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普然,張晶
(1.西北大學歷史文化產業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127;2.西安復興文明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127)
在人口爆炸以及二百年間全球工業化浪潮積累的尖銳矛盾和弊端的今天,世界經濟與地球資源都已不堪重負,迫使各國有識之士認真思考人類文明的前行出路。也就是說,人類文明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需要重新考慮發展與資源的適配問題,一場新的人文革命正在醞釀中。未來的文明必須是更為和諧的,而中華民族傳統的文明內核如世人所知是講求“天人合一”的,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以,我們有條件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為世界文明進步貢獻自己的文化智慧。
“資源”是支撐個體及社會存在、運行與發展的客觀要素,囊括了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信息、資本和社會關系。
而文化不僅是一種寶貴又極富彈力的資源,還是一種典型的社會人文資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量,同樣屬于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
文化資源數量眾多,范圍很廣,內容豐富,良莠不齊(文化是不論好壞的),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文化資源才是值得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去選擇和開發的呢?
“文化資源”是依托文化因素為生產系統的輸入項之一,我們可以在產出端創造出形形色色的商品及服務等價值來。比如,建成一個遺址景區,制作一部歷史題材電影,傳統金融信用文化漂移嫁接到電商領域催生支付寶,或者是誕生了一部提高社會某領域秩序與安全的法律。
而且,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與工業化時代主要依賴自然資源消耗、規模化生產各種工業制成品、大肆推進交通運輸設施體系的經濟擴張模式不同,當今信息時代的各國更加重視以科技與文化的力量來占領全球產業鏈分工及商業市場的高端,形成了一流國家輸出文化、價值觀與高科技商品,二流國家生產常規工業品,末流國家販賣自然資源為生的明顯格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國人圍繞其文化資源的開發與經營做了一篇好文章,我們國家的深厚文化資源同樣具有為社會經濟良性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的不俗潛質。
然而,資源本身并不能實現超額的市場價值。森林中的樹木不如貨場里的圓木值錢,而后者的身價與宜家出品的家具又有天壤之別!
文化資源同樣如此,甚至有時候并不天然具備市場價值,必須通過精心的梳理、開發、加工與包裝等一道道工序,才可能轉化為吸引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專注于我國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及轉化工作,僅就這一領域而言,必須在產品化與產業化上狠下功夫,畢竟原材料、半成品與精品的市場價值差異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什么樣的文化才能成為文化資源?在實踐中,分辨、提煉文化資源是需要相當的智慧與技巧的。通過我的研究發現,可利用的“文化資源”應具備以下特點。
(1)形態復雜性。
首先,文化資源的形態相對復雜,既可能以相對純粹的信息態存在,如羌族口耳相傳的史詩,又可能是一種橫跨物質與精神領域的復合形態。
(2)價值多元性。
文化資源的價值可能是多元的,或者說是分層次的。比如,一處歷史文化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它,并完成了相關考古報告,這里可能實現了考古價值、學術價值乃至文化價值;進一步,當這處遺址最終被有效保護并成功建設為一個開放景區時,它的價值實現了飛躍,遺址被更多的人認識了,開發保護者得到了更多的保護與再開發資金,消費者滿足了自己的觀光欲望,也就是說這個遺址被“復活”了。更進一步,這處遺址通過更深層次的產業化開發,做成更多類型的文化產品時,再通過線上線下的海量傳播和延伸開發的話,這種文化資源的價值將更加意義非凡。
(3)社會屬性。
文化資源天然具有社會性,有些還屬于經濟學上所謂的公共資源,這種社會性及公共性還可以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所以,就開發或應用來說,誰都可以掌握并利用其來創造價值和財富,尤其是針對非物質型的精神文化資源而言。
(4)非消耗性。
有形的物質資源會隨著使用而消耗,整個世界的存量在理論上是一定的,而文化資源在這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文化本身可能因為落后或過時隨著社會進步而被淘汰,但人們圍繞某種文化資源的發掘利用可能是超越時空且經久不息的。比如,現如今很少還有人相信魔法仙術這些東西的存在,可是依托這類文化創造的現代文化作品卻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國外有《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和電影,國內近些年各種仙俠玄幻風格的小說與影視作品也一直很熱門。事實上,文化資源能夠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得到永無休止的積累、擴充、繁衍和增殖。在當今這個互聯網時代,這個特點尤其醒目。
(5)智慧主導性。
開發文化資源是一種嚴重依賴人類大腦思維的實踐活動,由智慧去主導,也能誕生出更多的智慧——這種資源是人類智慧與才識的表征與體現,充分彰顯了人類精神層面的特征。
那么一項潛質不錯的文化資源,怎么才能順暢而有力地予以開發轉化?如何才能實現社會價值與經濟回報的雙重回歸?在文化資源能夠合理產生時,文明與文化之間有著何種關系?
文明這個概念最初就正式誕生于歷史研究領域。當年的西方學者為了辨識考古發現的先民社會的發展水平,劃定了Culture與Civilization兩種層次。
相對于普通的考古文化,構成文明必須具備4項基本要素:擁有城市;出現了文字系統;掌握了冶金技術;形成了禮儀文化。也就是說,文明是高于考古文化的一種發展狀態。
就更為寬泛的社會文化領域而言,文明也屬于一個比較概念。同一個時代,同一個世界,會同時存在因技術水平不同和風俗習慣有異而生活方式差異明顯的族群或社會。當進行橫向對比時,就出現了發展快慢的區別,而文明則代表著進步。
所以,理解文明的要點很簡單,核心就在于文明標志著進步或者優越性!
一般而言,可以如此看待文化與文明的關系:文化是一個人類族群演化、發展的“基因”,是記錄了一個人類族群內在發展脈絡的“密碼”,而文明則是這種“基因”外化的表現,是具體化、規范化、邏輯化了的“基因”呈現形式。文化存在于人類生存的始終,可以被一代代傳承,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漸進的發展過程,從未間斷;而文明則是相對穩定的靜態的跳躍式發展過程,它萃取了文化中的精華,摒棄了糟粕,實現了升華。
文明四要素中,最基礎且關鍵的是城市,城市往往會作為巨大的文明實體留存下來。今天,考古學上稱之為“文明遺址”。這類遺址是人類文明的見證物,就像自然資源中的生物能資源一樣,曾經枝繁葉茂,長久深埋地下,最終重見天日為人所用。通過這些保留下來的遺址、遺跡、遺物,今天的人類可以清晰地考察文明發展的脈絡和軌跡,梳理人類走過的漫漫長路,并從中提煉出文明發展的精髓要素。
相較于文化資源來說,文明資源更具物質形態,甚至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資源實體,世界聞名的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就是這種文明資源的典型代表。兵馬俑作為兩千多年前古代中國雕塑工藝的集大成產品,實際上就是一種文明的表現物,今天的人們在參觀兵馬俑的時候,可以直接從這種文明遺跡中感受到古代文明曾經達到的高度。這樣的文明遺跡構成了文明資源的主體,它是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文明資源不僅限于遺址。古代文明中曾經使用的器物、曾經秉持的精神以及曾經的行為都可以構成文明資源的一部分,而這些元素又都可以依托于文明遺址來進行開發和展示。古今中外的文明遺址很多,從古代墓葬到古代建筑,再到古代城市,文明資源在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更加具象地將人類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重現出來,因而是一種更加適于進行大規模開發的資源。文明資源中包含了文化資源的很多要素,在施行開發的過程中,這兩種資源往往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文化精神和氣質是以不可見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的思想當中的,而這種精神性的資源必然會有一個物質型的載體。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文明資源又可以被賦予一層新的內涵:它是文化資源“表演”的舞臺。當相對較虛的文化資源與相對較實的文明資源相互結合起來,才構成了完整的社會人文資源,兩者相互助力,就在文創領域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回到我們開始時的問題,如何在龐雜豐富的文化資源中來選擇合適的開發對象?我們的主張很明確,就是在進行目標篩選時,優先選擇那些已經進入文明范疇的文化要素,因為這樣的元素意味著優質、進步,或者是文明資源中最具進步意義或優越性的。這就是“從文化中萃取文明”的理念,選出來的目標明顯具有閃光的傳世價值,運作起來自然也就事半功倍。這就如開發礦藏一樣,項目單位可能面臨著本地豐富的各種礦產資源,然而當下的精力和財力有限,如何取舍?當然是優先開發品位高的富礦,優先開發財富價值最醒目的金礦、銀礦而暫時擱置普通礦藏。
事實上,每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脈絡,都一定有其高點,而這個高點,就是文明。縱覽世界各國,文化產業在選擇發展方向和內容的時候,也都是選擇當地文化的文明高峰,從文化元素中萃取出文明的精髓來進行加工。
在北歐,五百年前盛極一時的北歐海盜文化就是那里的文明特色;在美洲,古老的印第安文明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內容資源;在日本,豐富多彩的戰國文化是它的古代文明高峰,由此衍生的影視、動漫、游戲產業風生水起;在西歐,精彩紛呈的中世紀文化萃取出了令人津津樂道的歐洲中古文明;在希臘,古典神話體系構成了希臘人特有的上古文明標志;在北非,古老的埃及文明屹立數千年,滋養了無數影視、動漫文化產業的發展……
凡此種種,無不說明從文化中萃取文明的重大意義。僅僅在文化層面進行創造,始終是分散的,只有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文化資源中文明級別的資源才能代表一種文化的全部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