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環崔彩紅
(1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文體學院;2北京第十四中學,北京100000)
小說以獨特的文學魅力和豐富的德育資源,對人們的思想道德與精神素質向來有強大的影響力。清末梁啟超正是看到了小說這種支配人心的“不可思議之力”,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的主張[1]。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學家棄醫從文,同樣是看到了文學尤其是小說善于改變人的精神的特點。因此,只要注重探索,正確引導,合理利用,那么“中國古代小說”教學無疑可以起到重要的思政教育作用,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正確地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
一
中國古代小說中充滿了關于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珍視生命、正確面對苦難的意識。譬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用大量故事形象地向人們詮釋了珍視生命、肯定個性和崇尚自由的觀念。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戰亂頻仍、瘟疫橫行的時期,人們目睹了太多死亡,所以深刻意識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小說集中記載了大量士族文人死亡的故事,并冠名“傷逝”,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這些逝去生命的痛惜傷悼之情。如《傷逝》第4則記載王戎的兒子夭折,山簡前往慰問,見王戎悲不自勝,勸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回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保?](349)于是“簡服其言,更為之慟”。一句“情之所鐘,正在我輩”不僅令山簡、令時人,更令無數后人為之動容,對生命、對親情是何等的眷戀與深情。又如第10則:“王長史病篤,寢臥燈下,轉麈尾視之,嘆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及亡,劉尹臨殯,以犀柄麈尾著柩中,因慟絕。”[2](351)無論王濛病篤之際的感嘆,還是劉惔臨殯時的“慟絕”,都是對生的無限留戀和對死的悲痛難忍與萬般無奈……通過這類作品的賞析,激起學生對生命短暫的認識與珍惜。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魏晉士人既然意識到生命如此可貴又如此無常,那么應該怎么對待它呢?轉向探討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類作品的欣賞。
魏晉士人面對“疫癘數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的無奈現實,并不甘心于“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3](88),而是積極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他們肯定自我,如《品藻》第35則:“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竼栆螅骸扒浜稳缥遥俊币笤疲骸拔遗c我周旋久,寧作我。”[2](284)當殷浩北伐失敗之際,桓溫此問,自得之色寫在臉上,但殷浩“寧作我”的回答卻體現了刻在骨子里的自信,故能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他們崇尚剛正不阿的人格,如《方正》第2則:“南陽宗世林,魏武同時,而甚薄其為人,不與之交。及魏武作司空,總朝政,從容問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猶存。’世林既以忤旨見疏……”[2](153)在曹操權勢熏天之時,宗世林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寧折不彎的君子品格;他們欣賞自由曠達的人生態度,如《識鑒》第10則:“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2](217)在功名利祿與自由適意之間,張季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遵從內心的真實體驗與感受,率性曠達。
他們重視精神境界、藝術境界的超越和不朽,如《文學》第55則:“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謝顧諸人曰:“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當共言詠,以寫其懷?!保?](129)面對“時既不可留”的無奈,用暢抒情懷的審美體驗對抗、超越。魏晉士人正是用這種自由詩意的生存方式及文章著述以“立言不朽”的方式,延長生命的存在,實現精神生命的永恒。生命注定是短暫的,但我們卻可以選擇讓它更精彩、更有價值。魏晉士人的生存智慧、精神追求,對于培育我們的審美人格和詩意生存觀無疑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認清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找到了實現不朽的合適方式,戰爭、瘟疫甚至當權者的屠戮便不再那么可怕。魏晉士人面對危難、甚至死亡,依然能淡定從容。如謝安一次乘船時忽遇風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他卻慢條斯理地說:“如此將無歸?”[2](206)嵇康臨刑前“神氣不變”,竟索琴彈奏一曲《廣陵散》,擔憂的不是死亡,而是《廣陵散》將成絕唱[2](194);陸機被誅前感嘆:“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2](479)這種對待苦難的超然態度,我們又何嘗不值得擁有?許多天災人禍,不能由我們自己做主,譬如當下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太多的生離和死別。已經習慣享受歲月靜好的我們,能否理解和承受這樣的無能為力和生命無常?我們的人格能否經受得住災難的考驗?我們的確需要認真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需要從容面對危難的勇氣。
二
中國古代小說多含有心系蒼生、襟懷天下的家國情懷和民本思想。譬如民族英雄岳飛的形象,之所以廣為流傳、深入人心,與英雄傳奇小說《說岳全傳》密不可分。小說熱情謳歌了岳飛及岳家將盡忠抗敵、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痛斥秦檜等權奸賣國求榮、殘害忠良的丑惡罪行。濃墨重彩地塑造了岳飛“身先士卒常施愛,計重生靈不為名”[4](47)的英雄形象。為了盡忠報國,他可以置戰場勝敗于度外,置身家性命于不顧,慷慨就義,毫無怨言。小說中的岳飛形象,顯然已經不同于歷史上真實的岳飛,而是被理想化、神圣化,成為愛國愛民、廉潔奉公、剛正不阿、義無反顧的精神楷模,千百年來深深地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甚至成為一種精神信仰。
又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態度鮮明地褒揚了蜀漢集團英雄們以天下為己任、仁民愛物的國士精神。劉備一出場,雖然“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卻不甘沉淪,“素有大志”??吹秸斜裎?,不禁慨然長嘆,經張飛詢問,乃曰:“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眲㈥P張桃園三結義誓詞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保?](4-5)很明顯,結義的最大目標是“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劉備奮斗一生,始終志在天下、心系蒼生,以“復安社稷”為己任。當曹操大軍殺奔樊城時,他冒著被追殺的危險攜民渡江:“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愿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于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長催船渡之,方才上馬?!保?](340)這種愛民如子的胸懷,千載而下讀之猶令人動容。正因劉備胸懷大志、艱苦奮斗,且以民為本、堅守信義,才會成為明清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明君”的典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小說塑造的集“忠義”與“神勇”于一身的關羽形象,“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集“忠義”與“智慧”于一身的諸葛亮形象,更是民間崇拜的偶像。至今,紀念、祭祀關羽和諸葛亮的廟宇遍及神州大地,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篤信好義、自強不息、廉潔奉公的精神和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質,提升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就連勇武魯莽的張飛也深具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情懷,第一次出場便主動向劉備道:“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5](4)竭個人之資財為國出力,忠心耿耿地跟隨劉備,一生征戰,矢志不移。高揚家國情懷,正是《三國演義》打動萬千讀者的原因所在,恰如李贄所云:“外傳多矣,人獨愛《三國》者何?……意昭烈帝崛起孤窮,能以信義結民,延攬天下第一流,托以魚水,卒能維鼎西隅,少留炎漢之祚,殊足鬯快人意。 ”[6](894-895)
這種家國情懷,作為一種超越民族、超越意識形態的優秀文化傳統,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把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融合為一,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情懷。正如2018年5月2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說:“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敝灰_引導、合理利用,諸如《三國演義》《說岳全傳》《楊家府演義》等古代小說,以其扣人心弦的文學魅力,深入人心的家國情懷,那么無疑可以起到重要的思政教育作用。
三
中國古代小說不乏崇尚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思想資源。譬如婦孺皆知的神魔小說《西游記》,人們之所以如此喜愛孫悟空這個形象,正是因為他勇于追求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為此,他漂洋過海拜師學藝,闖龍宮,攪地府,縱橫天庭……不辭辛勞、無視強權、不懼磨難。但他又絕不恃強凌弱,在取經路上,始終不遺余力地幫助弱勢群體,堅持與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生死相搏。對于那些縱容妖怪作惡的神佛,毫不留情,比如奚落如來是“妖精的外甥”;嘲弄龍王是“帶角的蚯蚓,有鱗的泥鰍”,譴責玉帝對天庭部下的“鉗束不嚴”,體現了極強的正義感。又如《三國演義》通過劉關張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誼,宣揚君臣平等的理想;《水滸傳》通過贊揚魯智深等英雄見義勇為、扶危濟困、一諾千金的俠義精神,提倡在公平與正義面前的熱血和擔當,都對人們的道德觀念產生了極大影響。再如古典小說巔峰之作《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尊重、推崇女性,否定“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觀念;追求自由純潔的“木石前盟”之愛情,拒絕以功利為目的、世俗所謂的“金玉良緣”;不顧正統禮教的約束,對一切美好事物都懷博愛之心;林黛玉吟詩、彈琴、任情率性,無視“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禮教規范,執著追求愛情自由;大觀園里最美的丫鬟晴雯,身為奴仆卻毫無奴性,不僅以平等的身份對待賈寶玉,而且敢于反抗和蔑視賈府的封建統治者。當惡奴王善保家的奉王夫人之命抄撿大觀園時,她雖然先已受到王夫人的斥罵、警告,明知自己身處危境,卻依然毫不妥協:“只見晴雯挽著頭發闖進來,豁啷一聲將箱子掀開,兩手捉著底子朝天,往地下盡情一倒,將所有之物盡都倒出。”[7](1029)凌然傲骨,敢怒敢為。為爭得“人”的尊嚴,寧愿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些崇尚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思想,無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自由、平等、公正”的理念同緣相親。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小說崇尚個體自由,并不宣揚為所欲為的絕對自由。當《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亂大倫”時[8](80),作者便安排佛祖如來將他定于五行山下,又安排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漫長而艱難的修行,最終獲得成功;《金瓶梅》通過西門慶、潘金蓮等人物形象向世人揭示人欲貪求造成的人性扭曲和人生毀滅,具有明顯的警世價值。
以上著重分析了中國古代小說最顯豁的幾點思政教育價值。事實上遠不止這些,譬如知恩圖報、誠實守信、孝親敬老的美好品德,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尚和合、求大同的包容思想等,對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設都可以起到借鑒作用。當然,思政教育不是離開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道德說教,不是將思政觀念生硬地交給學生,而是在尊重課程自身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課程的特點和性質,利用中國古代小說獨特的文學魅力和豐富的思政資源,將思政教育潤物無聲地融入作品的批評鑒賞中,潛移默化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從課堂討論可以看出,同學們深深地受到作品的情感熏陶,向往真、善、美,厭惡假、惡、丑,比如同情不幸的崔鶯鶯、霍小玉、杜十娘……批判負心薄情的張生、李益、李甲……傾慕風流瀟灑、淡定從容的嵇康、謝安、王羲之……感佩心系家國蒼生的劉備、諸葛亮……從提交作業的情況可以看出,同學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寫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隨著閱讀量及練筆次數的增多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小說”教學在“大思政”教育中有著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