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森 姜軍 季金震 馬耀文(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評價系統基于創新系統理論和創新環境理論進行構建,用于評價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的水平,既便于通過橫向狀態比較來了解不同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水平,又可以通過縱向狀態比較來了解創新能力發展情況,便于為政策制定提供導向。
江蘇省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評價系統指標體系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開放式創新的基本規律,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又考慮到了江蘇省實際情況,使評價系統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
課題基于相關創新理論和開放式創新的典型特征,在借鑒國內外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從創新智力資源、創新投入、創新開放度、創新政策體系、創新成果維度五個方面進行江蘇省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的評價。創新指標的選取遵循系統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相對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智力資源和創新投入做為基礎資源輸入經過開放式創新過程輸出創新成果,而在開放式創新過程中開放程度和政策體系對于創新過程起到催化作用,影響著創新過程和創新成果,具體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系統
要把科技創新搞上去,就必須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智力資源對于開放式創新能力起到重大支撐和提升的作用,對于智力資源的發展是江蘇省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內容。創新智力資源主要包括專業研發人員比重、碩士研發人員比重、高級技術工人比重、營銷人員技能水平。
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是由創新資源的投入數量和質量決定的。創新投入主要集中體現在科研經費、人力資源的投入和設備投入。
現代信息產業企業的創新形式包括企業的原始創新、產品集成創新、技術引進創新,科研投入經費相應表現為企業自主研發經費投入,產品集成創新投入和以技術引進轉化創新投入方面的技術引進與技術改造經費比重。自主研發科研經費是現代信息產業企業自主進行基礎性、關鍵性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費用,可以其投入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來衡量企業的投入強度。人力資源的投入主要從人才發展角度來衡量,也就是在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投入。設備投入則主要指用來生產產品的設備方面投入情況,包括了新設備投入比重,生產設備升級改造費用比重。
創新開放度主要從企業開放式創新的環境和協作便利程度進行分析,如前文所述協同創新網絡健全程度、創新文化植入程度等,具體包括創新平臺應用程度、交易平臺活躍程度、技術購買、技術授權、非股權戰略聯盟、產學研協作程度、供應鏈協作創新程度、協作創新文化植入度等方面指標。
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一個良好的創新政策環境會提升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提高創新活動的有效性。美國為鼓勵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制定了積極的財稅政策和擔保制度,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等,有效地促進了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在20世紀80年代后,美國中小企業所完成的創新項目大約占70%以上。
為了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求,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制定更加開放包容的創新政策體系。這種開放和包容,需要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創新,促進海外人才、技術和資本等創新要素更加高效地融入中國的創新活動;需要充分借鑒國內外有益經驗和有效做法,完善創新政策體系,使企業享受創新政策的紅利。
創新政策體系主要包括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知識產權制度、產業政策。
創新成果體現了現代信息產業企業使用創新資源、創新平臺、創新政策進行創新活動所體現的最終結果,因此該指標是評價現代信息產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標。本文主要從產品成果和市場成果兩個方面進行評價,具體分解為從科技成果獲獎及鑒定數、新產品占總產品比重、新產品技術水平、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新產品市場占有率、新產品利潤率、品牌強度等方面對江蘇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江蘇省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構成如表1所示:

表1 江蘇省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評價分析,上海得分91,江蘇得分87,廣東得分78,上海得分72,表明江蘇省通過近些年的發展,其開放式創新取得了較好的綜合成效。
在創新智力資源方面,廣東省表現最優,其次為江蘇、上海、北京;在創新投入方面,江蘇省表現最優,其次為廣州、北京、上海,差異較為明顯;在創新開放度方面,北京表現最優,其次為上海、江蘇、廣州;在創新政策體系方面,北京表現最優,其次為江蘇、上海、廣州;在創新成果方面,北京表現最優,其次為上海、江蘇、廣州,差距較為明顯。
江蘇省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評價如下圖2所示。

圖2 江蘇省現代信息產業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評價
分析表明,江蘇省重視現代信息產業開放式創新的投入,初步制定了系統化的創新政策體系,集聚了較好的創新智力資源,但在創新開放度方面還不夠高,在創新成果方面表現差距較大。在江蘇省現代信息產業發展過程中,還需要著重加強開放式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協作和創新文化建設,還需要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提升創新質量水平和成果等級,提高新產品對于企業發展的帶動作用。