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北京 100105)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軟實力,國家的進步和富強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具有時代性,這說明文化需要與時俱進,才能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文化具有先進性和落后性之分,這說明我們在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不能全盤吸收,應取締精華,棄其糟粕,使優秀文化得以永續傳承,最終將民族文化融入民族精神中,作為民族的精神支撐,指引民族的前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力量。在當代,我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重要指導思想,需要堅定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促進民族文化不斷繁榮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奠基石,新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偉大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我國堅定不移的走馬克思主義道路,為我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科學性和正確性[1]。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指引下,新中國取得文化大繁榮,1953年,我國正式提出“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是繁榮我國文化事業的基本方針,實現了各民族、各流派文化的大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指導下,我國民族文化更加完整,更加生機勃勃。因此,馬克思主義為我國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理論支撐,使民族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馬克思主義遵循唯物史觀,認為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社會發展推動文化發展,文化發展反作用社會發展,對社會經濟、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民傳統文化的形態,推動封建社會不斷發展,直至今時今日,儒家思想仍經久不衰,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助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便能體現出我國的儒家思想,這說明文化具有延續性,能夠塑造民族性格,培養民族品質[2]。馬克思文化觀認為,優秀的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們所要傳承和創新的也是優秀的民族文化。
我國要實現國際地位的提升,增強綜合國力,不僅要做經濟強國、政治強國,還要做文化強國,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為世界文化增光添彩[3]。在我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我國提出了“文化強國”,這告訴我們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要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首先需要具備高度的文化自信,認可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并做好傳承優秀文化的使者,將中華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傳承民族文化的關鍵在于豐富民族文化的形式,拓展民族文化的內容,使民族文化更富有包容性,從而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奠定基礎。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我國是唯一一個延續至今,沒有消亡的國度,這足以說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自孔子時代開始,我國的主流文化形態便逐漸形成,并不斷延續發展,這期間雖然受到外來佛教文化的影響,但是我國的文化主體形態依然沒有發生改變,我國人民仍堅定不移的傳承著我國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歷久彌新[4]。
文化傳承關鍵在于內容,這是核心,我國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在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需要不斷豐富民族精神的內涵,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對民族思想進行整合,提升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調動更多的人參與到民族文化的傳承中,發揮集體的力量,通過對民族文化的內容進行豐富,激發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使當代人民牢記傳承文化的使命和責任;在歷史上,即使面臨強大的外敵入侵,我國人民也沒有絲毫退卻,而是團結起來,勇于抗爭,這是以愛國主義為主的民族精神的力量,是民族精神文化內化于心的表現。人民群眾是創造文化的主體,因此文化傳統需要體現人文關懷,我國古代墨家思想倡導“兼愛、非攻”,儒家倡導“仁者愛人”,這均是人文關懷的體現,同時近代康有為更是提出建立大同社會,這些思想均是當代建立和諧社會建立的理論思想來源。民族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我們應不斷挖掘其時代價值并加以傳承。
在新時代,需要結合時代要求對文化傳承的方式進行創新,以增強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中國古代,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文化傳承體系,這些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均有體現,如政治層面,統治者倡導儒家文化,直至后來科舉制的實施,均是文化傳統的有效方式;除此之外,我國古代建立私塾等各種學校,這是文化傳承的最直接形式,也成為當代教育傳承的范例;古代家族通過組訓、家訓的形式來傳達一種價值導向[5]。我國古代通過教育、宣傳等形式使得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統,但是近年來,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逐漸受到冷落,許多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如書法、古典樂等逐漸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網絡、游戲等。基于此,我們應重視文化傳承方式的選擇,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其一,發揮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教育的傳播具有普遍性,通過教育傳播可以提升國民素質,可以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基于此,當代教育應注重豐富課堂內容,為學生增加傳統文化科學,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如可以將書法、繪畫等納入課程,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增加經典古詩文的學習比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其二,開展靈活多樣的傳統節日活動,以此來向人們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學習、傳承傳統文化,如可以在地方組織京劇、黃梅戲等文化活動,還可以借助媒體來宣揚傳統文化,如中華好詩詞活動、鑒寶活動等,為傳統文化愛好者提供一個平臺;其三,借助新技術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宣傳,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促使我國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文物、古跡等的保護,如可以采用全景數字仿真系統來向更多的人展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仿真技術可以防止珍貴文物受到損壞,同時也豐富了文化傳播的形式;另一方面我國還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以影視作品的形式展示出來,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認知中國傳統文化。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國由于地域差異,具有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因此重視文化的傳承,需要加強對地域傳統文化的保護,可以設立地方文化傳承機構,以此促使文化傳統的規范化,通過設立統一的管理機構,可以為傳統文化的宣傳提供一個平臺,地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定期組織一些文化活動,這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娛樂生活,還能夠有效的傳承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生活[6]。除此之外,要保持傳統文化具有長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僅僅依靠傳承遠遠不夠,還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應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特色,如在傳統儒家文化時,我們可以將其與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儒家思想的“仁”“愛”思想正是當代建立和諧社會所需要的。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實現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們因重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科學的文化觀,在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需要重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傳承和創新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沒有文化的強盛就沒有國家的強盛,我們應深刻認識到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的關系,以更加富有活力的時代文化為社會發展助力。當代國際社會的競爭,也是文化的競爭,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我們應發揮民族文化的優勢,將民族文化與時代文化相結合,不斷豐富當代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的當代價值。我們在傳承和創新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應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基礎,在汲取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要注意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切忌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以正確的價值觀去評判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并加以批判性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