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芳
(廣西中醫藥大學 廣西 南寧 530200)
海洋命運共同體是海洋與人的密切關系構建起來的,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習近平主席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2]。海洋在國家戰略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陣地。海洋生態文化是國家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認識、探索、開發海洋過程中積淀起來的物質與精神文明成果。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類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同時也是人類與海洋和諧共生的重要保障。
海洋生態文化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和學術研究領域,它的本質是關注人與海洋的協同發展,指人類在開發和利用海洋的過程中,遵循人類、海洋、社會三方全面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性發展客觀規律的生態文明形態[3]。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4]海洋文化的興盛與繁榮對建設海洋強國具有巨大的推動力,是社會主義強國和海洋強國的本質要求。海洋生態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來源,是對國家海洋文化認同、對不同海洋文化兼容并包和自覺抵制的有力依據。“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
海洋生態文化的構建是國家海洋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和靈魂,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海洋文化的內在價值決定了建設什么樣的海洋強國、如何建設海洋強國。海洋文化自信所提供的價值觀基礎是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建設、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保障和精神感召,也是國家海洋權益維護的理論基礎和依據。因此,建立海洋生態文化構建基礎上的海洋文化自信有助于國家掌握海洋文化話語權、加快海洋強國的建設、樹立海洋強國的形象。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生態環境,在人類繁衍、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保護意識和適可而止的開發理念,過度的開發利用使我國海洋生態環境面臨一系列的危機:海洋生態環境污染嚴重、海洋生態災害多發等。造成海洋生態危機的根源是海洋文化危機的體現,也是構建海洋生態文化的現實意義。同時,海洋生態文化的構建為海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保障,促進海洋經濟方式的轉變、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有利于培養海洋環境保護與海洋開發利用并重的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19世紀以來人類不斷加大對海洋開發利用的強度和方式,造成了嚴重的海洋資源透支,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海洋生物捕撈遍及世界海洋面積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大陸架,造成海洋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海洋生態環境功能退化,由此也引發了眾多的生態環境災害,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呈現惡化趨勢。
海洋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和發展的最后空間,是解決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危機的希望。如何高效開發海洋資源又不對海洋進行無序的破壞是一個亟待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
海洋生態文化是對海洋環境的人文關懷,是解決目前海洋生態環境發展危機的理論依據和價值導向。構建海洋生態文化,可以解決近海海洋污染嚴重,海洋水域極度惡化等問題,保證海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海洋生態文化的研究,可促進海洋經濟持續性發展,提高全民海洋生態保護意識。通過借鑒世界海洋強國有關海洋生態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有助于我國科學家探索海洋生態科學發展道路,從而豐富中華民族海洋文化寶庫[6]。海洋生態文化是綠色、科學的文化,是應對海洋環境危機的有效手段。
“海洋生態文化是海洋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的產物,是海洋科技不斷進步、海洋生產方式不斷革新的產物,是海洋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7]海洋生態文化是生態文化的組成部分,來源于人類開發、利用、保護海洋的經驗提煉,體現了海洋生態系統內部運行的規律,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一種海洋文明范式。海洋生態文化反映的是人與海洋之間和諧的良性互動,是人與海洋可持續性健康發展的紐帶[8]。海洋生態文化的構建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海洋生態文化意識是人類對海洋生態各構成要素的認知水平的概括,旨在讓人們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海洋資源、海洋生物,糾正部分短視和扭曲的海洋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海洋生態文化意識有助于海洋生態保護倫理責任的主動擔當,確保海洋利益不被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海洋資源一度被掠奪性開發和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失衡,生態資源遭到浪費和流失。在全社會倡導培養海洋生態文化意識能夠改變人們對海洋生態環境被任意破壞的無視,提高對海洋生態安全的責任意識。
人的行為與海洋生態關系重大。人類要不斷發展,就需要進一步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兩者要達到一種動態平衡關系,才能建立良好的共贏態勢。如何建立人與海洋的平衡關系需要多方的參與和努力,政府管理部門、社會公眾、海洋開發者三個主體構成了人與海洋互動平衡的要素,三方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政府管理部門通過建立海洋生態保護的制度和道德規范來約束人們的海洋開采行為,指導社會大眾的行為,幫助樹立文明意識。通過規范的文明行為來實現人與海洋的動態平衡和持續性發展是推動海洋生態文化的關鍵和重要內涵。
海洋生態文明構建為海洋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和指導作用。由于能源短缺,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海洋作為新興、綠色的資源和能源,理應在開發新產業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海洋生態文化是建設我國生態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應該順應海洋發展的自然規律,合理改造和利用海洋資源,解決人口和經濟發展帶來的能源不足的困難。要開發和發展海洋生態文化產業,還應以市場為導向,以文化為指導,提升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創新產業結構。沿海地區的生態旅游業及其相關的海洋產品開發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提升了當地的文化自豪感,做到了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豐收。同時,也應加快海洋修復產業的發展,加強海洋公共服務建設,全方位圍繞海洋生態文化建立新型的產業模式,滿足社會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
海洋生態文化構建的意識帶來了行為和產業改革的變化,要持續、健康地發展海洋文化產業離不開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海洋生態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衡量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制度化和法制化應該做到常態化和規范化。制度和行為規范是海洋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的前提,只有完善、落實海洋生態文化制度,才能保證海洋產業綠色發展,制止和防范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減少海洋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風險。
海洋占據我們地球70%的面積,但是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還遠遠不足。巨大的潛能和未知等待我們去認知和探索。海洋生態文化建設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更是全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課題。在新形勢下,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不單純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應將工作重點放到如何確保人與海洋的可持續性健康發展,實現共贏的局面。
海洋生態文化體系構建與國家的政策一致,是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提高人們的海洋生態保護意識,海洋文化宣傳是關鍵。海洋生態文化構建是需要全民參與的一項工程,海洋文化宣傳包括對海洋文化的內涵、本質、價值的宣傳,應該打造一個多維度的立體平臺 ,聯合政府、學校、社會三方共同參與和搭建。全民性質的宣傳離不開政府層面的頂層設計,只有制定行之有效、喜聞樂見的宣傳政策才能讓文化宣傳落到實處。海洋文化的宣傳對象是廣大公眾,宣傳的形式既要注重科普性,也要有趣味性。通過廣泛開展海洋文化的公益宣講活動和科普教育,在社會和學校層面擴大影響和提升意識。同時,鑒于大數據時代的發展特點,將文化宣傳電子化、高科技化相結合,利用AI、VR等技術開展海洋文化虛擬體驗活動,將科技與文化相融合,提升海洋文化的感染力和魅力。將海洋文化與當地的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結合起來進行科普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宣傳方式。海洋文化涉及到歷史、地理、習俗等方方面面,多層面地關注海洋文化能讓公眾了解到海洋發展的歷史、現狀、未來,增強公眾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對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促進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位一體”的宣傳構架必將把海洋文化發展意識深植每個人的心田。
大衛·索斯在《文化政策經濟學》中提出:“文化政策一定不能忽略文化訴求,政策要充分體現文化目標的內涵、實現方式和評估方法。”[9]海洋生態產業的發展和優化需要海洋生態文化作為理論指導和價值定位,規劃產業結構發展,提出產業優化方案,建立產業交流平臺。除了發展海洋生態相關的新產業,還應對原有傳統的海洋產業進行調整和改革,逐漸由原來的高投入、低產能、高污染的產業向綠色環保、集約循環的產業轉變。無論是新產業的建立還是傳統產業的改革轉變,科技創新都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和關鍵。有利于海洋生態平衡的第三產業也應順勢而為,大力開發,不僅可以高效利用當地的海洋生態資源,也能增加當地的經濟產值,從而營造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
海洋文化是人類在探索海洋過程中積累的海洋價值觀,新時期海洋生態文化的構建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響應。我們應以海洋生態文化為導向,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著眼于可持續性發展,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