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450000)
網絡信息技術產業高速發展及多種網絡微文化信息傳播平臺的崛起,對原有線下課堂教學模式產生沖擊,拓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渠道,不斷提升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隱性價值。基于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開展需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等,整合現有思政教學內容,創新政治課程教學方式,發揮思想政治理論、政治實踐活動的顯性與隱性價值,提高網絡微文化思想政治的教學效率、教學質量。
網絡微文化是與社會主流文化相對的概念,是依托互聯網,以及手機、平板電腦、PC等智能設備興起的網絡文化形式,微博、微信、微課、微視頻、微公益、微互動、微關注,都屬于網絡微文化的代表形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其中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1%,表明我國已經進入全面移動互聯時代。這一時代發展趨勢下,具有海量性、碎片性、實時性、交互性特征的網絡微文化,契合了廣大受眾快節奏信息瀏覽的需求,推動了不同行業主流文化形態的發展與變革。
(1)網絡微文化的海量化、碎片化特征。相比傳統電視、廣播、報刊等信息傳播媒介而言,網絡微文化新媒體中存在著海量的信息資源,包括影視、新聞、文檔、小說、廣告、公益等。這些數據資源廣泛出現在不同微文化載體中,呈現更直觀化、碎片化特征。民眾通常會在工作、生活的空檔,閱讀自身感興趣的、針對性的微文化信息內容,為微文化碎片信息的大范圍傳播提供機會。
(2)網絡微文化的實時化、交互化特征。依托互聯網信息傳播媒介,網絡主體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智能設備,搜集、編輯與發布信息,作為接收信息的大眾,能夠通過相應的網絡交互渠道,與信息發布者展開互動交流,打破傳統單向信息傳輸的限制。
(3)網絡微文化的多中心化、多重化特征。網絡微文化是由一個個信息類別組成的文化生態,通常每個獨立個體在網絡信息傳播中擁有平等的發言權、交互權,會對輿論導向、信息傳播產生重要影響。這一情況下,網絡微文化平臺中涌現出多個社交中心,不同社交個體根據價值觀念、興趣愛好等形成整體,網絡信息發布者、接受者與傳播者逐漸融合。從網絡微文化的社會影響力看,微博、微信等文化載體的點贊、評論與轉發功能,使信息傳播顯現巨大的群體力量,影響社會主流輿論的發展與走向。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正處于大變革時期,在城市化建設與經濟快速發展進程中,思想意識形態對撞、貧富差距等問題日益凸顯,需要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規制。網絡微文化信息傳播媒介的崛起,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與發展契機。現階段我國各地區高職院校已經建立起完善的網絡微文化信息平臺,多數以微博官方賬號、微信公眾號等作為主要媒介,微文化信息傳播的建設速度已經超越原有課堂專業內容的教學。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發布的《全國職業院校網絡微文化發展概況》顯示,截止到2019年年底,全國1288所高職(專科)院校中有311所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開設賬號,約占總體數量的25%。其中有143家網絡微文化官方平臺保持著每天一更的頻率,活躍度為46%。招生簡章、校園風景、校園故事、校園活動等最容易吸引廣大學生的關注與瀏覽,分別在學生青睞榜上占有22%、20%、20%、38%的比例。以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網絡微文化平臺”的建設為例,該學院依托微博、微信、微課、微視等四微平臺,在校內網站主頁構建起校園家園、校友風采、教育服務、信息公開等專欄,圍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課內思政教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信息,通過微信圖文、微視頻等方式向廣大學生介紹與傳播先進事跡、思想政治理念,微信公眾號自開通至今總訂閱人數為4167人,對學生政治理念、思想價值觀及日常行為產生深刻影響。
隨著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擴招步伐逐漸加快,不同院系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開始顯現出一系列問題。網絡微文化信息傳播的崛起,對原有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產生一定的沖擊,部分高職院校借助微博、微信、微課等微媒介,進行思政教學內容、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增加更多具有工具理性價值、多元化的信息內容,但也使思政課堂教學的價值逐漸弱化。如以網絡微文化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學生主體思想觀念的張揚化、個性化發展。一方面,教師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化培養,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開拓學生思想認知,培養自主學習、探究理念,但也對思政課堂教學的集體觀念產生一定的沖擊,導致部分學生社會責任感淡薄。
另一方面,網絡微文化對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使思想政治教學日益功利化。網絡多元化思想觀念迅速傳播,一些學生容易受到消極的、負面的微文化信息影響,形成功利性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在思想政治學習中顯現出缺乏集體意識、思政知識習得困難等狀況。
教師過于注重思政基礎理論講授,忽視不同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學習狀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往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教材為主,對學生展開政治理論的辨析、講授教育,較少關注學生的課外思想政治實踐,使思政課程教學工具屬性大于對學生思想意識引導的價值屬性,對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目標實現、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等造成負面影響。
缺少課外思政教學內容、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引入,師生互動交流較少。雖然教師會利用多媒體軟件、PPT課件等設備進行思政必修基礎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但缺乏網絡化“微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一方面,思政教育缺少時政新聞、精選政治專題等課外知識,使講授過于空洞,難以幫助學生形成理論知識、實踐案例的聯結。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方式的組織上,一些教師很少創設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情境,線上、線下教育實踐之間缺乏有效融合,師生之間思想觀念的交流較少,導致高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信息化程度低。
網絡“微”時代,不僅對原有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產生沖擊,而且帶動傳統“點對點”“面對面”互動交流模式向網絡即時溝通的信息傳播方面轉變。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下,高職院校開展的課內、課外思政教育教學活動,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課、微視頻等微文化媒介,搭建具有海量數據信息、可實時互動交流的網絡微平臺,針對不同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學習狀況,通過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及制作目標明確的思想政治在線教育課程,進行一系列思想政治主題、教學內容、教學管理環節的組織設計,積極發揮思政課程的顯性、隱性教育作用,與學生在線互動交流、溝通問題,加強思維方式引領、心理疏導,促進思想政治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深入人心。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要依托微博、微信、微課、微視頻、微互動、微關注等微文化載體,創新“講授式”課堂教學模式。首先在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內容的組織方面,緊扣“微”信息傳播這一主題,根據每一單元的教學重點,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情境、教育內容、課堂互動交流、在線測驗、教學評價等流程的設置,為學生提供更多最新的政治理念、時事政治新聞,讓學生從的思政理論知識中解脫出來,積極參與到網絡思想政治自主學習、討論交流中,幫助其全方位、立體化了解思想政治教材理念。其次,創新思想政治課內、課外的教學互動模式,通過微博或微信發布學習任務、思政信息咨詢,或者建立交流群展開師生互動溝通,與學生一道參與思想政治專題、課外政治實踐的學習,將抽象的思政理論轉化為學習實踐,提高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價值。
網絡微文化生態環境下,高職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教學應針對微媒介信息傳播碎片化、實時化特征,通過一系列教育內容、教學方式設計做好校內網絡思政輿論的規范引導,實現學生思想政治內容學習的自主思考、理性討論。如面對近年來網絡上革命英雄“被惡搞”的現象,教師要加強學生思政理想信念的教育,正確引導與規制網絡輿論、虛假信息內容,減少失真信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形成良性傳播空間、正常互動交流。對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學評價,要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不同學生的思政理論知識、政治實踐的學習狀況,展開理論知識掌握、課堂學習、課下實踐參與的綜合性評價,注重不同學習程度學生的差異化教學評估,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更新思想政治理念,增強實踐能力。
網絡微文化作為后互聯網時代的主流文化,主要以個體信息傳播為指導,進行網絡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的構建與探索,微博、微信為典型的微文化傳播模式。微文化作為社會輔助性文化,在某些情況下能夠通過群體性的信息傳播、溝通交流,引起廣大社會普通公眾的關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引入網絡微文化傳播媒介,加強思政課教育內容、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力求拓展思想政治課程的價值運用,實現思政教學價值的增值,實現思政課程理論知識、政治實踐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