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西寧 810008)
“兩彈一星”精神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民族振興愛國熱情的象征。在新中國7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兩彈一星”事業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成就,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奠基新中國安全基石的曠世偉業。“兩彈一星”精神中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建設時期的生動體現,飽含著刻苦攻關、獨立自主賦予了艱苦奮斗精神豐富的時代內涵,在新時代青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彰顯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伴隨著核能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當時原子彈的研制技術卻為幾個少數國家所壟斷,威脅著人類的安全和生存。新中國面臨著國際上的嚴峻競爭,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獨立刻不容緩,為打破西方大國核威脅和核訛詐,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后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1]。1958年時任第二機械部核武器研究院院長李覺將軍為了選址籌建核武器研究院,跑遍了中國的千里大西北,根據這次調查得到的第一手資料,最后把地點選在青海省。同年7月,黨中央批準選址建議,并命名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當時,在國家經濟一窮二白、科學技術幾近空白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為了祖國的和平安定。老一輩科學家們迎難而上,獨立自主的進行研究,在戈壁灘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技術條件下,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取得了科研攻關的勝利,在艱苦奮斗的歲月里,科研工作者以昂揚的斗志和艱苦的精神,戰勝了艱難困苦,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成就。
當時,蘇聯突然毀約外加自然災害等困境,使得“兩彈一星”研制工作陷入窘境。與此同時,“兩彈一星”研制工作產生了內部分歧“面對著困難,科研事業特別是以導彈、原子彈為主要標志的國防尖端項目是‘下馬’還是‘上馬’的問題,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有些人認為困難太多、太大,國防尖端技術發展應該放慢速度。還有少數同志提出停止搞尖端技術,主張我們只搞飛機和常規裝備,不搞導彈、原子彈等尖端武器。”[2]在這種情形下,國防尖端工業、核武器計劃能否堅持下去,面臨嚴峻的挑戰。為攻克各項難關,“兩彈一星”科技人員迎難而上、頑強拼搏,在平均海拔3 200多米,年均氣溫零下0.4℃,高寒缺氧,條件惡劣的青海高原搞建設,在困難極其巨大的情況下艱苦奮斗、頑強拼搏造出了“爭氣彈”,發揚出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金銀灘,青海最負盛名的草原。1959年秋,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在當地牧民的心間回蕩,世居金銀灘草原的1 700多戶牧民需要搬遷。就在大家議論紛紛時,時任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長夏茸尕布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奔走于牧民家中解釋勸說,極大地推動了搬遷工作的進行。出于保密,金銀灘草原的1 700多戶牧民在三天之內為了國家建設的需要,背井離鄉無償地讓出了世居之地。他們相信,這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只要國家需要就義無反顧。這些世代生活在此地的牧民,他們用最無畏的選擇最堅定的行動詮釋了犧牲精神的深刻內涵。
緬懷先烈,致敬英雄;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郭永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和應用數學家。1963年,郭永懷先生同其他科學家一起進駐221基地,積極參加規劃我國力學發展藍圖,培育力學人才,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他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貢獻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先驅。郭永懷先生為祖國科技事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建立了不朽功績。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先生從青海試驗基地赴北京匯報,途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59歲。郭永懷先生為了保護熱核導彈實驗數據,將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與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同年20天后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實驗獲得成功。郭永懷先生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用他偉大的一生詮釋了以身許國的崇高精神。
“兩彈一星”艱苦奮斗精神,是在“兩彈一星”研制特殊時期逐漸形成的。在那段艱苦的歲月中,鼓舞著人民為黨的事業而前赴后繼。“兩彈一星”科技工作者為了祖國科技事業發展,隱姓埋名、沖破重重阻撓,毅然回到祖國,建設祖國。鑄就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把能不能堅守艱苦奮斗精神,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初心和使命的執著堅守,意味著中華民族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兩彈一星”中的艱苦奮斗精神,從來不僅是歷史的財富,而且在新時代背景下也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兩彈一星”研制時期物質生活雖然十分艱苦,但物質上的困難并沒有使共產黨人畏首不前,激發了共產黨人以苦為樂、刻苦攻關的豪情壯志。艱苦奮斗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興旺發達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做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能不能堅守艱苦奮斗精神,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是馬克思主義奮斗觀的踐行者,保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黨的十八大以來,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充分體現出我們黨在奮斗過程中的鮮明態度,今天我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靠九千多萬共產黨人憑借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精神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經過長期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奮斗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征,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3]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艱苦奮斗,中華民族才能以嶄新的面貌自立于民族之林。新時代弘揚奮斗精神,就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責任和使命,新時代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使命,就是用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兩彈一星”艱苦奮斗精神的形成背景中蘊含著生動形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青年大學生是重要的人才資源,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是時代和潮流的引領者,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直接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兩彈一星”研制過程中所形成的艱苦奮斗精神,賦予了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思想一脈相承,體系緊密貫通,深刻闡釋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內容和特點,把“兩彈一星”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不僅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而且實現了紅色基因的育人價值。
“兩彈一星”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五六十年代,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中華兒女,開始了他們壯麗多彩的人生,在物資匱乏極其惡劣的艱苦環境下,把青春奉獻在了這片土地,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要堅持艱苦奮斗,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辟人生和事業前程。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長,前進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緩流也有險灘,有麗日也有風雨,有喜悅也有哀傷。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于時代的人生”。[4]歷史和現實表明,青春只有在為國家為民族利益的拼搏中,才能顯現它的價值和意義。青年應敢于有夢、勤于圓夢、勇于追夢,做新時代的堅定者,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為幸福而奮斗是幸福的;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用奮斗書寫青春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