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琴
對于區域認知而言,一直可以看做是地理學習的重點內容。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相關學者對其基本內涵的界定未能實現全面統一,從而對日常教學帶來了諸多影響。為此,學校教師理應對此提高重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進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的整體水平有所提升。
學生在地理課堂之中,通過提升自身認知素養,可以對各類地理現象有著更為深入的了解,并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不僅如此,學生也會懂得如何將區域分析和區域對比兩種方式整合在一起,使得自身理解模式變得更為理性,同時思考方式也會得到全面優化。
通過培養學生自身的認知素養,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好地把握各個區域之間的差別,明白其中的文化特點,同時還能使其思維模式發生轉變,變得更具全局化特色。如此便能促使學生的邏輯水平有所提升,分析能力也可以達到更高層次,進而對其日常學習也會帶來諸多益處。
通過對學生自身的認知素養展開培養,可以使其更好地把握某些特定區域中所出現的自然景象和文化特色。依靠展開深入分析,可以明確其中的整體性特點以及實際差異,進而能夠更好地把握區域發展的實際狀況,做出自己獨特的評價。之后還能結合實際情況,針對當前出現的各類問題,提出一些有效的治理措施,進而使得自身思維水平達到更高層次。
現如今盡管很多教師意識到了教學改革的意義,但是自身思想理念卻沒有得到及時轉變,尤其是在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之后,在課堂教學時,仍然以強行灌輸的方式為主。這種教學模式極為單一化,整個課堂非常枯燥。雖然教師有嘗試對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進行培養,但整體效果很差,學生們很難有效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對于地理課程的學習也沒有任何興趣。即便教師十分努力,最終的教學質量仍然無法達到自身的預期。
現如今教育部提出了課改政策,主要是因為傳統教學方式已經很難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在對學生的認真素養展開培養的時候,很多教師采取的引導方式存在缺陷,未能發揮出啟發性效果,使得學生無法自主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其中,最為明顯的問題便是評價體系缺乏合理性。普遍教師主要會通過期末考試的方式,以分數為基準,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顯然,這種方式不夠合理。認知水平有著很強的主觀性,往往很難通過考試分數進行體現。由于教師過于注重終結性評價,使得學生認為提升自身認知能力沒有任何益處,從而將大量的學習時間投入到了做題之中,進而影響了自身的全面發展。
現如今我國普遍地理教學一直都和其他高中科目處在完全分離的狀態,教師未能合理把握各個科目之間的聯系,使得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認知僅僅停留于教材表面,并未意識到其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
其一是普遍教師沒有開展實踐活動,即便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但是自身分析能力以及思想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從而影響了自身的全面發展,為其個人成長帶來的較大影響。
其二是一些教師雖然意識到開辟新課堂的意義所在,但整體情況仍然不夠樂觀。學生通常會將自身所有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文化課學習方面,而對于自身綜合素養的培養缺乏重視。如此自然會使得自身認知水平的提升受到較大影響。
教學理念對于授課影響非常大,可以看作是教學的重要先導。如果教師自身的認知存在缺陷,自然會使得日常行動出現不自覺的情況。因此,只有高中地理教師真正認識到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的意義所在之后,才會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各種方案,以此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然而由于受到各類因素造成的影響,多數師生對于認知素養的理解較為片面,促使教學的效果未能達標。所以,地理教師理應轉變自身陳舊的思想觀念,順應教育部提出的全新要求,積極投入到教學改革工作之中,合理把握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目標,認真展開區域認知的全面分析,進而完成方案優化。或許在初期教學時,整體效果還無法令人完全滿意,學生的個人思想無法跟上基本要求。但只要不斷努力,學生便會逐步意識到提升自身地理認知理念的意義所在,進而以此為出發點,嘗試處理各方面地理問題,促使自身綜合水平得到提升。
所謂教學方案,主要是教師在實際授課的時候嘗試的各類方法和思想。只有對教學方案不斷創新,才能確保學生的個人興趣能夠得到有效激發,進而使其認知素養能夠達到更高層次。一般來說,教師能夠應用的教學方法有很多,最為常見的主要包括三類。
1.畫圖教學方式
地圖是地理教學中十分常見的基礎工具,當迅速有著較強讀圖能力之后,自然對其認知素養的提升會帶來諸多益處。為此,教師就可以嘗試依靠畫圖的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識圖水平。例如,在進行“德國魯爾區”的相關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嘗試畫出魯爾區的大致輪廓,之后再逐步深入,畫出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運河等,在繪圖的過程中,學生就能理解該區域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有水源充足、水運便利等知識點,比單純的看圖說話要記憶深刻的多,明白個中細節,為以后其他知識點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方法。
2.游戲教學方式
在進行區域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促使學生有效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地理教學本身十分枯燥,很多學生對此不感興趣。但是在通過游戲教學之后,學生的學習態度便會有所轉變,從而可以將潛在的積極性全部激發出來。例如,在講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對珠江三角洲范圍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便可以組織全班學生,一同展開填圖游戲。使枯燥的知識生活化,通過對學生引導,讓其有效了解珠三角各個城市具體的地理位置,從而加深學生自身的區域認知能力。
3.多元對比的方式
在進行區域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采取多元對比,一方面可以將學生自身的主體地位展現出來,另一方面還能使其對于區域認知的程度得到全面加深,進而提高綜合素養。例如,在進行區域發展差異中“南方與北方”相關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參照東中西部差異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投入到我國南方和北方區域特征的探究活動之中,結合相關地圖,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大方面著手,具體包括地形、氣候、自然資源以及工業、農業、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交通、對外開放程度等方面,逐一展開。依靠這種方式,學生對于區域差異的比較方法將會有著更為深入的理解,進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力。
對于地理實踐活動來說,其本質上便是以現實問題作為基礎,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的學習活動。通過應用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學生走出教室,進入到大自然或者社會之中,深入觀察,認真思考,自主實驗,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知識內容的全面遷移,幫助其完成認知素養的培養。所以,基于教改的背景,教師理應對此提高重視,結合教材內容以及當地的地理環境,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并抽出一定的課程時間,安排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例如,在完成“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教學之后,教師便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地理實踐。在周末,教師帶著全班學生來到田地之中,通過小組的形式,展開實地調查,了解當地農民的生產勞動狀況,把握其日常生產工作的基本條件、實際特點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明白區域農業的發展規劃。依靠這種方式,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將會連接在一起,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思維導圖,并逐步意識到自身所學知識和農業發展之間存在的聯系,進而提升自身的地理素養。
通過對于評價體系展開全面優化,可以使得教師更好地把握學生現階段的知識盲區,從而可以對其做出更為準確的評價,使得學生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明確未來學習的主要方向,促使自身潛在的學習動機得到全面激發。為此,教師理應在合理把握區域認知的基礎上,創設全新的評價體系,對學生有著更多的關注,從而使其認知素養得到提高。一般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診斷性評價
教師可以通過測試的方式,對學生自身的區域認知水平展開把握。基于學生的分數,以此為未來的教學活動明確方向,使得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2.將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整合在一起
對于廣大學生來說,認知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性過程,而且不是教師強行灌輸就能實現,而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慢慢完成滲透。為此,教師理應從多個層面入手,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將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全部整合,進而使得學生的認知素養得到增強。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對學生自身的區域認知能力展開培養,教師理應嘗試對于教學活動展開優化。基于早期教學存在的主要缺陷,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此使得教學活動得到全面改善。如此一來,學生的整體水平必然會得到有效提升,為其發展帶來了諸多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