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美
(張掖市甘州區南關學校,甘肅 張掖734000)
《語文課程標準》對習作提出這樣的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首先,要幫學生們揭開作文的神秘面紗,讓他們明白,作文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用語言文字描述下來;其次,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生活,具備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再次,指導他們學會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心,體驗習作的快樂。葉圣陶說:“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
1.注意意外,從意外小事中發現寫作的素材。我們身邊有時會出現一些意外插曲,比如窗外飛過一只風箏,教室里突然飛進一只蜜蜂,下雨了、家長送雨衣絡繹不絕……有時這些意外往往會影響正常教育任務的完成,不過稍加利用,就能成為生活小練筆的資源。
2.關注小事,從小事中挖掘作文的素材。學生生活大都比較平靜,總認為沒事可寫。教師就要多長個心眼,多關注身邊的小事,并引導他們寫下來。學生身邊的小事很多,比如借橡皮、修課桌修凳子、窗玻璃打碎了、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斗嘴,做眼保健操睜開眼了,甚至上課做小動作,把這些都當作習作的材料。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和教師的個別指導,往往把事情寫清楚、寫具體,效果比課堂上的指導要好得多。
3.創造生活情景,從生活中提煉寫作素材。創設情境,就是由教師設計,提供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再把這種感受記錄下來。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會更加真實些。例如:教師故意遲進課堂十分鐘,然后讓學生寫自己和同學的不安、騷動擔心、猜測等種種心情和神情。學生們不熟悉楊桃,可以買幾個給它們觀察過后分著吃,吃完以后讓他們把看到的、嘗到的寫下來。教師創設這樣一些簡單易行又令人驚喜的生活情境,學生置身其中,有情、有感、有內容,易于寫也樂于寫。
4.走進學生生活,用心捕捉童趣,讓童趣回到學生當中去。學生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教師要走進學生中,了解他們的生活,接觸他們的世界,用心捕捉童趣,開掘童趣,讓童趣回到學生當中。愛玩是所有學生的天性,玩耍中,學生會盡情展露出自己的靈性,例如:溜溜球在學生中風靡,他們個個玩得精彩絕倫,我也親自玩了幾回,卻怎么也玩不好。看來,玩中自有學問,我給學生布置了《我玩溜溜球》的作文。大多數學生看到這個題目都很高興,胸中有話說、下筆如有神。他們從溜溜球的結構,變化多端的玩法技巧中隱含的原理,帶給人的樂趣等諸多方面娓娓道來,寫得既具體生動又有趣。教師更應走進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問問學生吃的、看的、想的什么;看看他們穿的、玩的、用的什么;聽聽他們談的、唱的什么,作文題材就會取之不竭。例如:學生們都愛吃肯德基,就讓他們寫寫《我看肯德基》,既練習了作文,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了洋快餐。學生愛看動畫片,就讓他們自己編一集動畫片;秋天學生愛捉螞蚱,就讓他們寫寫捉螞蚱:學生愛幻想,就讓他們寫寫《我的夢想》《如果我是……》。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教師稍作留意,稍花心思,就會讓他們覺得生活就像個“大寶庫”,身邊到處都有習作的材料。生活中的材料有了,但同學們的習作內容不具體、不生動,只會概括敘述,不會具體描寫,要將人物和景物寫得生動,必須認真觀察和具體描寫,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和水平。
以寫人為主,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和典型事例的敘述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質、作風等特點。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在小學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寫一個人或寫兩個人或寫幾個人。以寫一個人為主,可以用一件事體現出這個人的特點和品質,或者用幾件事體現出這個人的特點和品質,也可以用好幾件事體現出這個人的品質和特點。要想以一件事體現出這個人的品質和特點,應該從這幾方面入手:
1.從寫好人物的形象入手。人物形象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等。外貌描寫指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神情、動作、外形、衣著等。外貌描寫要符合文章的主要內容。人物語言的描寫包括人物的對話和獨白,語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齡、身份、作風和個性特點。動作的描寫要生動具體,抓住人物“做什么”“怎么做”去寫。心理活動的描寫最能體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活動。通過人物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2.從選用典型事例入手。寫人離不開寫事,寫文章時應該選擇最能表現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事來寫,也就是抓住與文章中心思想相符的典型事來寫,并按照人物的思想變化去寫。
3.從一些細節描寫入手。細節描寫是對一些細小的環節進行細致具體的描寫,例如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的描寫,并能充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
4.從具體的寫作過程入手。寫作時首先要確定寫誰,選擇自己最熟悉,影響既深刻又交往密切,并且典型的表現優秀品質的人去寫。選擇一些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精選出一兩件最能體現中心思想的材料。材料選定后確定哪件事情詳寫,哪件事情略寫,列好寫作順序,編好寫作提綱。按照提綱順序寫出即可。
記敘文如果以敘事為主,就要通過對事情的描寫表現中心思想,要把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寫清楚。人和事情是離不開的,這類習作以敘事為主,寫人為輔,寫人是為寫事作鋪墊的,緊緊圍繞文章中心寫作,敘事要貫穿文章始終。要想寫好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寫作的選材是中心。這類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規定了題目和限制了范圍。如《值得感動的事》“感動”就是中心,《激動的時刻》激動就是中心。選材要圍繞題目的中心去選。首先要選取最能表達中心的事情來寫,其次要選擇自己非常熟悉的事來寫。只有對事情了解得非常清楚,才能感同身受,用熟悉的事做材料,寫出的文章就能使人印象深刻,文章才能真實生動,感動讀者,產生共鳴。最后從獨特角度選擇一些別人沒寫過的或很少寫的方面選材,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會新穎,讓讀者耳目一新。
2.事情寫完整是重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的六個要素。寫事情時,如果把這六項都寫得清楚明白,就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按事情的順序去寫是關鍵。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有前因和后果。寫作時,或者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來寫,或者按照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去寫。
4.事情經過寫具體是難點。首先抓住細節描寫,尤其有作用的細節要寫具體;其次對事情發展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心理活動寫具體;最后要對事情發生的周邊環境進行恰當的描寫,襯托出主要人物的特點。
寫景的文章主要來源于平時對人文景觀的觀察,通過寫景表達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1.景物特征為中心。紅花、綠樹、高樓大廈、亭臺樓閣這些景物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姿態,景物千差萬別。只有把景物的特點寫出來,才能寫出景物的獨到之處,才能寫出景物的韻味和獨有的形象,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抓住景物的特征,就要進行全方位的觀察,把觀察到的顏色、形狀及不同時刻景色的變化進行比較和思考,找到自己的獨特感受,用優美的語言把景物的特點別具一格地描繪出來。
如教學習作《 即景》時,教師寫作前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要求,認真審題,明確本次習作要寫一種自然現象或一處自然景觀。自然現象指的是風、雨、雷、霧,日出、日落等現象,自然景觀指大自然的山水田園、河塘湖泊等。指導學生觀察晨曦中的公園、雨后景色、傍晚天空的云、夕陽斜照下的水面、風中的落葉等。即景強調觀察的景物是短時間某一場景內發生變化的景物,如課文《四季之美》涉及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從全文來看,四季之美就不是即景,但春天黎明天空顏色的變化,秋天黃昏歸鴉回窠的情景就是即景,同樣,如果觀察含羞草從發芽到長大的過程就不是即景,但含羞草遇到外界刺激輕輕閉合的變化過程就是即景。
課前要布置學生觀察。學生可以按照空間順序觀察,也可以按照時間順序觀察。從觀察重點來說,要立足觀察對象的變化。觀察日出,要重點觀察日出時太陽形狀的變化,周圍云彩色彩的變化,以及大地明暗的變化。觀察天空的云,要重點觀察云的形狀變化及色彩變化。下雨的場景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重點觀察雨的大小、聲音,雨中景物的變化及人或動物的表現。讓學生多角度觀察,做好記錄。
根據觀察的記錄,首先確定描寫景物動態變化的角度,可以從形狀、顏色、數量、氣味等方面描述景物的動態變化,然后開始構思文章。寫景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寫景文章,再次明確描寫景物時,要按照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告訴學生,同一個景物在不同時間是有變化的,可以按照景物變化的前后幾個不同階段來寫。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課文片段,指導學生進行動態描寫。引導學生發現,描寫動態變化時,可以使用恰當的動詞,從景物的形狀、顏色等方面的變化來寫。還可以使用“先……再……漸漸地……”等表示承接關系的詞語。
習作完成后要指導學生,根據本次習作要求進行修改,按照習作目標,明確修改目標。第一,是否按照一定的順序。第二,是否寫出了景物的動態變化?這兩個目標中,第二個目標是修改重點。從學生作品中選取典型片段和學生共同交流修改。如有學生寫《荷花即景》,按照一定順序描寫荷葉荷花,但對荷塘的描寫缺少動態變化,指導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用什么詞語能表達出荷花的勃勃生機。什么詞語形容荷葉的密密麻麻更有動感,有風時荷葉、荷花又會怎樣?如果飛來了小蜻蜓,如果荷葉上有露珠會怎么樣?最后根據學生討論結果,試著修改片段。推薦優秀詩作進行展示,增強學生創作的興趣和信心。
2.情和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自然界的一切景物沒有生命活力,本身沒有感情,一旦被寫進作品,就會帶上作者的情感,表現出鮮明的傾向性。下筆之前,要明確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哪些景物需要詳細描寫,哪些需要略寫,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情融于景中,景融于情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