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由于生物教學難度與廣度,為此,在學生高中生物時相關生物教師也應該從學生的自主學習方面尋找有效突破口。基于核心素養,加強科學史教學的相關作用。給予學生更多表現的機會,以此來提高整個課堂教學質量。它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相關熱情,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到知識學習的重要突破口。這也反映了新時代生物教學的一種重要模式,教師應該在探索生物科學史的相關規律時了解學生學習的總體特點,通過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教材中出現的科學史內容大多出現在課本正文、資料分析這些板塊,由此,教師對于這些知識也并不是太過重視。他們大多只是要求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解決而已,這也導致了學生在生物課堂上無法對這些科學史話、科學家的故事產生了解。
首先,很多教師會在教學科學史內容時將內容中的一些科學方法給擺出來,但是很少能夠有教師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升華整個課程教學。大部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系統的要求學生去學習生物科學史,他們在課堂上滲透的科學史內容也僅僅只是局限于教材的局部。很多教師對于科學教學方法了解的并不是太過到位,更談不上生物課堂的科學教學了。其次,部分教師認為生物科學史在高考中的地位并不是太高,為此他們也不會浪費課時去進行這一方面知識的學習。學生對于生物科學史的學習也不是太過重視,整個生物科學史教學現狀停留在一種初級階段。教師無法知曉怎樣評價學生的科學史掌握情況,也不知道科學史內容中滲透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
良好的開始環節會為學生的后期整個學習過程奠基,為此教師也必須注重好生物課堂的有效打開方式。以生物學史作為新課導入的相關材料,從而激發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相應興趣。生物材料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它能夠在網絡視野下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基因在染色體上》這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故事回顧模式來幫助學生探索科學家對于遺傳規律的探尋過程。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一般性的學習規律。在教學生時教師可以利用的材料是非常多的,這也給生物新課程展開打下了十分好的基礎。
一直以來核心概念教學就是高中生物教學的一大重難點,由于概念的抽象以及難懂性,學生在學習概念時也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每一個概念都包含著生物科學家的酸甜苦辣,生物概念教學方法是有著很多的。
教師如果能夠依照生物學史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那么學生在生物課堂上也會表現得更為活躍。這樣一種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知曉概念之間的對應關系。例如在教學《DNA 分子》這一課程時,為了幫助學生弄懂DNA 兩條鏈的連接方式,教師就可以由當時兩位研究DNA 分子空間構成的科學家的想法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模型探究以及模擬過程中了解科學家的相關思維,在不斷修正過程中領會生物學科學習的真正奧妙。
科學探究能力是高中階段學生在生物課程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能力,一般來講的話,科學探究的過程都是由學生自主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尋找問題,最后得出結論的一類過程。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生生物時教師也要依照實驗,依據實事求是重視生物課堂內的探究式教學。了解生物學科內容的相關由來方法,在歷史回顧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發展素材。例如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圍繞類比推理法、假說演繹法等科學方法幫助學生攻破生物學習重難點,通過科學史講解來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生物學科的一般打開方式。教師可以圍繞一些經典實驗如DNA 復制特點、遺傳規律發現,基于染色體的相關練習來幫助學生進行探索。通過適當的實驗改變,將其設計成適合學生發展的探究性課題。
若僅僅只是依靠題海戰術,那么學生在生物課堂上也很難獲得提升。在學完相關的生物知識之后,教師可以借助生物學史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理解。這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題目練習,它能夠真正加深學生對于專項知識的理解。為此教師也要合理利用好一些科學史的材料,結合教學重難點、融合生物教學主題創新教學題目,以此來實現學生對于專項題目的掌握。這也說明了生物學史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它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提升。
相關的生物發展科學史實際上也展示了人類對于生物知識研究的整個探索過程,在此類生物科學史的指引下,學生能夠在生物課堂上表現得更為出色。它可以大大提高生物課程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相關熱情。
在教學《遺傳與進化》這一模板時,由于相關的遺傳科學史并沒有在教材正文中出現。為此在利用科學史進行生物教學時,教師如果以史而論,那么整個生物學習課堂也會顯得十分枯燥。為改變此種教學模式,教師應該以知識作為重要載體,通過課堂教學來改變生物課堂的整體氣氛。教師可先為學生補充相關的生物學史史料,利用多媒體進行相應視頻展示,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如在教學DNA 分子復制這一課程時課本上并沒有給出進行DNA 分子復制研究的全部實驗,教師可通過適當的PPT 展示梅塞爾的實驗過程。讓學生通過對照分析來了解整個實驗結果,這時學生通過及時的補充發現也知曉了DNA復制方式。對于生物教師來講,如果在生物課堂上只是將科學史進行單一的陳述,那么還是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新時代的生物教師應該以相關的生物知識點作為課堂打開的重要方式,利用科學材料挖掘出科學史材料中的內在教育價值,幫助學生加以應用,以知識載體來讓整個生物課堂變得更具趣味。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突破整個生物課程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體會一般性的生物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意識。
科學史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于專項知識的理解,但是在進行具體的科學史教學時,教師也要依據新課改的相關教學目標來進行生物科學史教學。對生物科學史進行適當的整理研究,突出整個生物課堂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部分。在具體展開教學時,生物教師應該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改變以往的單一教學模式。注重生物材料的鮮活性,以突出生物課堂教學重難點作為教學出發點,讓整個生物學史服務于學生的生物學習過程。
例如在教學《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這一課程時教師在課堂講述過程中就可以適當的將孟德爾的個人生平以及在這八年實驗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告訴學生,過后再將孟德爾的整體工作情況以及論文發表給學生進行適當介紹。在此種課堂模式展開下,整個生物課堂會變得趣味十足。這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后期的孟德爾雜交規律,最終建立屬于自我的生物知識體系。又如在教學《基因在染色體上》時,教師在生物課堂上就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課本上沒有介紹的實驗或者以摩爾根和他學生之后所做的后續實驗作為課堂切入點。在相關的補充材料播放完畢之后,教師可試著提出一個問題――摩爾根為什么要假設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 染色體呢?通過這一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時學生在親自思考過程中也了解了驗證時測交親本進行的組合方式。它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孟德爾假說演繹法的認知,最終突破學生學習的重難點。通過此種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能夠在有效科學史帶入過程中突破課堂局限,讓學生了解科學史的深厚。
將生物科學史帶入課堂已成為現今很多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采用的一種策略,但是在應用科學史時相關生物教師也必須做好提前的篩選整理工作,不能夠脫離學生的學習實際。
例如在教學《DNA 的復制》這一課程時,雖然DNA 的半保留復制證據是選學內容,但是這個知識點對于學生的后期學習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已有的課堂實際將一些已有的知識點和結論作為已知條件告訴學生,幫助學生透過實驗現象來觀察實驗本質。這時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也能夠對生物學科所涉及的一般性原理加以理解,它真正加深了學生的整個思維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時并不要刻意去注重整個知識灌輸過程,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目標在滿足班級學生需求的情況之下合理利用好生物學史。如果有關的內容不需要學生記住只是要求學生了解,那么教師就應該遵循此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合理規劃學習目標的情況之下完成自我學習能力的升華。
在應用生物科學史進行教學時,相關的生物教師應該落實好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幫助學生突破生物學習局限。同時教師也要了解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利用好新型的教學模式,以知識作為載體。合理定位教學目標,幫助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一般性規律。最終透過歷史來了解生物學科的學習本質,升華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這樣一種合適的教學方式更能夠提高生物課堂的整體教學成果,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