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名
由于歷史到現實的諸多原因,女性大學生在就業上一直存在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優先考慮“已婚已育”的女性已經變成職場的潛規則,加上二孩政策的實施,女性的法定假期有所延長,更是有了所謂的痛經假。但是,這些看似貼心的政策卻讓女性大學生的求職陷入困境。為促進現今女性平等就業,國家出臺了進一步規范招聘行為的各項政策,要求在招聘時不得詢問女性婚育情況,這會對女性大學生找工作帶來何種影響引起社會熱議。
19世紀末,中國的維新知識分子在意識到“婦學實天下存亡強弱之大原也”,開始提倡“興女學”;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教育部頒布了“壬戌學制”,中國女性終于獲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中國女性受教育普及化程度開始逐漸提高[1]。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7年,我國在校女研究生、專本科女生所占比率都呈上升趨勢,女性大學生逐漸也成為引領時尚風潮、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群。然而,由于女性大學生的進一步增多,在當今人才培養和就業問題上產生了很多矛盾,產生了一系列嚴峻的問題。2019年2月22日,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要求在招聘時不得以性別為由限制婦女求職就業或拒絕錄用,其中包括不得限定性別、不得詢問婦女婚育情況、不得將妊娠測試作為入職體檢項目、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不得差別化地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等[2]。現今,女性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不少在面試時被問到“是否已結婚、打算什么時候生孩子、有計劃要二胎嗎”此類問題,并且學歷越高的女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這些提問的情況越突出,甚至有的單位要求女性求職者簽署五年之內不結婚不生孩子的“承諾書”,即使求職的女性比男性更有能力,也會因為婚育情況被拒之門外。
女性是社會的特殊群體,而女性大學生更是高校的特殊群體。女性大學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更高的學歷和更專業的學術知識,除了為家庭和社會培育后代,肩負人類繁衍的職責,更是社會中的重要勞動力。但也是由于女性這一特殊社會角色,造成雖然女性身上的擔子從未減輕,卻沒有享有與男性同等的地位和同等的就業機會以及在工作中得到同樣尊重的一系列問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統計監測報告指出,中國成年女性參與勞動的性別比例在逐步減少,而其主要原因是大多女性為了照顧家庭而不得不離開勞動力市場[3]。對于女性大學生而言,在求職或工作幾年后,大多面臨結婚、生育問題,這不僅不利于在事業正發展的黃金時期為自己謀得職業晉升,更不利于自己工作經驗的積累。婚育情況“保密”政策的出臺,看似給女性營造了一個公平的就業環境,但即使用人單位嚴格按照政策要求執行,招聘時卻有顧慮,不了解的寧可不要,女性大學生在求職時有可能遭受更為嚴重的性別歧視,甚至有些用人單位為了保險,直接不給女性面試機會。如何在政策的保障下通過更多途徑保護女性大學生的就業權益,消除女性大學生就業不公的現象,是現今急需解決的新課題。
不得詢問女性婚育情況政策的出臺,看似是為女性求職者塑造更為良好的就業環境,卻在無形中增加了女性求職的負擔,抬高了女性入職的門檻,減少了女性求職機遇。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女性大學生畢業時剛好是女性的最佳適婚、適育年齡,在畢業一兩年內就面臨著婚假、產假問題,女性的退休年齡又早于男性,導致招聘女性大學生成本越來越高。人力資源部在平時招聘時就對已婚未育的女性求職者帶有些許偏見,加之缺少完善的制度體系,即便有不能詢問婚育情況的政策,但是也不能給予女性大學生足夠的保護和支持。為了免于被舉報罰款,有些企業直接選擇不給女性求職的機會,在女性大學生提交簡歷時就直接拒絕其面試。在這種隱性歧視下,能夠維護自己權益的女性少之又少,對于求職機會的減少只能默默接受。
不能詢問婚育情況的政策規定了對不遵守規定單位的嚴厲懲罰措施,這在無形中加劇了女性大學生的就業性別歧視。由于我國低生育率與人口老齡化以及二胎政策的出臺等原因,鼓勵生育成為國家人口政策調整的方向,原本對已婚已育的女性有所讓步的用人單位,“保密”政策讓他們更加惶恐,對于女性婚育隱私的保護,讓用人單位為自己的利益保障感到不安,對男性的偏愛錄用現象更加嚴重。女性大學生剛剛步入社會,所具備的閱歷和實踐能力都處于劣勢,在最需要就業帶來成就感的時候卻遭到社會各方面的打擊,降低了女性大學生的信心,增加了就業壓力。
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女性的勞動時間、強度等都低于男性,加上女性大學生面臨婚育假期帶薪造成企業損失的問題,導致企業對執行同一職能的男女職工工資分配存在嚴重的差別。2010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口中女性的平均工資是男性的65.8%,盡管在當今許多職業(如網紅、主播等)女性似乎比男性有優勢,但這種情況更顯示了對女性能力的歧視,因為這些職位通常是在消費女性的魅力,不僅無法反映女性求職的優勢,反倒彰顯了市場經濟下女性求職者的悲哀,女性的求職標準因為此類表面光鮮的職業而降低。婚育“保密”政策只在條例上對于女性進行保護,在事實上卻無法進行全面的監督,也沒有從根本解決保護成本的問題,多數女性大學生為了在畢業后快速找到工作、減輕自身壓力,往往會降低自己的求職標準。
婚育情況“保密”政策是國家有關部門近年來出臺的關于女性權益保障的力度較大的政策,也有嚴格的懲罰機制,通過6項“不得”來強調用人單位不能逾越的底線。可是,在現實的實施過程中卻容易讓用人單位有機可乘,雖然在打擊招聘過程中的違規行為方面有嚴格的措施,但這些缺乏實操層面的反就業歧視界定,沒有形成真正減少、解決問題的處理機制。多數女性大學生在遭遇就業歧視后,難以真正獲取司法部門的幫助,維護自身權益所需要花費的精力也無法承受。此外,“保密”政策中所出現的罰款條件為“拒不改正、情節嚴重”,但懲罰條例設定不清晰,懲罰條件也不容易達成。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國家應該制定針對反就業歧視的基本法律,完善已經出臺的政策,并且針對當前突出的問題作出相應的規定,明確監管部分、監管方式、處罰標準,建立反歧視的專門機構,出臺有關救助機制,保障女性求職者在權益受到影響時能夠獲得實質性幫助。同時,政府也應當幫助企業分擔壓力,在完善女性保障條例的同時,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分擔其中的保護成本,減輕企業用人的經濟負擔,給予一定的政策獎勵或福利補貼,從而減輕其聘用女性大學生的心理負擔,為女性大學生求職中獲得公平的就業機會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保護。
在女性大學生求職過程中,不能僅僅依靠針對女性就業出臺的保護政策,如果不能消除企業對女性長期形成的大眾印象,就算法律、政策再完善,也很難徹底解決女性大學生在求職中遇到的問題。當下,應引導企業轉變社會觀念,使用人單位對女性大學生的認識更加客觀,減少并逐漸消除就業過程中所出現的歧視和不公現象。女性大學生對于用人單位是非常有益的,有數據表明,同行業中,將女性提升至管理崗位會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當前社會看重知識經濟和人才經濟,而女性所特有的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等優勢將會在職場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當代女性大學生大多具有自尊、自理、自信等新時代女性的特征,加上在大學中所學習的專業知識,以及實踐中歷練的團隊協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優點。如果用人單位能夠轉變用人觀念,不要過分夸大女性大學生的弱勢,應積極發現女性大學生的優勢,給予她們更多的就業機會。如此,女性在事業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會不斷得到更多領域的認可,就業環境也會得到改善。
“保密”政策的出臺,表明了我國對于女性的權益保障和女性發展的重視,但同時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女性負擔,在求職中女性大學生的地位變得更低。女性身份特殊,在現代社會,男性比女性在家庭勞動中所投入的精力要少很多,女性不僅承擔著大部分家庭勞動,還要參與社會勞動,導致女性大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在這個權益被“剝奪”的求職環境下,在女性大學生憑著自己的努力加入勞動市場的時候,她們地位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現在的女性大學生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能力,但這種方法只能局限于自身地位的提升,而不能改善女性在求職過程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提升女性地位,把所謂的家庭勞動變為公共勞動,打破傳統家庭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區別,保障女性在家庭與工作間的平等性,重視女性在家庭勞動下所創造的價值,尊重女性在現代社會生產中的地位,才能進一步解決女性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所遭受的歧視和不公,讓政策不再是所謂的“紙面福利”。
由于種種原因,婚育情況“保密”政策的出臺似乎沒有消除女性大學生在求職中的顧慮,改善當前女性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國家、社會、企業、女性大學生自身共同努力,加之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女性大學生在就業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難題一定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