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學院,吉林吉林 132001)
在傳統的高校教學中,教師通過各種密集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雖然教師通過傳統的教學手段完成了教學內容,但對于學生來說不能夠完全的吸收,降低課堂效率。在高校中,學習更具專業性,內容也更加深入,對于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就會產生厭倦的心里,久而久之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高校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在信息化科技手段的輔助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于專業學習的興趣,課堂中,通過信息化加強與學生的聯系,通過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推動高校課堂現代化。
在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學是當今教育教學的途徑之一,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將學習內容向數字化轉變,使教育內容直觀、易懂,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并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教學課程。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VR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進一步完善教學教學方法。比如,在運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中,教師可以找到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照片,或者在課程中播放相關音頻。在課程中,學生可以自主練習,同時反復閱讀重要的學習內容。而且,從信息技術極限的可能性,接受課程的師生慣性的發展,可以找到每個學生可以做的自己喜歡的內容,并找到適合他們的方式。不是學生被動的信息,而是探索學生自己的過程。
對許多高校學生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社會的最后一步。他們并沒有擺脫求職,勞動沖突的壓力,也沒有從生理和心理壓力中解脫出來。但信息技術的加入可以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現代化高校教學的優勢。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但是教師的整個教學是一個統一的有機課程體系,教師在教學時如果不能正確看待學生之間的差異,只考慮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造成學生學習完整性的缺失。而學習完整性的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在信息化時代下,教師應該更好地將信息技術利用到學生教學中來,通過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比如,教師應用學生將教學課的形式劃分為個別課程,為每個級別配備信息,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個別課程,既讓學生可以在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內擴充自己的視野也可以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課堂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水平。
在教授一些較難的教學內容時,只靠教師的講解是不足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的。無論是在文科專業還是理科專業中,一些問題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學生就更難以理解或者思考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在教師講授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從多方面分析、觀察,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邏輯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精神,讓學生從信息化手段中更好的深入學習。
在我國高校中,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有益于及時對學生進行監督和評價。一方面是由于學生自由支配時間較為充裕,導致學生不能合理分配課余時間從而造成浪費。另一方面是由于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因此在課堂之外學生很難對課上所學內容進行復習以及預習。而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記錄下學生的學習歷程,以及遇到的難題,再通過多媒體展示到學生面前,學生在課堂中可以互相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當前,我國高校正面臨教育的改革,國家對技術性人才、專業性人才培養極其重視。高校作為我國后備力量的培養基地,理應順應教育改革趨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我國高校的教育教學目標一般是根據學科的發展需求,培養具有專業性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其他人文素質,提升學生獨立解決相關專業和職業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實踐創新精神,能夠在相關專業中作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可以說,高校教育教學是一個需要看到學生學習成果的學科。因而,以相關專業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為根本出發點,確立該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使得學生接受有意義的學習,更快地找到自己在這個行業里的位置所在。
按照我國目前學齡水平來看,大學生一般已經成年,生理、心理已經趨向成熟,因此,對于大學生的培養目標應該逐漸從輔助式學習逐漸轉向自主性學習而且在大學期間,是培養、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的關鍵性時期,因此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途徑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將自己框在高校這個框架之內,對學校之外的人、事的接觸的少之又少,因而也就缺少對當今社會生活的關注與思考,在思考問題時就會顯得片面。因而,在制定相關專業教學目標的時候,應該跳出現有的教育教學框架,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注重學生們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辨能力方而進行深入的挖掘。
在教師進行知識講授時,應以實際操作為基礎,讓書本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加大學生實際操作學習的比重,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獲得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印象的加深,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此時,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僅基于教科書的知識框架,而且基于給定要完成的專業知識,為學生提供有目的和客觀的解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并提高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想象力并且在專業知識的方向上,構建一個完整知識系統。
在給予學生實際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布置不應是盲目安排和理解教科書的內容。應該根據行業發展的需求,考慮建立學生應具備的操作技能和相關事物領域的聯系。教師向學生布置的實訓任務,可以是學生自由發揮,做自己有興趣做的項目,以此來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在對高校專業進行階段性評價考核的過程中,不能只注重校內課堂學習成果,要縱觀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以當今社會需要為主要導向,建構多元化的實踐教學評價標準。立足當今社會,培養社會服務型應用技術人才。
在構建學生評價體系時,應立足于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以當前社會市場需求為導向。從近幾年來高校培養目標、培養體系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加大力量培養“實用型”“技術型”人才,這也促進了教師教學方法、教學途徑的改變,即從“教”到“做”的轉變。而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市場信息的變化,讓所教授的知識與實踐符合市場的趨勢。而學生自身的實踐也就成為考察學生的評價標準之一。因此,高校需要加快學生評價體系構建,使學生評價體系、教學培養目標、市場需求三者有機融合,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后能夠盡快地適應,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
我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高校教學應注重學生學習和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及社會需求直接構建多元化教學原則探索教學研究,培養學生從不同維度到評價標準創新能力的應用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