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義趙子劍
(1保定學院 外語教育與國際商務學院,河北 保定071002;2河北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071000)
2017年3月,日本文部科學?。ㄏ喈斢谖覈慕逃浚┕剂俗钚滦抻喌摹队字蓤@教育要領》(以下簡稱《新要領》),以及《小學學習指導要領》《中學學習指導要領》《高中學習指導要領》,并規定自2018年4月開始在全國幼兒教育、保育機構實施《新要領》。由此拉開了日本教育發展史上第五次幼兒教育改革的序幕。
1947年3月,日本文部?。ㄗ?001年起改稱“文部科學省”)制定并發布了第一部關于小學、初中的學習指導要領——《學習指導要領一般篇(草案)》。與此同時,文部省在1947年2月成立“幼兒教育內容調查委員會”,駐日盟軍總司令部一方的委員由民間情報教育局顧問海倫·赫弗南擔任,日方委員以有“日本福祿貝爾”之稱、時為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教授的倉橋惣三為首,約16名。該調查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審議,于1948年3月發布《保育要領——幼兒教育指南》。根據1947年3月日本制定的《學校教育法》的規定,幼兒園是學校教育的一環,這本《保育要領——幼兒教育指南》被賦予與小學、初中、高中學習指導要領相同的地位,作為《幼稚園教育要領》的前身,成為當時幼稚園進行保育、教育的標準,因此被日本教育家們稱為日本“幼兒保育的出發點”[1]。
1956年,在對《保育要領——幼兒教育指南》進行全面修訂后,文部省發布《幼稚園教育要領》,并分別于1964年、1989年、1998年、2008年、2017年進行了修訂,每次修訂都會隨著時代變化增加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內容。而且自1989年起,修訂均與小學、初中、高中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同步進行?!队字蓤@教育要領》和小學、初中、高中學習指導要領等一起,成為二戰后日本每個教育階段實施學校教育的標準和綱領,也是“學校、家庭、社會等相關人員都能廣泛利用的‘學習地圖’”[2],它在規劃、指導日本幼兒教育方面的卓越性亦為世界所公認。
2017年修訂的《新要領》,是歷次要領中修訂內容變化最大的一次。這次要領修訂的基本思想,一是更加切實地培養兒童開拓未來必備的資質·能力,并讓全社會了解這些資質·能力的內容,重視與社會聯合舉辦“向社會開放的教育課程”;二是培養兒童扎實的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知識理解的質量;三是重視充實道德教育和體驗活動,充實體育、健康相關指導,培養兒童豐富的情感和健康的體魄[2]。
《新要領》最大的亮點,就是明確了“三大能力基礎”和“十大培養目標”。盡管自2008年以來,日本比較重視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但是由于日本幼稚園和小學之間的跨度較大,導致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幼兒不能在進入小學以后很快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為保證孩子們發育成長和學習的連續性,這次《新要領》通過明確“三大能力基礎”和“十大培養目標”,讓幼稚園和小學的過渡銜接變得更加順暢。
日本自2020年起將進行一場全面的教育改革,這次改革的一項核心內容,就是在小學以后各階段教育中導入和推行“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所謂“主動學習”,即主動的、對話式的深入學習,既一種教育方法,又是一種學習方法,目的是讓學習者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目前,不僅主動學習概念已經導入各階段的學習指導要領中,而且從2021年開始,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將由現在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即“中心考試”)改為大學入學統一考試。統一考試將圍繞“學力三要素”,也就是知識·技能、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主動與他人協作學習的態度這三方面出題,考試內容從迄今為止偏重背誦知識向需要思考才能解決的主動性問題轉變。從教育改革和大學入學考試的變化不難看出,日本教育要從迄今為止的重視“學什么”向重視“怎樣學”轉變,也就是從偏重知識·技能的內容和數量向重視每個人的學習方法轉變,這個學習方法就是“主動學習”。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日本第五次幼兒教育改革已經以《新要領》的實施為契機,比2020年教育改革提前兩年拉開了序幕。文部科學省提倡,2018年以后幼兒教育、保育機構要把“主動學習”融入幼兒們的日常游戲活動中,讓幼兒的父母加深對“主動學習”的理解。而且,為了讓幼兒較早地接受“主動學習”教育,更自然地把“主動學習”納入自身成長中,文部科學省在《新要領》中明確了“三大能力基礎”。所謂“三大能力基礎”,是指在幼兒教育階段所要培養的資質·能力“三根支柱”,一是知識·技能基礎,二是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等基礎,三是向學力及人性等。
從《新要領》關于“三大能力基礎”的表述可以發現,它和“學力三要素”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無疑是幼兒將來“主動學習”所必需的?!叭竽芰A”讓幼兒教育的方向和目標更加明確,更加注重施行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注重在各種體驗活動中讓幼兒養成有利于“主動學習”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進入小學后能夠盡早適應“主動學習”這種新的學習和教育方法打好資質·能力的基礎。所以,“三大能力基礎”與“學力三要素”一脈相承,是《新要領》為進行全面教育改革在人才培養的最初階段所做的準備,最終指向都是以終身學習為目標的“主動學習”能力的養成。
到目前為止,日本小學、初中雖然一直在施行道德教育,卻是以“道德時間”(每周1小時)這種非科目教學形式進行的。也就是說,在日本的小學和初中,道德教育一直以來都不是一門專門的教學科目。根據2017年修訂的《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和《初中學習指導要領》的規定,日本小學從2018年4月、初中從2019年4月開始,將原來的“道德時間”改為“特別科目道德”,以全面充實道德教育[3]。
道德課之所以被列為特別科目,是因為根據日本1958年版《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的規定,一門普通科目應該具備以下要素,即:一是任課教師要有教師資格證,二是要有專門用于該科目的圖書(檢定教科書),三是要根據分數進行評價。道德課不同于其他科目,成為特別科目后,是整個學校教育中進行道德教育的綱領,且道德教育可在各門課程的綜合學習時間及特別活動中進行[4]。另外,道德課與其他科目還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就是家長領到的成績通知表中設有道德科目的專門評價欄,里面會寫入教師的評價,諸如積極發言、認真聽取同學意見、親近自然、溫柔對待動植物等,而不是進行分數化評價。因此,盡管道德課的時間和原來一樣還是每周1小時,但性質完全不同于其他普通科目。
可見,雖然文部科學省規定從2020年起才全面實施2017版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以推進教育改革,但是道德教育改革卻已先行。日本這次在小學、中學設置“特別科目道德”,正是以《新要領》的“十大培養目標”為出發點的。而且,為了確保幼稚園和小學順利銜接,還要求小學教師了解“十大培養目標”的內容??梢哉f,“十大培養目標”讓幼稚園和小學教育的銜接更緊密。
所謂“十大培養目標”,是指以資質·能力“三根支柱”為基礎,從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表達這五個方面提出的幼兒教育所要實現的十個目標。這十個目標,一曰健康的身心,二曰自立心,三曰協作性,四曰道德性及規范意識的萌芽,五曰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六曰思考能力的萌芽,七曰與自然的聯系和尊重生命,八曰對數量、圖形、標識及文字的興趣和感覺,九曰語言交流,十曰豐富的感受性和表達。
“十大培養目標”不僅描述出了幼兒培養的十大理想狀態,更重要的是通過具體示例和設想的糾葛場面的協調解決等明確了如何涵養幼兒的道德性,以及讓他們懂得遵守和建立規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養了規范意識,實際上就是明確了幼兒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缎乱I》將幼兒期的道德教育界定為“道德性及規范意識的萌芽”。“萌芽”雖然是事物尚未最后形成的一個發展階段,無疑會影響將來。道德性的核心是“關心體貼”,規范意識是指遵守規則。所以,“道德性及規范意識的萌芽”指的是讓幼兒通過與同伴進行各種游戲和體驗活動,認識到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學會建立并遵守規則,明白應為與不為并反思自己的行為,懂得調節自己的情緒,能和同伴產生情感共鳴,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行動,在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培養自立精神,培養自我發揮與自我克制相調和的自律性。這是一個從認知到情感再到行為從三方面實施道德教育的過程,目的是讓幼兒在進入小學前培養良好的道德基礎。幼兒階段的道德教育,雖然還不能要求幼兒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性或規范意識”,卻是小學和中學階段道德教育的起始,最終對以后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
可見,《新要領》通過明確“三大能力基礎”和“十大培養目標”,不僅讓幼兒教育的培養目標更加易于理解和把握,還讓幼兒教育作為小學以后“主動學習”前身的教育定位更加明確和清晰,使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銜接更緊密。無論是“三大能力基礎”,還是在此基礎上的“十大培養目標”,目的都是培養幼兒面向未來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順利接受小學以后各個階段的教育和實現終身學習奠定健全發展的資質和能力基礎。
《新要領》讓我們看到了以文部科學省為首的國家教育機構對幼兒教育指導的細致和用心。為了切實提高幼兒教育的質和量,日本不僅正在以《新要領》為標準和綱領實施第五次幼兒教育改革,還從2019年10月開始全面實施幼兒免費入園,以讓每個家庭的幼兒都能接受正規的學前教育。
2020年1月,筆者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及其附近實地走訪了幾家規模較大的幼稚園。在大曲大谷幼稚園,老師們每天都會帶著孩子們到緊鄰幼兒園的地方看飼養著的一匹小馬,觀察它的成長變化;還會讓孩子們參與種植一些應季的蔬菜,到了收獲的季節一起去收獲果實,并且在幼稚園的餐桌上會出現由孩子們親自播種、照料、收獲得來的菜品。孩子們完整體驗到從播種到收獲再到食物被搬上餐桌的過程。在手稻中央幼稚園,為了實現既定的非認知能力培養目標,老師會在愉快的游戲中讓孩子學習思考,培養他們堅韌的性格、樂于助人和團結交往的品質,以及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在札幌國際大學附屬幼稚園,園里利用附屬于札幌國際大學的優勢,邀請大學的園藝老師定期到幼兒園授課,指導兒童照料農作物,體驗大自然和生命的重要??梢哉f,在參觀的這幾家幼稚園的富有特色的活動中,孩子們的各種能力得到了培養,《新要領》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貫徹。
日本關于幼兒教育的政策和做法,為我們重視幼兒教育和幼兒教育改革、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鑒。幼兒教育擔負著讓幼兒健全發育及為以后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變化打好基礎的重要作用。中國俗語中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定八十”等說法,日本也有“三つ子の魂百まで”(相當于漢語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樣的類似表達,說的都是幼兒期在人一生發展中的重要性。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幼兒園的“幼兒教育之父”——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甚至說,孩子在五歲前就學完了一生所要學習的東西。福祿貝爾這里所說的“一生所要學習的東西”,自然不是指具體化的知識或者技能本身,而是獲取知識或者技能的資質和能力,乃至性格和道德品質。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斯·赫克曼也曾說,三四歲左右接受適當的教育會讓人在成年后獲得更好的收入及地位[5]。所以,重視幼兒教育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會產生積極又深遠的影響。
幼兒的發展成長是一個綜合過程,他們的各種能力既會在單一活動中得到發展,又會在各種綜合體驗過程中得到提升。隨著信息化、城市化的發展,幼兒的培養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倉橋惣三曾將學前教育比喻為“根的教育”,主張應該重視幼兒的生活活力與自我成長能力的根源——也就是根的培養[6]。只有在幼兒期培養出茁壯健康的根,才能在進入小學、中學、大學后長出健全的莖葉。忽視了根的培養,自然不會長出健康理想的莖葉。我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家庭、社會、幼兒園和各類保育機構,以及小學以后各階段教育機構應共同協作,聯起手來,更加重視作為人生發育成長最關鍵時期的幼兒教育,把我國幼兒教育推向更高層次,培養出身心健康“根壯苗旺”的一代代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