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仙
(貴州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前提是保護好生態環境。尋求科學穩健的農村發展路徑,既能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民生活狀態,又能幫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同時還可以傳承農村特有文化。鄉村旅游是最近十多年來興起的帶動農村生產生活、提高農民收入、帶動農村發展進步的新路子。
貴州要在脫貧攻堅的基礎上提高農民收入,逐步改善農民生活,實現現代化,必須發展第三產業,走一條充分發揮自身生態優勢且能夠彌補一二產業基礎薄弱的新發展道路,即走鄉村生態旅游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強調,貴州要實現全部貧困人口脫貧,生態旅游是一個必須抓住的新發展渠道。由此看出,推動貴州鄉村旅游的發展,既符合國家的關切,也是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
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探索符合中國“人多地少”實際的新路子。我國農業發展極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產品結構不平衡、供求不平衡,產業結構急需調整,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尋找新的農業經濟引擎。鄉村旅游成為最近十幾年政府大力提倡并鼓勵發展的新型業態。貴州將生態、農民、開發等問題融合起來,可以更好探索生態好、農民富、科學開發的發展道路。
貴州“不沿海、不沿邊、不沿江”,山地占了全省國土面積中的多數,其地理位置特殊,對外開放發展起步較晚。“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及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決定了貴州必須推進產業轉型,走能發揮貴州獨特的氣候環境、地形地貌、地理區位等優勢的發展路子,彌補自身基礎薄弱、人才匱乏的不足。
豐富的旅游資源廣泛分布于廣大農村地區、貧困山區、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既可以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又能成為助力農村脫貧、農業振興、全面小康的新引擎。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要抓住鄉村旅游的契機,把生態資源變經濟資產,貫徹好新發展理念,處理好生產生活與生態的關系,把綠水青山變成精準扶貧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的金山銀山。
貴州歷史悠久,少數民族眾多,氣候環境宜人,森林覆蓋率較高,具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對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貴州有自己的優勢,也存在不足。
在全國各地的旅游景點資源同質化日益嚴重、每逢節假日人滿為患的今天,鄉村生態旅游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對象側重點各有不同,生態旅游主要針對未受污染和影響的自然環境,而非人為建造開發的景點。鄉村旅游則是針對鄉村原汁原味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展開的體驗。無論是原生態的自然氣息、返璞歸真的自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還是含氧量比較高的清新空氣、天然形成的自然風景等,都是吸引游客的最佳資源,都越來越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愛。在2020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中評選出來的2020年最佳旅行清單中,貴州成為中國唯一上榜地區,主要原因是貴州涼爽的氣候及未受外界過多影響的少數民族文化,這正是對貴州發展生態鄉村旅游優勢和長處的肯定。
貴州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有著十分充足的優勢條件,但也有許多劣勢與不足。首先是認識不足的問題。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普通民眾,對鄉村旅游的認識都有待進一步提升;很多人未能正確且全面地認識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單純發展農家樂、建造千篇一律的民族風建筑物,忽略了對自身少數民族文化、原生態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傳承和保護。其次是人才匱乏的問題。由于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起步比較晚,供求關系失衡,專業人才缺口比較大。貴州勞動力相對比較豐富,但是青壯年勞力進城務工者居多,大學生也不愿意回到農村,所以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勞動力不足、人才匱乏,從而導致發展動能缺乏。再次,是發展模式的局限性。很多地方出現了簡單照搬照抄其他發展模式的現象,比如照搬照抄農家樂、生態農作物品種等等;離貴陽較近的民族村落商業化比較重,同時交通等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因此難以留住游客。
貴州作為第一產業較為低產,第二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后發趕超,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跨越,必須采取科學方法,發揮貴州原有自然環境、民族文化的優勢。
貴州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必須對自身相較于周圍各省在經濟、交通、旅游資源等各方面存在的優勢與劣勢有清晰的認識。應抓住自身優勢,發揮自身喀斯特地貌、氣候、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悠久等的優勢和特色,合理規劃自身的旅游樣態和形式,避免同周圍各省出現重復開發的問題。各地應當對自身的旅游資源進行整體評估及合理規劃,避免與省內其它地區雷同。
同時,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生態旅游,需要政府統一規劃。發展鄉村旅游的區域,應防止住房等建設整齊劃一、沒有特色,房舍建設標準不能一刀切,房屋外形避免整齊劃一。生產者、參與者、管理者還有組織者都應尊重自然、尊重農村的生活習慣,讓游客真正感受到鄉村旅游中的精髓,從而留住游客,不斷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貴州是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目前已經實現了縣縣通高速,但是省內交通運輸環境依然比較落后,旅游景區比較分散,鄉村生態旅游已經初見成效的區域之間相隔甚遠。所以,需要大力發展交通、廁所、吃住娛購等配套設施,使游客的休閑娛樂需求得到滿足。同時,加大對貴州的原生態農產品、文化產品、深加工產品、生態環境等的宣傳,吸引國內外的游客來貴州消費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內容,帶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加強相關職業培訓和教育,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為鄉村旅游服務。最后還要調動社區積極性,調動當地住戶參與的積極性,尊重原住民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