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廣東廣州 510425)
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說:“質量之魂,存于匠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大力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認識到培養工匠文化對推進我國教育事業進步的重要意義。當前教育形勢下,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條件,讓學生了解領會工匠文化與精神,并加以培養。班級管理教育也是高職院校培養工匠文化的關鍵和前提,因此在培養工匠精神的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教育管理的創新性,為培養學生的工匠文化與精神奠定堅實基礎。
讓“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扎根于中職、高職學生的職業教育與班級管理創新中。而重拾“工匠精神”,正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新要求。
在我國,工匠文化有著深厚而悠久的歷史,擁有很多如魯班、李春和沈括這樣世界級的工匠。可以用巧奪天工、鬼斧神工、游刃有余、精雕細琢這樣的詞形容他們的技藝。隨工業化革命時代到來,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匠似乎遠離了人們生活,工匠精神也慢慢淡出人們視線。近年來,隨著我國由世界制造工廠轉向世界智造工廠發展,打造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工匠精神在眾多場合曾多次被提出來,要各行各業都發揚工匠精神,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再次復興,既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敬業”精神,又是適應新時期我國實現“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必由之路。
目前,人們談論的工匠精神都停留在廣義層面,沒嚴格定義,但內涵基本一致,也非局限于制造業,而是要求各行各業都要崇尚和踐行。今天的工匠精神本質要求各行各業從業者對所從事的職業執著認真、心存敬畏、追求高質量的產品和完美服務的價值取向,包含從業者對所從事職業的專注、耐心、堅守、創新、不斷突破自我的優良品質。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背景下,倡導和踐行以人為本、精心打造、精工制作、質量上乘的工匠精神,是契合時代要求與需要的。
高職教育是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職業教育,主要培養生產、服務一線需要的高職業素質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素質常被視為職業技能,有較高操作技術技巧。隨著社會發展,職業素質里也融進了職業精神。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術是從事職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如車之雙輪,如鳥之雙翼。目前職業學院對學生職業技能非常重視,花費了很大力氣與精力。而對于職業精神職業院校,思想認識和行動措施上又都重視不足。思想決定行動,職業精神就是學生們以后從業的思想基礎,決定著學生以后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學生的職業精神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將來的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與職業操守。職業院校如果不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就會影響高職學生全面素質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相反,如果學生有了職業精神,就會增強學習職業技能動力,精益求精、不斷突破和超越自我。
工匠文化是對職業精神的升華和凝練,更易為人們所接受、理解、崇尚,厚植工匠精神已慢慢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行施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同時也是實現我國“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有力支撐。
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不斷滲透和培植工匠精神,學生自覺的踐行和崇尚工匠精神,使高職教育職業精神在學生思想中扎根發展,以培養既有過硬的職業技能,又有崇高職業精神的高職教育人才為目標。在高職教育中如何培育工匠精神?該文從高職院校教師的視角,淺談幾點思考。
在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要把班級創新管理理念滲透于日常班級管理中,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懂得工匠精神被重新提出是時代背景與時代需要,領會工匠精神內涵與實質,在學習中深化并踐行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識。
宣傳敬業和職業認同精神,是指人在投身工作崗位之后,要做到的,首先是敬業,敬業是工匠精神的基礎,是愛崗敬業的前提。敬業精神又是培養工匠精神的前提和基礎。其次是責任意識,在工作中的積極體現,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不斷嚴格要求自己,提高工作素質與要求,開動腦筋積極開拓、克服困難、努力探索,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這是敬業和職業認同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工作上得到滿足與認同,是工匠精神具體體現。學生們進入社會工作崗位后,對工作內容感興趣,運用工匠精神的思想激發出全部工作熱情,追求質量與完美。在職業認同感的感召下,職業從業者快速進入工作狀態,產生榮譽感、歸屬感,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宣傳職業認同感,加深學生理解與踐行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要加強宣傳敬業精神和職業認同感,可采取以下手段與方法,推薦學生讀一些體現工匠精神書籍,如一生創造了兩個世界500 強的稻盛和夫寫的《活法》,馬云的創業史,也可邀請往屆畢業生回母校分享工作經歷,讓學生了解步入崗位后將遇到的情況與問題,愛崗敬業是讓自己取得快速進步的基本條件。
積極開展工匠文化教育,在學習階段就在他們心里種下一顆種子,借助職業院校提供的營養、水分與良好的與時俱進,緊跟時代脈博學習氛圍,有朝一日會長成一棵大樹,讓學生立志成為厚植工匠文化,弘揚工匠精神,崇尚精益求精,恪盡職業操守,進而培育眾多有良好職業態度,擁有樂于奉獻、刻苦鉆研職業精神的中國工匠。
新的形勢下,隨社會發展需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自然也有更高要求。工匠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自然也會隨時代發展不斷吸收新的元素與文化新內容,為更好地適應時代與社會需要,為從職人員提供豐富的工匠文化精神和導向。高職院校教師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過程中,首先要多方研究工匠精神與文化,與時偕行的給工匠精神賦予新的社會需要的內涵,幫學生培養自己工匠精神。如黨的十九大中國夢的思想,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發展方向,也是學生把握時代脈搏,緊跟國家發展形勢最好機遇與挑戰,教育工作者把這種機遇與挑戰融入工匠文化精神中予以講解與滲透。對工匠精神內容的進一步完善發展。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實現中國夢與工匠精神聯系。如現在人人都離不了網絡技術,在1G時代,我們只是一旁觀者,在2G、3G時代,我們變成一個跟跑者,在4G時代,我們變成齊跑者,而進入5G時代,我們則變成領跑者,規則由我們制定,屬于中國5G戰略正以無可阻擋之勢,在全球撲面而來。華為敢為天下先的思想同樣也是中國工匠精神最好的展現。華為工作精神感染了很多人,鞭策著國人認真對待工作,并在崗位上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這對實現中國夢有重要意義。將工匠精神與學生融合,講解給學生,今天播下一粒種,明天就會收獲一棵樹,會帶動更多國人在崗位上發揮工匠精神,加快實現中國夢。工匠文化精神同樣也增強學生的使命感,自小樹立為祖國復興貢獻力量的遠大理想,進而積極主動向先進學習,不斷強化自己的工匠精神。
在厚值工匠文化班級的管理教育方面,大力培養學子們敬業精神、創新精神,是社會教育新形式的需要,也是高職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和途徑,指導學生不斷踐行、總結與探索,找到最有效管理方法。
立德樹人是培育工匠文化精神的教育核心,“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立德樹人是培育工匠精神基礎與要求,高職院校都是基于社會需要而成立的,是定點、定向的為社會特定單位輸送人才的地方,將“立德樹人”作為院校育人基本出發點,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養成,為社會輸送大量品德高尚、技能精湛且能持續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立校之本,與時俱進地堅持“工匠精神”這條培養主線,明晰“工匠精神”內涵、外延、要素,以期早日實現中國復興夢貢獻出所有力量。
培養和塑造學生“工匠精神”不僅是學校使命與責任,同樣也是企業、社會使命與責任。高職院校和社會企業多模式合作,作為培育工匠精神建立良好基地與平臺,通過校企協商,在培養目標和方案上融入工匠文化精神和社會企業要求;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學生親自體驗實際崗位工作,體會崗位上需要的工匠精神;在制定校企考核標準時,將工匠精神充分融入考核標準中。形成一個“校企共管、人才共育、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不斷夯實“工匠精神”培養土壤,拓寬工匠精神培養渠道,讓學生懂得工匠精神不僅局限在求學階段,而是伴隨學生一生的職業精神。拓展工匠精神保持優良的職業素養保障,職業院校圍繞“工匠精神”培育、管理、創新,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潛移默化養成好習慣;在工匠精神文化培育上,不囿于傳統培育方式,須有所創新,進而與社會契合度更加完美與和諧。讓學生時時用工匠精神約束自己、提升自己;讓精益求精、勤學、善思、篤行的學風與“工匠精神”內涵高度契合;讓職業院校師生增強責任意識,提升了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深度。
在新時期,高職院校在培養工匠精神時不斷改進創新管理方法和教學方法,用多種有效方法滲透講解工匠文化精神,讓工匠文化精神融入學生血液,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對工匠精神有深刻的理解與認識,樹立正確的工作價值觀,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