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30)
醫療衛生資源指的是在社會經濟條件下能夠為社會提供醫療服務的生產要素(含醫療衛生人力資源以及財務資源、物質資源等)的總稱?;诮洕D型發展過程中,我國醫療事業迅猛發展,當前社會的不斷進步,醫療衛生資源對于民眾而言在需求層次與質量、數量等眾多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民族地區醫療衛生機構對于患者的醫療保健需求以及治病需求無法滿足。西部民族地區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存在不公平現象,無論是結構配置或是數量配置都難以滿足基本需求。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根據醫患關系以及看病難、看病貴等各項問題能夠看出,必須要加強醫療衛生資源的公平配置。
根據《2018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醫療保健投入比例不均衡。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 063元,比2017年同等增長8.7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 770元,增長為7.9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 142元,增長8.80%。雖然近幾年我國民族地區居民人均年收入明顯提高,但是民族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相比較城市居民而言,仍然是遠遠落后,其中醫療保健支出占據消費支出的比例存在不均衡現象。
當前我國構建了較為科學完善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城、鄉居民相比較,醫療資源配置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據《關于促進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數據顯示,當前在我國民族地區城鎮衛生醫療專業人才占59.68%,民族地區鄉鎮衛生醫療專業人才占40.32%。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城市衛生技術人員與注冊護士人數不斷增加,增長幅度較大,但是民族地區農村技術人員的數目卻并沒有較大的變化。例如,2018年內蒙古全區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8.0萬人,但擁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僅1.8萬人。雖然城鄉衛生技術人員配置成均等發展趨勢,但是仍然存在嚴重的不均等現象,嚴重影響著我國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均衡發展。
我國近幾年衛生總費用呈逐年增高發展趨勢,政府對于城市的衛生投入力度明顯高于農村。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有部屬、省屬、地級市屬、縣級市屬、縣屬這5級。其中部屬與省屬、地級市屬的配置水平相對較高。民族地區城鄉衛生機構配置有所不均,例如,2018年內蒙古全區共有衛生機構24 217個,農村牧區擁有村衛生室1.4萬個,衛生院1 314個,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效率較低。
應當將衛生資源轉換為衛生服務,才能夠使人民群眾有利應用。由于不同人群對于醫療衛生資源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醫療衛生資源距離人群的遠近,是衡量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的重點因素?!吨袊t療衛生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民眾距離就醫地點為1 km左右的城市居民占94.00%,而農村的居民只占59.00%,能夠看出城市居民的就醫可及性較好。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城鄉醫療資源地理可及性也存在明顯差異。
例如:西部地區部分民族地區農民全年全身體檢意識較差,小病很少看醫生,所以當前民族地區農村醫療現狀就是小病不去醫院,大病醫院治不了。由于沒錢導致農民產生“只要不是癌癥不治之癥,不需要去醫院”這種錯誤思想。在農民的潛意識中,去一次醫院,一年的血汗錢便會揮霍掉。所以農民看病通常是根據經濟承受能力,由于思想上看病意愿低,所以民族地區衛生所只能主要是賣藥維持生計,由于我國限制藥品價格,村衛生所經營困難。
由于醫療衛生資源屬于公共產品,政府與市場必須共同承擔提供醫療服務,,但是當前衛生資源投入存在缺位現象,嚴重影響著城鄉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由于政府在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過程中并未科學合理的配置民族地區醫療資源,市場配置存在一定的缺口,導致民族地區農村醫療資源仍然匱乏,無法滿足農民的最基礎需求。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根據常住人口配置城鎮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將民族地區人民及其隨遷家屬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提供婦幼保健與健康教育、預防接種與計劃生育、傳染病防控等各項公共衛生服務?!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應當建立城鄉人才合作機制,構建科學完善的衛生醫療服務體系,通過完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有助于實現優質衛生資源的城鄉共享。政府加強對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有助于提高醫療服務的可靠性與可及性,有助于保障全民健康。同時應當結合相關政策充分重視農村公共衛生醫療資源投入,同時應當將政府在基本醫療服務以及公共醫療服務中的責任書面化、具體化。能夠明確對基層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科學合理的調整投入比例,適當減輕民族地區農民醫療衛生費用負擔。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我們能夠看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構建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必須要整體規劃,明確未來發展方向。應當根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行戰略部署,福建科學完善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政府應當將資金投入集中到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上,能夠注重醫療資源向民族地區傾斜,重視基層醫療機構建設,確保初級醫療服務的可靠性與全面性,能夠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必須要打下夯實的經濟基礎,才能夠進一步保障上層建筑的牢固性。根據近幾年我國經濟的發展情況,能夠看出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城鄉經濟差距仍然明顯拉大,要想有效扭轉民族地區醫療困境,必須要協調城鄉醫療資源差距,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均衡發展。人力資源是重要資源也是決定性資源,根據我國的政策導向以及經濟狀況,能夠看出衛生技術人員涌向了大城市,所以導致民族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存在人力資源匱乏情況,難以科學合理的配置醫療公共衛生資源。根據這一情況,必須要制定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可以建立在職繼續教育培訓方案。同時應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資金補貼,采用8 h 工作制模式,能夠確?;颊咴谏习鄷r間內及時找到醫生。同時也應當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能夠為醫生提供學習與發展的機會,有助于醫生提高個人專業素養與綜合水平。
根據《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能夠看出由于我國存在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情況,導致民族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備以及醫護人員綜合水平相對較低,所以大部分患者并不愿意到鄉鎮衛生機構去看病,涌向大城市,造成大城市醫院看病擁堵現象。
在此過程中基層醫療機構遭到冷落,所以醫護人員的技術和服務水平明顯下降,也進一步阻礙了基層醫療事業的發展。所以根據這一情況,必須要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根據城鄉經濟的發展情況,制定完善科學的改革政策,使農村居民從思想上進行認識轉變,使農民由傳統思想轉向為現代思想。
采用分級診療計劃,對于多發病與常見病,當鼓勵少數地區患者能夠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同時應當對疑難雜癥以及大性病,對于醫療機構難以解決的,可以轉移至大醫院進行就診,能夠避免患者在大醫院掛號排隊的時間,也能夠緩解患者的就醫經濟負擔與壓力。
通過建立健全民族地區醫療保障制度,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政府需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資金投入力度,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能夠加強政府主導以及監督和協調,促進社會組織高效運作,從根本上提高大病保險的運行率。同時應當根據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制定科學完善的制度與政策,更好的推進醫療資源配置的公平性,不斷提高民族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
當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城市醫療衛生資源供給得到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醫療衛生資源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根據當前城鄉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情況,必須要貫徹落實好李克強總理“健康是群眾基本需求,要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的講話精神。同時應當積極引導鼓勵社會辦醫,構建科學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分級轉診制,并且實行藥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