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雯君
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課堂構建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可見其在歷史教學中具有的重要意義。高中歷史考查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力與理解能力,因此,大部分學生與教師對于人文歷史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學習能力與授課體驗較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各所學校在改變其教學模式中首先考慮的問題。核心素養作為學生在學習中必不可缺的條件,是學生與教師都應當重視并且去不斷加強深化的重要因素。歷史的核心素養就是激發學生對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認識,并在生活中能夠用人文情懷的目光去審視遇見的問題。在這一階段,歷史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科素養提出了新的條件,要求學生能夠在文言文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將晦澀的文字轉化為具象化問題,對其模糊的概念有一個新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學好歷史。
高中學生正面臨著高考,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任務是非常繁重的。日常生活中對人文情懷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這就要要求當代學生有足夠浪漫文藝的本質,將生活中遇見的問題以高情商的方式給予妥善解決。在素質教育的當下,如何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運用好學生的特征,讓孩子對學習保持激情是當前教師面臨的巨大攔路虎。這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與專業能力相匹配的教學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并將其運用于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并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現如今,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教學課堂中的首要問題,例如在講授宋明理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生活中最常遇見的理念,將其與儒家思想進行對比,循序漸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好奇心,以此來為高效的課堂奠定基礎。教師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已經從授課者轉化成為引導者,其首要任務也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應當注重學生的課堂體驗,打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以此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歷史是一門趨于感性化的課程,往往需要輔之以大量的知識儲備來讓學生對課本中的概念有一個具象化的認識。中學生的理解判斷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發展,但若想要其能夠擁有與課本知識相匹配的學科素養,還需要教師的引導。案例分析是教師在課堂中經常能用到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能讓學生理解幾何圖形這一抽象的知識點,還能強化學生的記憶能力,讓學生自身對數學這一學科產生學習興趣,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滿打滿灌的教學方法在當今時代已經是一種不可取的教學方法,一味地灌輸課本中的知識只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給學生留下學習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的感受,從而產生抗拒學習的心理。歷史課堂中教師往往都會利用歷史上有趣的小故事來幫助學生分析其中的寓意,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以此強化高效課堂的構建。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一方面可改良學生自身的學科素養,一方面可以輔助教師的授課過程,為學生和教師有一個良好的課堂體驗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歷史這一課程中,理解能力也是其學科素養中不容忽視的關鍵點。動手實踐能力還能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對課本中死板硬套的知識點有一個新的認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課堂和學習的靈魂,興趣和好奇心是學生接觸歷史并愛上歷史的核心。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征,設置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與游戲,在課堂中展開互動,以游戲競賽和人物扮演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歷史。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減輕教師的授課壓力。這不僅僅是依靠教師在課堂中的授課或是學生自己去做習題可以培養出的,所依靠的是學生動手實踐與思考的有機結合,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落實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策略。
歷史課本上對于某一人物的刻畫與現實中人們對其的印象往往有些出入,這正是一個讓學生在生活中塑造歷史課程核心素養的關鍵。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歷史學習的主要過程,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中設置出環環相扣的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知識,那將是新課程改革取得巨大成果的表現。簡單的故事案例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深化課本知識,并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分析。例如生活中人們提及始皇帝都留有一種暴政的印象,再結合教材中對于始皇帝中肯的評價,就會發現平時人們對于歷史人物的認識存在片面的弊端。端正學生對于歷史的認識,大大提高歷史知識的敏感度,增強教學質量,讓學生從故事案例中了解歷史的用途,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生活中調動教材知識,培養學生對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科素養。
大部分人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認識都是以一味地灌輸為主要印象,其實不然。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僅僅是會對教材知識有一個深化的講解,對學生自身的學科素養能力的培養也是課堂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例如《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這一課,教師可以在課前對學生下達分組學習任務,讓學生對于新課程的學習有個初步的了解,以此為第二天課程的學習搭建夯實的平臺,呼吁新課程改革對當代高中生提出的要求。如果教師只是在四十五分中的課堂中就要求學生對教材知識有一個與預想相匹配的認識是非常困難的,不僅會讓教師有一個非常疲憊的授課體驗,還會讓學生認為語文課堂是一個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從而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失去興趣,使新課程改革的效果無法真正得到展示。正確的授課過程應當是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從網上搜集、實際調查、圖書翻閱等途徑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為其生活中的核心素養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還可以減輕教師在教學中的負擔,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可謂一舉兩得。
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會決定學生未來的眼界,父母是學生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也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家庭教育的熏陶對于學生的知識儲備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效果,一個正確的理念往往會在某個時間段對孩子的決定起著意想不到的影響。注重學校與家庭的結合,雙管齊下,做到讓學生在學校自主學習,在家自覺學習的目的,那將在新課改的過程中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就。如在講授十九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下發學習任務,讓學生回到家后和家長一起去調查了解這方面的數據分析,讓學生在課前對世界文學藝術這一概念有個初步的認識,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調查成果,從而讓學生為課本知識的吸收打下基礎。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一方面還能讓學校與家庭互相配合孩子的學習任務,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對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要求學生提高自身學習素質,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強化學生學科素養,培養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敏感度。這不僅僅是一場課程的改革,更是對從古至今教學模式的改革。熱愛學習的前提是擁有一個正確并積極向上的學科素養,各所學校已經將培育學生學科素養的任務放在首位,大面積地調整自身的教學模式。學科素養的培育不單單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發展方向,更是決定學生是否能夠正確運用所學知識,是否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的主要依據。歷史對人們日常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歷史案例與課堂的融會貫通將是幫助學生學好歷史的主要方法。高中生的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都達到了一個非常成熟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卻往往都被枯燥乏味的課堂體驗磨掉了對于學習的激情。由此可見,課堂的有效構建更是當前高中課程教學的重要前提,以此為標準,新課程改革所取得的效益將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