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后勤集團,湖南長沙 410081)
在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發展經濟,其次建設文化。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階段,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的經濟、文化都稍顯落后,無法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在我國,農村建設和發展一直是國家建設的主要內容,尤其是農村文化的建設與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有直接關系。從狹義角度來看,農村文化就是以農民為主要載體的村落文化,其文化核心產生于農耕文明,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相應的價值觀念、認知方式、情感追求等。農村文化具有傳承性,形成之后會持續傳承并不斷演進。在現代社會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村文化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文化建設策略也需要隨之轉變。
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建設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不僅包括經濟小康,也包括文化小康。近幾年,我國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仍舊沒有消除。部分農村地區缺少文化生活,思想落后,甚至沉迷封建迷信,與小康社會的建設和發展背道而馳。所以,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使農民了解更多現代文化,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為全面步入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精神文化生活并沒有得到改善,發展仍舊比較緩慢和滯后。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農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有所加強,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城鄉交流范圍隨之擴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開始想城鎮遷移[1]。在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消除的情況下,城市文化發展迅速,但與農村文化缺少協調性,農村文化應該適應農村居民逐漸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如此,在封建社會的影響下,許多農民仍舊存在傳統封建的小農意識,民主和法律觀念比較匱乏。發展農村文化可以解除農民的思想束縛,有助于我國民主化建設。
要建設和諧社會,不僅要確保城市和諧有序的發展,還要確保農村的和諧。近年來,我國在積極建設和諧新農村,為了達到建設目標,需要先發展農村文化。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農村文化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加強農民教育工作,建設積極、健康的農村文化,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礎。當前農村存在基層管理落后和文化缺失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要先加強人們精神生活的建設,提升農民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個人品德等素質素養,是農村文化能夠全面發展。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其需要滿足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化等發展需求,其中工業化是十分重要的發展載體。在我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投資、出口和內需是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動力。不僅如此,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三農”問題對建設的影響較大,需要盡快解決。這些問題都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癥結點,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
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文化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文化產業中,鄉村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不僅可以促進城鎮化的經濟建設,還能提升城鎮化的政治水平。一方面,城鎮化需要建設和發展,農村文化則需要繼承和開發,在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將鄉村文化作為主要的經濟開發對象,以此促進城鎮化經濟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積極發展經濟,還要做到“五位一體”。所以,農村文化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經濟,也可以帶動農村居民的全面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
傳統文化對農村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雖然有很大的優點,但也存在較多的缺點。例如,農民具有勤儉、愛國等傳統美德,但同樣也有功力、狹隘等人性的缺點。在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雖然物質生活改善,但文化支撐不足,外界信息對農村居民的思想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一些人開始追求享樂,逐漸形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的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傳統觀念,甚至帶來了一些信仰危機。在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下,農村社會的運行規則受到了挑戰,傳統文化的傳承秩序逐漸被打破[2]。
在我國,許多地區都比較側重于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對文化建設缺少重視,同時也存在重視城鎮建設,忽視農村建設的現象。一些基層負責人認為經濟建設是彰顯自身能力的主要方式,文化建設并不能帶來明顯的政績效果。進而導致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資金較少,農村沒有專門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或者一些文化站設備陳舊、缺乏管理,并不能發揮文化建設的作用。在文化內容方面,一些領導干部認為文化建設即歌舞、演出等藝術文化,對文化內容的認識并不全面。
在封建社會中,我國農民逐漸形成了小農思想,缺少集體主義觀念。在三大改造結束之后,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農民的集體主義觀念有所提升。在新中國建設的階段,雖然國家經濟比較落后,但在黨的帶領和號召之下,我國修建了超過8萬多座水庫,為我國農業的進步和發展貢獻了十分巨大的力量。但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斷深入,許多西方文化流入中國,一些負面文化對中國農民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其集體主義觀念逐漸被淡化。許多人越來越重視發揮自己的個性,雖然現代社會強調體現自我價值,但集體主義精神也不能缺失。
娛樂文化具有放松精神、舒緩壓力的作用,能夠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但現代文化卻逐步走入低俗化的發展誤區之中,進而對現代人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一些黃色、暴力的藝術作品逐漸增加,還有很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被歪曲,不僅會誤導大眾,還會帶來錯誤的思想觀、價值觀。低俗文化會消磨人的精神,導致人逐漸缺少信仰,如果放任低俗文化的發展,會導致我國文化建設的停滯不前。
我國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一直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任何國家或社會制度中,國家的意愿與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的意識形態都需要被表達,而統治階級的思想會在社會中占據統治地位,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主流文化。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將技術、方法作為武器,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武器。在我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都是優秀的思想武器,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能夠促進我國現今文化的發展和建設。在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以這些思想為指導方針,明確文化建設的方向,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促進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
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歷史的長河積淀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特色。農村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對和諧社會的發展和建設有很大的作用和意義。所以,要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倡和諧相處、勤勞勇敢、勤儉節約等農村傳統文化和傳統美的,積極建設農民的精神家園。此外,可以大力發展紅色文化,其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崇高理想,凝聚了我國群眾的品德、智慧和品質,對我國農村文化的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為了更好的發展農村文化,應該先提升農民的個人素質,使農民認識到文化建設的作用。為此,要建設農村文化人才隊伍。首先,要建設高素質的文化管理干部隊伍,落實各項文化管理措施,提升管理干部的個人能力,實施專業的培訓和教育。其次,在農民群眾中選拔文藝骨干,建設農民自我服務隊伍,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能力和特長,并對群眾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落實相關的優惠政策,以提升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最后,積極發展可與技術學校進行合作,培養高素質的工作團隊,并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城市要對農村進行有效的支援,當地政府可以采用政策引導的方式將更多的人才引入農村,使城鄉建設能夠逐步實現平衡。
為了減少市場中的低俗文化,應該加強文化監管機制,從多個方面入手,實現黨政齊抓共管。在管理機制改革創新的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當地文化的特點、機制等進行改革和創新。積極建設農村文化站,不僅要提升文化站的服務水平,還要增加文化站的功能作用。可以建立公共文化資源數據庫,利用信息技術傳播現代文化、健康文化。在監督考核方面,可以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和獎懲機制,嚴抓黃賭毒等不法活動,提升農民的法制意識,促進農村文化的全面進步。
綜上所述,在城鎮化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城市經濟和文化的建設,還要積極建設農村文化,做到城鄉平衡。在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以農民的需求為基礎,改革文化體制、加大資金投入、規范文化市場,幫助農民群眾建設精神家園。要大力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提升文化服務水平,進而促進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