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泰,王 麗,李永濤,王 霞,王振猛,魏海霞,周 健,王莉莉,楊慶山,劉德璽*
(1.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鴻林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1)
檉柳,又名西河柳、紅柳、多枝檉柳、山柳、三春柳等,為檉柳科(Tamaricaceae)檉柳(Tamarix Linn.)屬植物,全世界約90種,主要分布于亞洲大陸和北非,中國約18種1變種,主要分布于西北、內蒙古和華北地區[1]。檉柳因葉型奇特、花色多、花期長、耐修剪、抗風能力強、耐鹽堿強,使得其在園林景觀建設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2-4];此外,檉柳干燥細嫩枝葉可入藥,其提取物中含有黃酮類、酚酸類、揮發油類等化學物質,具有抗炎、抗菌、鎮痛、利尿等藥理作用,可用于治療麻瘆不透,風濕痹痛[5,6];另外,檉柳葉富含蛋白質和粗脂肪,可作為羊、驢、駝的飼料,其木材質密而重,曬干后燃燒值很高,是優質薪炭材;同時,檉柳也是“沙漠人參”的肉蓯蓉的寄主、良好的蜜源植物以及編織農具的優良材料[7]。可見,檉柳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檉柳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逐漸被人們認可,且資源豐富,其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因此,檉柳資源的開發利用越來越來被相關工作者廣泛關注。本研究檢索了我國檉柳專利申請數據,基于此,深入分析檉柳的技術進展及專利布局情況,并探尋未來的開發方向及專利保護重點,以幫助科研工作者了解檉柳當前的專利格局,把握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中的專利信息收集工作在中國知識產權網專利信息服務平臺上完成,對所有檢中的數據進行了人工驗證。檢索策略以“檉柳”為檢索主題詞。將檢索結果導出,對數據集進行了一系列處理,包括篩選、統計、數據可視化等,完成本文的數據準備工作。檢索與篩選策略見表1。篩選后共有497件檉柳專利申請,我們以該數據集作為后面分析的基礎。

表1 檉柳專利檢索策略
從專利類型來看,檉柳專利有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兩種類型,并且以發明專利為主,其數量占檉柳專利總數的95.37%,實用新型專利的數量僅占檉柳專利總數的4.63%(圖1)。

圖1我國檉柳專利類型
對我國檉柳專利申請量及時間分布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檉柳專利年申請量整體上呈先升后降的趨勢,第一件檉柳專利出現在1994年,在2015年年申請量達到最大,年申請量排名前5的年份由大到小依次為2015年〉2016年〉2017年〉2014年〉2018年,其年申請量分別為91件、87件、67件、61件、57件,分別占檉柳專利總數的18.31%、17.51%、13.48%、12.27%和11.47%,5年總申請量占檉柳專利總數的73.04%(圖2)。
對我國檉柳專利的申請狀態進行統計,結果顯示,目前479件檉柳專利中,申請狀態處于在審狀態的有225件,占檉柳專利總數的45.27%;已授權的有144件,占檉柳專利總數的28.97%,其中授權后專利權有效的有101件,占檉柳專利總數的20.32%,占已授權專利的70.14%,而授權后專利權終止或放棄的有43件,占檉柳專利總數的8.65%,占已授權專利的29.86%;被駁回的檉柳專利有54件,占檉柳專利總數的10.87%;另外,有74件檉柳專利被視為撤回,占檉柳專利總數的14.89%(圖3)。

圖2 檉柳專利申請時間分布

圖3 我國檉柳專利申請狀態
對我國申請的497件檉柳專利的通訊地址進行分析(圖4),除云南、青海、西藏、重慶、臺灣、澳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7個地區外,我國其他27個省市區均有檉柳專利的申請,其中申請量排名前五的省市從高到低依次為山東〉新疆〉北京〉安徽〉黑龍江,其申請量分別為149件、45件、35件、34件和27件,分別占檉柳專利總數的29.98%、9.05%、7.04%、6.84%和5.43%,該五省市總申請量占檉柳專利總數的58.38%。
檉柳作為耐鹽堿樹種,其除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外,在藥用、食品等領域也有應用價值。對我國申請的497件檉柳專利的技術領域進行分析(表2),現申請的檉柳專利共涉及25個技術領域,主要集中在農林和醫學領域,二者的申請量分別為210件和170件,分別占檉柳專利總數的42.25%和34.21%,其他23個技術領域總申請量為117件,占檉柳專利總數的23.54%。

表2 我國檉柳專利技術領域

圖4 我國檉柳專利類型
目前,我國檉柳專利以發明專利為主,年申請量整體上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在2015年年申請量達到最大,多數檉柳專利處于在審狀態,各省市申請量以山東省最高,技術領域主要集中在農林和醫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