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細林
(中共乳源縣委黨校 廣東 乳源 512700)
乳源是旅居美國、加拿大、越南、老撾等海外過山瑤的祖居地,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于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系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態文化建設的代表之一。
乳源瑤族屬于瑤族四大支系中的盤瑤支系。在舊中國,瑤民由于躲避天災、戰亂、戍邊等,不斷向外遷徙,特別是元明清時期,大批瑤人翻越南嶺,進入兩廣、云貴甚至越南,或舉家躲進大山之中,過著游耕游居的艱辛日子,被稱為“過山瑤”。乳源瑤族自稱“勉”“優路”“依路”,其語言為“勉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瑤語支。與廣西、湖南、云南、泰國及美、法、加拿大等講“勉”語的瑤族人語言互通。過山瑤在乳源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跡,并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了以乳源為重要起點,向西南、西北甚至東南亞、海內外國家延伸的遷徙路線。20世紀80年代,美國、加拿大等海外過山瑤人到乳源尋根問祖,并確認了乳源世界過山瑤祖居地的歷史地位,因此,乳源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
一是鮮明的過山瑤文化特征。古樸而神秘的瑤族拜盤王文化、風格迥異的瑤族反面刺繡文化、高亢而充滿神韻的瑤族民歌文化、具有瑤族盤王文化的共同特征而又獨具過山瑤特色的服飾文化,這些都代表著瑤族人的信仰文化、審美文化、傳統生產文化。另外乳源過山瑤耕作一山又一山的游耕遷徙歷史和后來走向農耕社會成為山地民族的發展歷史,所有這些都共同構筑起乳源過山瑤鮮明的文化特征。
二是脈落清晰的文化形態。雖然瑤繡、瑤歌等各種文化特色鮮明,獨具形態,但乳源過山瑤文化始終以盤王崇拜為主線,通過信仰文化的催生,服飾文化的演變,伴隨生產生活過程的文化孕育,逐步形成了瑤歌、瑤舞、瑤繡以及生產工藝、飲食、醫療保健等獨具形態的文化種類。這些文化種類脈絡清晰,相互關聯而又獨具特點。
三是具有較為完整的文化名錄體系。現存文化類別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盤王節》《瑤族刺繡》《瑤族民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乳源瑤族服飾》,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乳源瑤族傳統醫藥》等。形成了以國家級、省級、市級項目以及各級代表性傳承人為主體,縣重點推薦名錄為補充,普查線索項目為延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四是現存許多有待挖掘保護的文化生態鏈。作為具有特定表現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依托一定的物質形式作為其產生和表現的載體。例如,瑤族刺繡有其原始的印染、針線制作方式作為工藝產生的表現形態,以及印染所需的原材料取材等,但至今沒有完整的記錄和傳承手法。這些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生態鏈中的傳統工藝、傳統生產方式、傳統取材渠道等,仍然存留于民間,有待于挖掘整理并加以記錄保存。
乳源瑤族自治縣是廣東省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區域。廣東省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將風情獨特、內涵深厚的乳源瑤族文化作為整體保護對象,有利于保護發展本地民族文化,詮釋與維系了粵北地區乃至廣東省的多元一體文化格局,對于建設乳源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提高民族文化自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義,是堅持區域文化豐富性與“打民族牌、走生態路”的關鍵性舉措。首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廣東省瑤族文化(乳源)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其次,構筑廣東建設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支撐體系,是乳源貫徹國家“一帶一路”頂層戰略,實現社會事業多方聯動提升的應有之舉。
世界過山瑤文化交流中心區的建設關鍵在于維護好“文化之根”。文化之根在于文化生態的維系與完整。因此,要堅持文化生態保護的底線,始終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核心。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基本方針,堅持文化生態保護的真實性、完整性,依法、科學地開展保護工作。
世界過山瑤文化交流中心區的建設目的在于促進乳源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建設的出發點立足于長遠的民生需要,落腳點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要將文化民生與物質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
世界過山瑤文化交流中心區建設著力點在于彰顯特色文化,要始終圍繞瑤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突出乳源過山瑤文化特色,重點凸出打造拜盤王信仰文化、瑤繡瑤服瑤歌瑤舞藝術文化、瑤家美食等工藝文化。
打造廣東省乳源瑤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在全國具有較強的示范作用,對于乳源全縣的經濟社會建設同樣具有科學示范引領作用,并將對乳源瑤族文化進行整體性、完整性、系統性地保護與發展,同時也將對乳源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加強世界過山瑤博物館的布展建設。從縣委縣政府的高度成立世界過山瑤博物館布展建設領導小組,組建資料收集功能組,并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參與,廣泛收集與乳源過山瑤相關的文物展品,設立博物館展品收集專項經費,向全國甚至世界各地有瑤族的地區征集展物。
完善南嶺瑤族文化資源多媒體數據庫建設。南嶺瑤族文化資源多媒體數據庫是全國,甚至全世界第一個獲得國家批準并驗收的瑤族文化資源數據庫,具有示范作用。因此,要進一步加強項目建設,設立專職管理機構,提供專項經費和人員保障。
推進乳源過山瑤文化旅游品牌建設。一是突出瑤族特色,打造好乳源瑤族十月朝活動,活動要體現瑤族拜盤王文化的深厚內容;二是打造具有世界過山瑤文化影響力的傳統村落和建筑區間,形成重點展示宣傳基地;三是深化乳源文化品牌設計,形成具有時空穿透力、區域區間影響力的品牌體系;四是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機制,著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努力使特色文化產業成為乳源旅游經濟的品牌支撐。
深化瑤族文化研究。以過山瑤文化為重點,加強乳源本土文化以及與乳源瑤族文化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將研究重點放在當前瑤族文化發展史、形成史以及傳統工藝起源、瑤族文化主體價值觀等方面,為塑造乳源文化形象提供內涵支撐。
上述五項措施既有基礎,也有方向指針和總體目標,既有頂層設計,也有支撐支點,是相互貫穿、相為補充的有機整體。如何實現總體目標,需要在思想上進一步統一思想,行動上積極探索實踐,走出一條符合乳源實際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民族文化建設之路,使乳源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過山瑤文化交流中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