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413000)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了變化。教育領域首當其沖的是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面授變為在線教學。教學模式的顛覆性變化給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了極大挑戰,教師們大多經歷了從手足無措到逐步適應再到主動變革的心路歷程。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線教學的實效性,不僅要有迎接挑戰的積極心理狀態,而且要從教學手段、教學內容、課堂組織、供給主體、質量評價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變革和創新。
在線教學較課堂面授最直接的變化是教學手段的改變。各種在線教學平臺涌現,令人眼花繚亂,但選擇很多并不意味著效果最優。一方面,不同在線教學平臺有各自的優勢和短板,僅使用單一平臺難以達到最優效果。另一方面,平臺太多給學生學習帶來不便,不同教師使用不同教學平臺導致學生不得不安裝多種軟件,換一門課程需換一種軟件,違背在線教學便捷性的初衷。因此,如何選擇教學手段成為在線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
在線教學平臺的選擇應秉持“必需夠用”的原則,應以學生使用的便捷性和最優教學效果為要素綜合考慮,給予指導和規范。在線教學平臺的選擇至少要突出三個功能:一是直播功能。直播兼具聲音和畫面,能演示課件、分享屏幕等,具有真實感和現場感,學生能看到教師的狀態面貌,可拉近師生距離。二是學習過程記錄和監測功能。在線教學平臺要能精準記錄每個學生從課前、課中、課后到考試全過程的學習情況,便于實時分析、及時反饋、準確評價學習效果。三是溝通聯系功能。需要強大的溝通聯系功能方便教師發布通知、提醒督促、溝通交流。從實踐看,騰訊課堂直播功能比較強大且便捷,學習通、云班課等在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測和記錄方面具有優勢,QQ群、微信群等便于課下師生及時溝通交流。三類平臺配合運用可增強在線教學實效。
教學內容的優劣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傳統課堂面授變為線上教學,教學介質和教學場所的變化是直觀的改變,師生心理的變化是更深層次的改變。在線教學對學生的約束度大大降低,教師會產生“失控”的焦慮感,沒有了傳統課堂面授的場域氛圍,學生的活動更加自由,注意力更容易分散。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較強的特點決定了授課形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在教室面授的教學形態下,教師尚可通過各種現場組織手段及時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在線教學形態下,若教師講授內容過多、講授時間過長,則學生的注意力很難保持集中且教師無法有效掌控,出現“人在心不在”“號在人不在”的掛機現象。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增強實效,應堅持內容為王。在線教學對思政課教學提出挑戰,課堂教學內容并非從線下簡單搬到線上即可,教師應對教學內容的選取和組織進行變革以適應在線教學的新變化。在線教學內容變革的要義在于“精準”二字。從量上看,教學內容不在多而在精;從質上看,教學內容要解決學生困惑,突破重點難點。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整合提煉教材內容,精選理論知識和學生在思想認識、價值認同方面的疑難困惑,避免講授時間過長。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知識性內容可制作成系列微課上傳在線課程平臺,上課時安排適當時間由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配套檢測。學生在思想認識、價值認同方面的疑難困惑是教學的重難點,需要教師予以深度解析、著力引導,通過組織主題討論、撰寫學習心得等方式強化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有意義又要有意思,教學模式方法的創新尤為重要。在線教學阻隔了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很難形成氛圍濃郁的教育場,致使不可控因素成倍增加,改革創新難度升級。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線教學模式可從變革課堂組織方式上突破創新,秉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參與度,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改變被動學習的習慣,增強學習的探究性、主動性。
筆者通過課堂組織形式的調整和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線教學課堂組織方式。教師將90分鐘的課堂劃分為五個環節。一是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觀看本次課相關的微課視頻和圖文資料,完成配套的進階練習,并以小組為單位就本次課內容提出至少1個問題,該環節20分鐘左右為宜。二是教師直播解析重難點。教師通過直播深度剖析本次課的重點和難點,該環節45分鐘左右為宜。在直播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能變成自說自話的“獨角戲”“一言堂”,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互動。例如,使用投票功能了解學生觀點、立場以便有針對性地引導;發布隨堂測驗檢測學習效果;不定時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組織有獎競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等。三是互助釋疑。師生就本次課產生的疑問相互交流答疑。交流答疑分組精選,先由學生對本組同學在自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自行解答,自行解答不了則請別組同學幫助解答,別組同學解答不了則由教師解答。課堂上沒有時間解答的疑難困惑,課下個別交流解答。若學生提不出問題,則由教師提問,請學生回答,該環節10分鐘左右為宜。四是學生學習成果展示。教師根據課程內容提前發布學習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領取任務并在課下開展學習研究,形成學習成果,課上以直播方式展示,該環節10分鐘左右為宜。五是一分鐘報告。每堂課請2名—3名學生用1分鐘小結本次課內容,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檢測學習效果,該環節5分鐘左右為宜。
教師是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供給主體。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傳統課堂面授,教師教學組織分工一般以教研室為單位,每一位教師負責一門或兩三門固定課程。雖然建立了集體備課機制,但教師各有長處和短板,很難做到所有教學內容都精通擅長、講得精彩。單兵作戰的模式導致供給主體單一,供給質量必然受到教師個人能力、水平、風格等諸多限制。在線教學時間更靈活,教學空間不受限,網絡容量大于教室容量,使得一位教師固定上某一門或幾門課程的模式有了變革優化的可能。
思想政治理論課可利用在線教學時空不受限、網絡容量大等特點集聚教師和校內外其他育人主體的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協同合作,優化供給主體,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服務。各類育人主體之間協作方式至少有兩種:一是思政課教師之間分工協作。教研室可根據教師的優勢合理分工,由教師選擇相對擅長的內容開展專題教學。實施專題教學會,由某一位或幾位教師負責主講某個專題,其余教師作為助教在直播間協助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直播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研討、答疑解惑、課程小結、復習鞏固等,最大限度地增強教學實效。二是思政課教師與校內外其他育人主體之間協同合作。教師根據課程內容需要適時邀請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先進典型、英雄模范、行業專家等做客網絡課堂,為學生主講或參與學生研討。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課“正確的人生觀”專題可邀請優秀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等做客課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國防和軍隊建設”專題課邀請退伍軍人做客課堂;“形勢與政策”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可邀請抗疫志愿者做客課堂,等等。供給主體的多樣化可提高教學內容的專業度,增強課堂感染力、吸引力,大大調動學生積極性。應特別注意的是,與受邀嘉賓進行充分的事前溝通,把握好嘉賓講授內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確保給學生積極、正確的引導。
課堂質量評價變化是在線教學帶來的變化之一。傳統課堂的優點是面對面的管理和交流,實時集中掌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管理的主導性。線上教學則使教師產生一種失控感,原先面對的學生變成了發光的屏幕和攝像頭,在線教學似乎使課堂變得不可控、不好評,有的教師刻意降低了對學生的評價標準。換個角度,作為“網絡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更愿意在線表達,在網絡課堂中的參與度更高,信息技術能精準記錄學生學習情況,能更方便快捷地反饋教學效果,等等,使在線教學變得更加可控可評。要把控好在線教學課堂質量,需要從教與學兩個方面構建科學的課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一是對學生在線學習效果的評價。教師要建立多維度、綜合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從指標性質看,要有基本指標(必須達到的,不達到則扣分)和激勵性指標(達到加分,未達到不扣分);從評價性質看,既要有主觀性評價(教師打分,定性評價),又要有客觀性評價(系統自動評分,定量評價);從評價功能看,既要有結果評價,又要有過程評價;從評價對象看,既要評價學生個人表現,又要鼓勵團隊協作。根據以上思路,筆者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設計了含到課情況、自學情況、作業情況、隨堂測驗、課程測試、結課報告及課堂互動、主題討論、課堂小結等9個方面的評價項目(如下表),能比較全面、真實、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二是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在線教學形態下,從學校到院系到教研室層面都對教師教學加強了監控管理,如學校督導聽課巡課,院系、教研室聽課查課,教師相互聽課評課等。但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不應忽視學生這一重要評價主體,在線教學可運用信息技術使學生更及時便捷地評教,有利于師生及時交流信息,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具體而言,可在每次課前課后和結課時組織學生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發布調查問卷即可。編制問卷時應注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內容注意定性與定量評價結合。
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火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互聯網+教學”這一新的教學形態還沒有完全形成,但疫情的突然襲擊將它的功能和成效集中驗證和顯現出來[3]。在線教學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思政課教師要用心用情、刻苦鉆研,以優質的教學內容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針對性,讓學生即使不在教室學習也有滿滿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