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從祥
(長江大學 文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由于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空前繁榮的物質文明,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等諸多問題,生態城市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世界上的許多城市都開展了生態城市的建設,均取得了較大的改善,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荊州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有著建設生態城市物質條件[1]。荊州市近些年提出了“低碳、生態、宜居”的城市發展概念,在當前荊州市城市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推進可持續發展是荊州市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
1)地系統結構不完善,公園綠地分布不均。荊州市現有綠化雖然在一些重點區域和地段較為突出,但從綠地系統的整體性來說,現實狀況綠地分布較為零散,未能形成 “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體系。公園綠地分布不夠均衡,沙市老城區和古城內公園綠地數量相對偏少且面積不夠。城市公園類型較少,無法滿足城市居民多樣化的游憩需求,由于公園數量較少,導致其服務半徑過長,給市民的日常游憩帶來不便。綠化種植水平不高,與景觀藝術設計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城市各類綠地在空間營造方面缺乏層次。
2)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市第一產業發展水平低,結構不合理,存在部分產業污染大、能耗高,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不利于生態城市建設。
3)公共交通體系單一、市區交通擁堵。隨著經濟發展,私家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為城市交通系統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交通擁堵已經成為了常態。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比較單一,不符合綠色交通多樣性原則。
4)老城區城市規劃缺乏整體統一風格。老城區由于歷史遺留原因,城市規劃雜亂、綠化開放空間不足,新老建筑形成鮮明對比,缺乏整體性。不能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的特點。
1)良好的水鄉園林城市骨架。荊州市河網密布,湖澤縱橫,大的水系主要有長江、沮漳河、太湖港、長湖、海子湖、荊襄河等,城區水系有護城河、西湖、北湖、西干渠、洗馬池、荊沙河、江津湖、汴河等,典型的平原水網特色使荊州贏得了“水鄉園林”的美譽,從而構成了以水體為主導景觀的水鄉園林城市骨架[2]。
2)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荊州市作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具有很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其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在全國獨樹一幟,這都是荊州市建設生態城市獨有的有利條件。
3)較好的生態環境基礎。荊州以地臨江,高陵環抱,橫跨長江中游的兩岸,因地處荊山之南而名。荊州古代又稱江陵,江陵也概括了荊州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靠江、多陵,有陵且為平原陵阜。荊州近圍著名的山陵有八嶺山、雨臺山,城郊有拍馬山、雞公山等,州、陵、水、林為主要內容的自然生態環境為水鄉園林城市的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
4)優良的自然條件。荊州市不僅是全國內陸水域最廣地區之一,同時也是水網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荊州生態城市的建設必須依賴于健全的管理制度,這其中包括公民參與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城市遺產保護制度。
1)建立荊州生態城市建設的公眾參與制度。荊州市生態城市建設必須確立公眾參與制度。只有確立公眾參與制度,才能建立起政府與公民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使生態城市建設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這也是荊州市生態城市的目標[3]。荊州生態城市建設中的公眾參與制度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明確市民在參與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法律地位;明確公眾參與荊州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程序性內容;建立完善的聽證會制度。
2)建立荊州生態城市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產生與發展與環境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加深,人們開始認識到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保護起到管理作用,可以幫助人們做出高質量的對環境產生較小負面影響的的工程。所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荊州生態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建立城市遺產保護制度。荊州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僅要保護好城市文物古跡,還要保護好具有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區[4]。保留荊州城市的印記,生態城市的建設應該是城市的內涵,必須保護好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
荊州市為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大城市,荊州必須堅持生態環保、綠色發展,文化傳承、保護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城市建筑以荊州區、沙市區、荊州開發區、公安縣和江陵縣區域協調協同發展,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1)構建系統開發的自然生態格局。構建系統開發的自然生態格局,以建設“宜居荊州、美麗家園”為主題,以城鄉規劃為引領,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為核心,依托荊州市區范圍內的長江和海子湖以及其他的河流湖泊等資源構建生態廊道,這種廊道也稱之為“荊州的藍道網絡”,根據藍道資源的發展現狀,應把藍道資源和周邊的綠道網系統進行有機整合與城市郊野公園、生態斑塊一起形成一種網絡化的發展格局,串聯城市當中的生態網絡,通過生態廊道把生態斑塊進行系統化的串聯,通過綠色開發空間引領城市規劃設計,整體構建“500 m見綠、1 000 m見園、2 000 m見水”的生態景觀格局。
荊州市城區綠化現狀優劣差距較大,綠地分布存在不均現象。現狀綠地分布總體上是中部綠化較好,西南部及東北部綠化較差。荊州市城市綠地存在綠地系統結構不完善、公園綠地布局不均,功能單一,數量較少,分級不明、防護綠地缺乏、綠地內服務設施質量較差等問題。
荊州市河網密布,湖澤縱橫,大的水系主要有長江、太湖、長湖、海子湖、荊襄河等,典型的平原水網特色使荊州贏得了“水鄉園林”的美譽,從而構成了以水體為主導景觀的生態廊道城市骨架。
荊州著名的山陵有八嶺山、雨臺山,城郊有拍馬山、雞公山等,州、陵、水、林為主要內容的自然生態環境為水鄉園林城市的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
綠色廊道結構指的是一種城市發展型的綠色廊道結構,主要包括城市綠色生態網絡結構,主要指的城市社區內部的一種微型綠道結構體系,主要包含社區內部游步道兩側的生態綠地以及社區內外的小型公園、街頭綠地等資源。
2)新城集約的城市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荊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遠期將中心城區建成為200 km2、200萬人口的大城市,推進荊州城區“一城三區、多組團多中心”的發展格局。
一城:即中心城區,包括沙市老城區、荊州古城區、沙北片區、荊北片區 沙北片區建設行政辦公、文化體育、生活居住等綜合功能區。
三區:荊州高新區、紀南生態文化旅游區、國家級荊州開發區。
多組團多中心:荊州城區襟江帶湖依次形成老城區組團、沙北組團、荊北組團、荊州開發區、高新區、文旅區。
新城集約的城市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起低碳生態細胞-低碳生態社區-低碳生態片區三級低碳生態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5]。高效便捷的城市門戶、功能復合的服務中心、水鄉風貌的生態新城,構建人性化的開敞空間,打造生態、智慧、宜居社區,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增強城市新區活力,營造低碳新城。
荊州生態城市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產業的優化升級,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發展方向應把握:大力扶植工業,積極發展服務業,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強化各縣市在縣域經濟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1)促進農業產業化。荊州生態城市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產業的優化升級,而荊州農業的產業化是產業升級必須堅持科技興農,用現代技術武裝農業,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推廣拓寬糧食增長空間。通過突出農業科技創新,積極運用農業先進實用技術,使得糧食生產向規?;?、集約化、組織化、標準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2)促進工業集群化。促進荊州工業集群化首先要發揮區位優勢,培育主導產業。其次當代工業科技發達,必須加快信息化的步伐,跟蹤國際先進技術,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有強大的拓展能力、產業延伸能力。
3)促進服務業現代化。工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是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依靠服務業來提升。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土地、勞動力不再像過去那樣廉價,資源的稀缺性顯露出來,各項成本抬升,可能會引起制造業活動的轉移。此時服務業應運而生,與日俱增,其發展促使制造業能級的提升。此外,吸納尖端人才,發展科技服務行業在荊州服務業的現代化升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第三產業中,知識產業正在崛起,科技市場基本形成,一些以開發智力為主的科技型服務業相繼出現。在一些大城市,各類技術服務、技術開發和信息機構紛紛建立。這些新興服務行業是以現代物質生產部門為基礎的,是高度知識化、技術化的產業,是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復雜勞動。
隨著城市數量的持續增多以及城市發展規模的日益膨脹,全球城市均將面臨著諸多的城市問題。能夠構建一個系統健康、有機生態、活力高效的城市將是未來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訴求。建設生態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荊州市生態城市建設策略從完善荊州生態城市建設的制度體系、打造荊州市多樣的生態城市空間模式、優化調整荊州產業三個方面著手。未來荊州城市發展必須堅持走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ID:01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