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新 李 斌/江蘇省靖江市農業農村局
進入新時代,“三農”發展形勢發生顯著的變化。隨著農業農村局的成立,為農服務的范圍、內容、對象、方向等相應發生轉變,服務范圍由農業向農業、農村、農民擴展,工作內容由農業技術推廣向統籌鄉村振興延伸,服務對象由小農戶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大戶和小農戶全覆蓋,努力方向從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向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前進。為全面了解靖江市為農服務現狀,客觀分析存在問題,謀求適應新時代需求、符合靖江市情的發展路徑,筆者通過到各鎮開展座談、交流等方式,著重就農業農村部門為農服務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
一是技術服務。從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等3個方向,每年推廣新品種10余個、新技術20余項,發布各類技術信息50余件,“十三五”期間獲得各級科技進步獎(推廣獎)8項。通過“12316”短信、微信群、QQ群等方式,每年提供服務信息1200余條,覆蓋全市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通過“科技入戶”“雙掛雙服務”、即時性服務等方式,年均為農民群眾提供上門服務2000次以上。二是政策服務。近兩年來,《靖江市鄉村振興八項重點工程實施方案》《關于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一攬子扶持政策相繼出臺,突出高效設施農業、品牌農業、新興業態發展和農業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針對精準脫貧、農村環境整治、農村改革等農村重點工作,設立專項政策,全面發力推動“三農”工作開展。三是保障服務。依托市鎮村畜牧獸醫體系,為全市養殖戶提供強制免疫、疫病防控、動物檢疫等方面的服務。年均投入2000余萬元,平均建成高標準農田1.5萬畝左右。突出“機械換人”和“自動化減人”,近三年推廣水稻插秧機、糧食烘干機、高效植保機等新型農機1156臺(套),無人機、滅蟲燈、噴桿噴霧機等高端機械得到運用,初步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通過覆蓋全市160個益農信息社,定期發布市場供求、價格信息,為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
一是創新“三資”管理模式。2019年,引入社會力量開展第三方監理,突破“自拉自唱”的傳統模式,開展“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會計師事務所財務監理”雙輪驅動試點。試點工作推進以來,違規違紀問題實現“零發生”。二是創新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緊扣“創新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課題,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2018年,由靖江參與制定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導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導則》作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發布實施,“1189”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標準化試點模式得到了國家標準委的肯定和推廣。三是創新農村產權制度。繼續擴大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制定《靖江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指導方案》。在全面推進清產核資工作中同步推進“一村一策”,做好村集體經濟成員身份界定工作。緊抓建立健全組織、科學界定成員、合理量化資產、促進持續發展等關鍵環節,全面組建村級股份合作社,實行集體資產“量化到人、固化到戶”。目前,已有59個村全面完成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一是服務“三農”意識有偏差。近年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較快,但城鄉差距依然較大,農村工作仍然較艱苦、待遇仍然偏低,導致“跳農門”現象突出。個別基層農經與農技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特別是近年來新錄用的農業類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有的把進入基層農經與農技隊伍工作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跳板”,一旦錄用就千方百計思調、轉、改,從而影響了隊伍的穩定性。二是為農服務網絡不健全。目前,鄉鎮獸醫站是市農業農村局下設機構,雖然絕大部分與鄉鎮之間配合比較到位,但還有少數的關系需要進一步協調。鎮級農經與農技服務中心由市、鎮雙重領導,人員由鄉鎮自由調配,造成部分鎮人手不足,如新橋、孤山等鎮農推中心僅有3人,難以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務。村級農技員均為兼職,沒有全面配齊農業專干,為農服務不能實現“一竿子到底”,“最后一公里”在最基層的村級出現斷點。三是知識技能水平跟不上。人員老化嚴重,人才青黃不接。同時,隨著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承擔的任務、項目不斷增多,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需擴充農業技術人員。四是為農服務效果不明顯。隨著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形式的不斷涌入,少數農技干部對復合種養、智慧農業、創意農業、農業品牌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把握不準,指導能力欠缺,存在無從下手的問題。
一是強化責任擔當,提升為農服務意識。要以更寬廣的視野審視“三農”工作,清醒地看到農業農村發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當前,靖江“三農”工作已經到了攻堅拔寨的“節骨眼”上,唯有奮力拼搏才有希望,唯有開拓進取才有成效。既要認真做黨的農業農村政策的堅決執行者,又要成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行家里手,耐心細致地做好為農服務工作,為農民辦好事、干實事、解難事。二是強化隊伍建設,健全為農服務網絡。加快培養造就“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隊伍,加強干部隊伍配備、管理、使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大力引導和動員創業有成、有奉獻精神的民營企業家、致富能手、知識青年、復員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回鄉投身“三農”事業。市一級本著“先急后緩,分批招錄”的原則,從涉農大專院校中招聘優秀畢業生充實到隊伍中來,著力解決“三農”隊伍人員不足、年齡斷層和專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鎮一級在選聘農經和農技人員時,重點選聘農業院校符合條件的應屆畢業生,專業對口,適應性強,進入角色快。村一級至少要配備一名專職為農服務專干(農技員),設立村級為農服務站點,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服務網絡,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三是強化學習培訓,提高為農服務層次。培養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要積極營造有利于農村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創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要推廣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立農村人才培訓網絡,構建成熟的人才市場體系;要借助農業高校、科研單位的人才優勢,繼續深入推進對農村人才的繼續教育、培訓,建立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為“三農”工作隊伍“加油充電”,提升能力水平,充分發揮好人才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推動作用,徹底解決“三農”工作隊伍文化程度相對偏低、專業不對口以及后繼乏人等問題。四是強化基層黨建,打牢為農服務基礎。加強黨的政治思想工作,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開展“科(站)爭先進、個人(黨員)爭優秀”等活動,在農業農村系統營造積極向上的為農服務氛圍,著力解決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深入開展“堅守三農情懷,致力鄉村振興”主題黨日活動,結合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三農”工作重點,進一步夯實為農服務基礎,提升為農服務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