這些我們有感而發,情不自禁拿起畫筆,描繪家鄉的壯美。學校可借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之機安排寫生,回校后舉辦小型美術展覽,陶冶學生情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寫生旨在讓學生體驗繪畫過程,注重專業性,要求不宜過高。校園寫生是訓練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田野里的花草樹木、小橋流水、鳥獸蟲魚等都是美術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不可缺少的資源。
要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整合利用地方美術資源,提高美術課堂教學質量。在課程實施中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發展中求質量,在繼承中求變革,通過開發豐富多彩的美術地方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使我們走進學生、融入學生,在情感與態度上與學生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緊張而和諧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參與課堂活動興趣濃厚,教師受到童心、童趣的感染。讓課堂教學貼近生活、走進生活,師生情感交融、共同活動,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這是教育思想觀念在學生學習方法上的體現。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教學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活力和樂趣是無窮的。
通過參與民間藝術實踐活動,如臨摹壁畫、練習剪紙、捏泥人、做根雕、畫臉譜等,學生體驗了作品構思、構圖、制作的過程,品味了民間藝術超常的想象力及構圖造型的變化夸張,色彩的五彩繽紛與熱情奔放,創作筆法的大膽與粗獷等。
創新是傳統藝術的再發展。民間藝術造型思維是一種原始的、樸素的、天真的、最接地氣的思維,很容易與童真聯系起來,因此,學生很容易認同民間藝術,提高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的學習興趣。要引導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大膽創新,在學習中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有新的拓展與突破,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是我們學習開發利用地方美術資源的真正目的。
敦煌莫高窟、七彩丹霞、北涼古都駱駝城、梧桐泉古寺、許三灣漢墓群等旅游景點構成家鄉民間藝術寶庫。這些富有家鄉特色的美景,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藝術的情感。為創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作品提供素材,筆者設計了一堂美術課。

?
引導學生在欣賞家鄉的美景中,挖掘民間地方美術的內在美,隨時搜集蘊藏在民間的富有特色的藝術,如畫棟雕梁,石刻磚雕,威武的門神,神秘的佛像等。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民間藝術元素。學生在過這些傳統節日的同時,切身體驗民間傳統藝術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參與民俗實踐活動,親身體驗民間美術在這些節日中最具特色的東西,如貼年畫對聯,掛燈籠掛箋,剪紙貼窗花,舞龍燈踩高蹺,扭秧歌賽龍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學生地方美術資源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