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楊菲/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管理委員會
為推進園區農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園區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水平,張家港市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于2018年10月積極申報并成功入圍江蘇省綠色優質農產品(稻麥)基地創建名單,目前基地創建成效顯著。
園區是張家港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區域,稻麥常年種植面積在2.5萬畝左右,水稻畝產量穩定在600公斤以上,小麥畝產量穩定在400公斤以上,現有綠色食品13個,有機食品2個,園區發展綠色優質稻麥基地的技術條件較為成熟。
入圍創建名單后,園區第一時間明確了創建目標任務和時間節點,并作出詳細部署。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園區成立了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確定工作重點,明確工作任務和目標,層層落實責任。二是注重宣傳培訓。對基地各級管理人員、農技推廣人員、對接企業生產管理人員及基地內農戶開展綠色優質農產品知識、技術、基地建設管理制度的培訓;通過各種渠道宣傳綠色稻麥種植規程,在各社區設立宣傳欄,明示允許使用的農藥清單和肥料使用準則、綠色優質農產品操作規程等,并發放到農戶手中。三是注重技術指導。積極推行統防統治、綠色防控、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農藥使用,加強技術指導服務,使農戶種植全程執行好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管理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的“五統一”生產管理制度。四是強化日常監管。基地辦按照創建工作要求,圍繞產前、產中、產后關鍵環節,依法抓好農業投入品監管、標準化實施和質量監督等。定期巡查基地單元生產情況,包括基地環境、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及生產記錄等,并對范圍內的農資銷售點進行專項監督檢查,查看銷售記錄、進出庫信息、農藥品種等,并做好記錄歸檔。
通過積極創建,目前各項目標任務均已全面完成。一是基地環境和生產管理規范。由綠色食品定點檢測機構對基地環境進行質量監測,基地內土壤和灌溉水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的要求。統一發放生產檔案和生產技術指導書共計88份,基地內88家生產主體在稻麥種植期間,根據指導書在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用藥等生產關鍵時期,做好詳細的生產記錄,如實填寫投入品購買、田間生產管理與投入品使用、收獲、倉儲、交售記錄,各項記錄完整并提交基地辦存檔。二是技術服務監管到位。制定基地培訓制度,開展技術培訓3次共計200余人次。基地內共建立7個示范片和14個示范戶,示范面積達5641.72畝,基地內12家規模生產企業均注冊省級追溯平臺并做好生產記錄的錄入。基地管理員和社區協管員每年對基地內所有生產主體開展4次監管巡查并記錄齊全。三是產業化及融合發展。基地成功創建江蘇省水稻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和江蘇省水稻高質高效示范片。基地發展兩家對接企業,分別為張家港市常陰沙糧油貿易有限公司、張家港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聯農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并成功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與基地內4家生產主體簽訂收購協議,并在協議中明確優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