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婧(寧夏國華寧東發電有限公司)
風險是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其既定目標的影響。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以來,發電企業的經營環境逐步由計劃模式向市場轉變。而電力現貨市場的實質性推動,將真正形成市場化的電力電量平衡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意味著發電調度和收益都將由市場交易決定,現貨市場下發電企業的運營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目前,浙江、廣東等8個現貨試點均已進入模擬試運行。2019年7月31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印發《關于深化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將加速從模擬到長周期的結算調電,現貨市場步伐步步逼近。而調研發現,發電企業對現貨市場風險的認識和準備仍不充分,業務開展缺乏有效支撐。迫切需要建立現貨交易的管理機制,提升駕馭市場風險的能力。
市場風險通常從合規風險和效益風險兩個方面考慮。合規是企業運營基本要求,重點分析效益風險。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純粹風險領域,而是發展為純粹風險(只可能造成損失)和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的結合,不僅僅關心損失,更關心機會、成本與收益的組合。
風險管理的原則由單純的風險最小化,轉為確保將風險控制在與總體目標相適應并可承受的范圍內,在合規經營的基礎上,還要促進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保障戰略目標的實現。可以說,風險管控能力越強意味著價值創造能力越強。
現貨市場下效益風險管理的難點主要在于多要素、多目標間的平衡,還要考量發電公司風險容忍(風險偏好的保守/激進程度)。
市場定價取代政府核定標桿電價,發電量與利潤的強正相關被打破。在供需和價格的相互作用下,量、價難以兩全,需要明確發電量和收益目標間的平衡原則。而發電量目標的內部又包含了電量總體水平和機組啟停次數、不同類型機組開機組合是否經濟以及機組調度曲線是否友好的綜合考量。還疊加了減煤形勢下發電空間受限,電量品種優選問題。
現貨起步階段發電收益將由合約鎖定收益、現貨電能量機會收益和輔助服務機會收益三部分組成,也就意味著面臨這三種交易之間的組合匹配,具體到業務中將涉及大量復雜的策略優化。沒有充足的、高效率的信息支撐和準確的市場判斷,缺乏有效的市場仿真輔助決策,覓得最優策略實現收益最大化將十分困難。
發電集團內部發電公司、售電公司大多作為獨立法人主體各自運營。未來市場環境下,發售一體漸成趨勢,區域協同追求整體利益最大化。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各主體的責、權、利關系涉及更高層面的體制機制難題。
發電公司傳統的營銷管理機制、計劃和考核評價機制、授權和決策效率已不能適應現貨交易的要求,亟待建立與市場風險相匹配的交易管理機制。
明確目標是管理的前提,它決定了制度、方法、資源配備的導向和原則。交易目標的設定需要考慮五方面問題:一是市場環境和發電公司自身特點,優劣勢分析找準定位;二是平衡風險與收益、電量與利潤;三是不同階段目標不同,要區別近期和遠期;四是處理好局部(發電公司)和整體(集團利益最大化)的關系;五是堅定與發展改革保持一致。
涵蓋組織機構與職責、授權、流程、標準、規范,各要素有機統一、系統運作。制度建設把握三方面原則:一是實用性,從需求出發,解決實際問題,把握規則尺度和效率的平衡;二是漸進性,按照需求的迫切程度分步建設;三是適用性,市場規則不斷進化,加之發電公司不同階段的目標和問題不同,需要持續審視制度的適用性,完善補強、適度創新。

圖1 交易管理機制框架設計
交易業務的核心資源是人和信息。人的方面關注交易團隊的建設及個體的意愿和能力,隨著業務發展充實壯大交易團隊,形成合理穩固的組織架構;建立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和人才發展機制,使意愿和能力相互促進。信息方面關注信息的獲取和利用,在合法合規前提下千方百計的獲取信息,為交易決策提供“糧草”;依靠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實現數據資源的高效利用;要確保信息安全和保密。
包括交易策略、業務信息系統、市場仿真等。交易策略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迭代,形成策略庫,為交易能力夯實基礎。建設業務信息系統,實現交易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時提升安全保密能力。電力市場仿真在發電公司可應用于節點邊際電價預測和交易策略尋優,以輔助決策,還可用于交易員培訓。
以風險認識為基礎,圍繞目標、制度、資源、方法四要素,分層次設計交易管理機制的框架(見圖1)。
保證現貨交易平穩起步,規范、有效的運作是當前最緊迫的需求。首要任務是建立基礎、核心的保證機制,為交易業務的開展提供組織和制度保障。
成立組織機構,明確職責,給予授權,建立適應交易要求的授權程序。發電公司傳統的決策鏈條較長,決策權相對集中,已不能適應現貨市場的海量信息、高頻交易要求。須通過合理的分級授權,實現決策迅捷和分散化。
梳理規范交易業務的關鍵流程,明確重要環節的執行標準。通過標準化表單設計,將重要環節的執行標準固化在工作文件(表單)中,為交易人員提供工具和作業指導,也便于工作的評價和監督。
隨著市場和業務發展,關注重心轉移到資源層面:打造穩固高效的交易團隊,培養交易人才隊伍;創新評價和激勵機制,強化業績導向,發揮激勵作用,鼓勵承擔責任,系統培訓提高能力,待遇留人、事業留心。方法層面推進業務信息系統和市場仿真輔助決策兩大系統建設,高效利用數據資源,提高決策效率、效果。
交易管理與企業內控體系深度融合,將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嵌入業務活動中。運用風險分析、預防性控制和檢查性控制手段,開展公司內部的日常和專項監督。同時,將審計、巡視等外部監督力量轉化為管理的助力。
未來隨著市場發展成熟,雙邊合約、金融輸電權、容量機制等更多交易品種涌現,帶來更多的機遇和風險。發售一體、區域集中交易將漸成趨勢。要以發展的眼光持續創新機制,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一是順應組織變革,在區域層面打造專業交易團隊。合理配備崗位和人員結構,打造強大的“前-中-后臺”。現貨交易中掌握系統運行知識的人才具備優勢,中長期交易更需要金融、數學、經濟方面的人才,還需配備專門的風控、IT人才。
二是暢通信息渠道,推動智能化輔助決策和交易。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利用更多方式(購買、合作等)拓寬渠道、獲取市場信息。集團統一規劃下的業務信息系統建設,打通內部數據流、業務流。投入市場仿真系統輔助決策。
三是以交易為龍頭,促進更大力度更大范圍的機制創新。發電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管理運營模式朝著以市場為導向、交易為龍頭轉變,要在公司上下形成市場意識,對變革達成共識,建立監督保護機制和容錯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