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芹
對于思維導圖而言,可以幫助學生將多個知識點聯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同時還能對其思維起到相應的發散效果。因此,思維導圖便成為廣大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的重點部分。
思維導圖可以基于關鍵詞本身,不斷深入,通過尋找與之存在聯系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逐步形成一個網狀結構。當教師給出關鍵詞之后,學生便可以以此為基礎,將其看作是構建整篇文章的基礎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再會有無從下手的情況出現。但是,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有所不同,自身理念也完全不一樣。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的時候,理應將其實際情況考慮進來,基于個體差異,幫助其構建與其個體特點存在聯系的思維導圖,進而逐步形成自己獨有的寫作風格。
思維導圖主要基于某個單一詞語,在此基礎上不斷延伸,從而形成一幅網狀圖片。通過這種方式,所有知識內容的羅列將會變得更為直觀,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發散。雖然語言本身屬于一類較為抽象的事物,往往很難進行記憶,但通過導圖聯結之后,彼此之間就有了更多的聯系。學生可以順著導圖提供的思路,一步一步延伸,慢慢思考,篩選一些適合自己寫作的內容,逐步完成寫作工作。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想象力便會得到有效開發。
在早期教學的過程中,通常都是教師先提供題目,之后安排學生自主寫作。當教師完成批改之后,學生根據評語內容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寫作水平。這種方式不但效率偏低,同時師生之間的交流過于淺薄。而思維導圖本身是基于師生深入探究之后形成的圖表,可以讓師生在探究過程之中,思維模式持續碰撞,進而提升探究的整體效果。如此一來,探究的整體效率也會有所提升。畢竟教師的個人精力十分有限,不可能與全班每個同學完成深入交流。而通過這一模式,所有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對于建構理論來說,主要對于學生自身知識建構的實際過程有所重視,理應有著較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教學活動的整體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首要工作便是為學生創設相關情境,抑或者為學生提供一些與其日常生活存在聯系的案例,引導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認真反思,基于全新認知和傳統認知本身,產生相應的沖突。顯然,這樣的方式對其個人成長和發展將會帶來諸多益處。最后,再根據這些全新的認知,重新組建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認知結構。但凡學生的大腦之中完成構建工作,由此可以說明學生當前已經完成了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并獲得了大量的經驗,為其未來的個人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對于有效教學理論來說,主要是對于高效課堂的構建有所強調,以此確保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有所提升。一般來說,該理論具體關注的內容包括六個方面。其一,對于教學活動整體過程有所注重,并關注對應的評價。其二,促使教師的教學質量有所提升。其三,針對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展開管理。其四,對于教學本身,思考是否能夠面向所有學生。其五,通過設計相應的標準,確保其有著較強的可測性以及可量化性,以此對教學活動本身展開更為有效的評價。其六,對于現有的教學活動展開反思,從中找出一些更為有效的教學方式。
對于腦科學理論來說,主要是對人體的大腦展開研究,并通過圖像的方式,將其呈現在人們眼前。通過觀察能夠了解,人體的思維模式處在一個發散的狀態。正是因為這一因素,人們便開發了思維導圖的形式,一部分是基于思維本身的靈感,另一部分則是受到了大腦神經元的啟發。從某種角度來說,圖示化結構可以展現出思維模式的外顯形態,而思維導圖的基本形式與該模式就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以此促使學生的大腦得到進一步開發。
許多初中學生在拿到題目之后,經常會感到不知所措。不僅覺得自己沒有任何能夠表達的內容,而且自身語言組織水平也不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便需要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其突破相關難題。從事實角度來看,當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關鍵詞之后,基本上就能完成對學生的引導,促使其按照主題的要求逐步思考,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
例如,教師在作文課教學時,為學生提供了基礎詞語“春天”,由于春天一詞十分寬泛,許多學生無法有效把握,寫不出所以然。然而,教師便可以嘗試對學生展開引導,讓其基于“春天”自身的基本特點,充分發揮想象,假設自己當前正處在春暖花開的季節之中,細細品味和感受,并從中找到一些與春天有所關聯的內容以及能夠突顯春天特色的內容。一些學生在顏色層面有所拓展,包括生機勃勃的綠色、金光閃閃的黃色以及明媚的湛藍色等;一些學生在事物層面有所拓展,包括綿綿細雨、百花爭艷以及青山綠水等。之后,再根據這些詞進一步拓展和聯想,諸如綠色就可以進一步聯想到大樹、小草以及美麗的大自然,綿綿細雨又能聯想到柔和之感以及飄逸之美,而百花爭艷又能夠聯想到花團錦簇、繁花似錦以及花海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思路便會得到強化,在實際寫作時,就可以按照思維導圖提供的思路,逐步完成每一步描述,進而完成表達,提升作文的表現力。
1.對學生潛在的寫作積極性展開激發
教師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通過應用思維導圖,理應對學生的個人情感展開激發,促使其逐步轉變對于寫作的態度,慢慢產生興趣,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思維發散。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于寫作有了興趣之后,才會積極嘗試應用思維導圖,并不斷延伸和聯想,寫出一篇令自己感到滿意的優秀作品。
2.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想象
基于關鍵詞本身,對其不斷拓展和延伸,得出許多與其存在相關聯系的詞語,以此起到欲望激發的效果。許多學生其實已經有了較強的學習基礎,只是聯想能力不強,在拿到一個新詞語時,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完成拓展。為此,教師便需要安排學生進行專門訓練。諸如,基于詞語“紅色”,可以拓展為“五星紅旗”“姹紫嫣紅”“紅彤彤的臉蛋”等。按照教師提供的示范,學生分別從形容詞語、象征事物以及類比事物等多個角度出發進行聯想。或許初次接觸時,還不是很習慣,但經過長期練習之后,自身綜合水平便會得到提高。
3.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
很多學生之所以感覺自己無話可寫,或者在已經提供的關鍵詞之上無法進一步延伸,就是因為自身積累過少。“書中自有黃金屋”,只有通過大量閱讀,學生才能不斷豐富自我,增加自己的見識,拓寬自己的視野。每當接觸到一個詞語時,腦海中就能立刻蹦出多個與之存在相關聯系的詞匯,并且還能在得出的新詞匯上進一步延伸。這樣一來,學生的寫作思路就能得到有效拓展。一般來說,教師再為學生提供閱讀材料的時候,最好能夠和其興趣有所關聯。一些喜歡歷史的學生,可以為其推薦《聊齋志異》《山海經》;一些喜歡小說的學生,可以為其推薦《哈利·波特》《福爾摩斯探案集》;一些喜歡詩歌的學生,可以為其推薦《你是人間四月天》《泰戈爾詩歌》。
對于思維導圖而言,雖然是對內容進行總結和精簡,但同時也能對重點知識部分予以概括。因此,語文教師在實際授課的時候,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完成教學活動。并嘗試將關鍵詞進行具體化演變,幫助學生理解寫作的價值。
例如,在以“葉子”為題進行寫作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基于課文本身,對學生展開引導。如果單純直接讓學生進行描寫,學生往往會缺少應有的思路,不知道如何下筆。此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篇小學時學過的文章《秋天的葉子》,讓其思考在這篇文章之中,對于葉子本身這一主題進行了怎樣的拓展。之后,再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想要寫一篇《冬天的葉子》,是否同樣可以套用這一思路和模式,二者之間又會有著怎樣的區別。通過這一方式,學生的寫作思路就會被完全打開,結合文章內容本身,以葉子為核心,列出相關關鍵詞,從而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在課堂結束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根據這些關鍵詞,認真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為自己的寫作提供素材,進而能夠有效提升寫作效果。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之中包含了大量豐富的基本內容,對學生的正常理解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因此,教師理應提高對于思維導圖的重視程度,將其本身的優化作用全部發揮出來,同時還要盡可能促進師生之間的彼此交流。在早期的教學之中,思維導圖多在一些理科科目之中有所應用,很少會在文科科目之中進行滲透。所以,教師在實際采用的過程中,自然會有大量問題出現。為了改進這一問題,教師便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及時引導,以此將思維導圖的效果全部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